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3850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高三三校 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 “仁 ”的思想 B孟子的 “性善说 ” C墨子的 “兼爱 ”思想 D陆九渊的 “心学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说明悲天悯人的情怀(即善性)出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即该思想家主张 “性善说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此人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主张 “性恶说 ”,所以答案

2、:选 B, A孔子并未明确主张 “性善 ” 或 “性恶 ” , “仁 ”思想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人人直接的关系, C D两项内涵显然与人性善恶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房龙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 亲的儿子 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始于 A中古黑暗时代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人

3、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说明人类已经开始质疑宗教说辞,不再迷恋来生的永恒而是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这种人类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所以答案:选 B, A项强调宗教迷信压倒一切, C D两项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批判教会的腐朽取得了先前的质疑。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 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其中涉及的

4、学说当指 A进化论 B相对论 C经典力学体系 D量子力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 ”是指生物进化论中自然进化法则,即 “自然选择 ”; “ 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 ”是指生物进化理论与基督教宣传的 “神创论 ”相反,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自然科技理 论成就与上述史实特征不同。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进化论的影响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 “非凡 ”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

5、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 “理性王国 ”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文学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结合史实可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出现在 18世纪末期至 19世纪 30年代之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弊端的日益显露,知识分子对 “理性王国 ”大为失望,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是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 D 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创作倾

6、向。 考点: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17世纪末到 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 ”理论,认为出口 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 “光荣革命 ”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 “17世纪末到 18世纪中期 ”可知英国此时推行重商主义的时代背景是英国打

7、败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英国由此掌控了世界海上殖民贸易的霸权,所以答案:选 B, A项属于政治条件与题意要求不符, C D两项与英国工业革命紧密关联,但但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发生,这一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 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 “邦联 ”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 “主权在民 ”理念 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 “制约与平衡 ”原则,避免绝对权力

8、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说明应该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 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 “制约与平衡 ”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同时实行联邦制以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模式,所以答案:选 C, A项出现在 1787年的美国宪法颁布之前, 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美国总统掌握行 政实权,其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西奥多 罗斯福说,

9、 “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 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这段话反映了西奥多 罗斯福怎样的改革理念 A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 B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C反对垄断 D追求社会和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说明西奥多 罗斯福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所以答案:选A, 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认为利润比人权

10、重要的主张是错误,但并未主张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C D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 者的前程。 ”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B卢梭和其人民主权说 C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D达尔文和其进化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弊端,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

11、指导和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A B两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 D项是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政治理论不符。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2、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 社会主义 ”说明列宁主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使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即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所以答案:选 B, A C两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D项说法错误,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非改造社会主义。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 走这种道 路

13、的国家是 A英国 B苏联 C法国 D美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描述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时间内快速了实现了俄国的工业化,但长期实行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和后续动力不足问题,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有著作指出:只有 “在地缘政治现实 ”的基础上采

14、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此 “行动 ”应指 A操纵联合国 B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C推行冷战政策 D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在地缘政治现实 ”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 ”是指美国要联合欧洲国家对苏联推行 “冷战 ”政策继而对苏联形成包围和遏制态势,因为在美国开来苏联是红色集权世界的代表,这是对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最大威胁,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下面是两幅不

15、同时期的欧洲政治形势图,其共同之处在于 A体现欧洲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 B反映 了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 C反映了欧盟成为重要的区域集团 D说明了欧洲安全遭到美苏的威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一反映的是冷战时期德国分裂和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局势;而图二信息中苏联也不符存在,欧洲各国分立的情形异常明晰,这反映了苏联解体后二级格局不复存在的欧洲政治格局,所以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政治格局特征,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图片信息无法直接显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国际局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

16、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 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 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 D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二者的关系是 区域集团化体现和深化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不同区域集团化组织的竞争态势,当然区域集团化也在一定程度

17、上阻遏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发展,所以 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要求, B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二战 ”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正式形成。与这一体系的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雅尔塔会议 B布雷顿森林会议 C联合国会议 D APEC 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二战 ”中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直接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就直接奠定了美元充当黄金

18、和世界货币角色的主导地位,所以答案:选 B, A C两项是政治会议与, D是地区经济组织会议与美元地位变化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011 年 2 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 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 “入常 ”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 “入常 ”。四国 “入常 ”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A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19、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一定要符合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材料中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扩容问题态度不一均是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做出的决定,所以 D项说法最为准确, A B两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直到 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 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迦马 D麦哲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时最先横跨大西洋到达美

20、洲地区的是哥伦布,他架起了欧洲通往美洲的新桥梁,所以答案:选 B, A项的航线在非洲西海岸,最早发现了好望角, C项最先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D项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进程 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 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该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戈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 ”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特征,与智者学派对道德和法制的忽视和轻视

21、相反,苏格拉底高度 认可道德的重要性,提出 “美德即知识 ”的主张,所以答案:选 A, B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不重视道德的约束作用, C D两项也认可道德的重要性,但晚于苏格拉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东西方的先哲 苏格拉底 英国剑桥大学彼得 诺兰教授说: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22、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分别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答案:选 D,A B C三项组合错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过自由主义经济。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确立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 “四科取士 ”: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 ,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23、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选官标准是以德才为主,尤其是以 “孝弟廉公 ”即 “孝廉 ”为主要依据,结合所学内容不难得出这符合察举制的选官特征,所以答案:选 A, B项盛行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作为主要选官标准, C D两项盛行科举取士之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

24、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说明程朱理学对培养个人民族气节(死节)和品德 (仗义 )具有重要作用,即程朱理学突出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所以答案:选 D,A项与材料含义明显无关, B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C项是程朱理学的弊端与题意要求积极影响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应劭风俗通义 佚文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

25、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牛乃耕农之本 ”说明了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答案:选 A, B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C项强调小农经济的分配方式与题意明显不符, D项强调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题意强调耕牛的作用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 GDP 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

26、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没有发展的增长 ”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总量直至清朝末年仍在增长,在世界经济总量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增长的动力和形式依靠的是传统的方式,即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和荒地的开垦,经济发展并未实现向近代工业经济的转型,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与上述经济总量增加,增长形式未发生改变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的特点 陈旭麓说: “人们多注意 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射来说,它 比

27、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这里的 “新陈代射 ”指的是 A中国完成了现代化进程 B统治阶级内部觉醒出现 “变局论 ” C西学东渐之风日益盛行 D中国经常逐渐沦为资本主义附庸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射来说,它比 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强调了洋务运动兴起的重要性,即清政府统治阶级中部分官员觉醒,认为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落后于西方世界,中国应积极变革以应对世界形势的遽变,所以答案:选 B, A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近代化进程, C项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

28、D项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图所示为 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在 20世纪初期留日学生中文理科学生比例差别较大,即文科生远远超过理科生数量,这种现象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想重在关注西

29、方的政治制度变革,即由先前洋务运动关注器物变革转向制度变革,所以答案:选 A,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西方科技能较快进入中国得益于中国人的欣然接受而非排斥。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影响 由于博览会可以 “开风气而劝工商 ”, 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 1910年, 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 “南洋劝业会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 B开阔人们眼界 C发展民族工业 D抵制西方侵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开风气而劝工商 ”说明清政府创办博览会

30、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即发展民族工业,这样能够为清政府提供较多财政税收以缓解期窘迫的财政困境,所以答案:选 C, A项说法错误,清政府不会鼓励臣民学习西方文化, B项是其开办博览会的重要原因, D项是发展民族工业客观作用。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1912年 2月 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 “逊位 ”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31、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12年 2月 11日 ”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政府宣布退位之前( 1912年 2月 12日清宣统帝退位)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热切期盼,答案:选 D, A项此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 B项说法错误此时袁世凯尚未称帝,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近代报刊能够反映民情舆论但不能左右政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进程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 “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 “保辫会 ”“复古会 ”,认为 “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 2

3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剃发令以求革新风俗遭到了传统士绅的强烈抵制,士大夫中的守旧观念依旧未能彻底荡涤,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社会思想变革存在很大的不足,就革命进程而言这反映了新旧势力的长期较量以及革命进程的曲折性,所以 D项说法最符合题意, A B C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剪辫运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但材料反映的是士绅的抵制。 考点

3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下图所示为 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的乱子,却要未成年人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说明胡适认为学生的救国举动虽然应该肯定,但却不值得鼓励和提倡 ,因为青年学生们不该承担本属于成年人的救国重任,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读书和学习,所以胡适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故答案:选 A,B

34、D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江南造船所纪要载, 19201921 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 “官府 ”、 “天朝 ”、 “东方 ”、 “震旦 ”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 B “一战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民国初年中国为美国制造了四艘轮船,这能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步,结

35、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201921 年 ”可知 D项表述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此时尚未成立( 1927年 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含义,故答案: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梁 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资本主义发展 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36、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问题强调是因果关系,结合所学实现可知 A C D三项存在因果关系,即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强化了中央集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的经济根源,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造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B项不存在因果关系,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争后即告覆灭,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是直接移植西方近代工业生产的结果,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这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 周

37、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某年西方报纸评论 的会议应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第 26届联大会议 D关贸总协定签字仪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 ”是指建国后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的世界性会议,结合所学可知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世界大国会议,会上中国外交的积极努力最终促成了印度支那地区实现和平,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

38、期的外交活动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 “向科学进军 ”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再到 “科教兴国 ”和 “科学发展自主创新 ”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得益于社会主 义制度的政治保障以及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建国后科技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向均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需要紧密相关并且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39、,所以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实际,故答案:选B, 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表述错误,中国科技发展遵循自主创新之道路。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中国的科技 新中国的科技发展的特点 综合题 ( 24分)有学者在研究 “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 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 “外铄 ”催化 “内生 ”, “内生 ”与“外铄 ”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

40、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 1)秦朝建立的 “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 ”有何特点?( 4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 “文化上高度 认同 ”而强化 “政治大一统文明 ”的?( 2分) ( 2)结合 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 8分) (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10分) 答案: ( 1)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 4 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2

41、分) ( 2)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 2分)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 6分) ( 3) 得: 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任答一点得 2分)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两点得 4 分)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 2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 2分) 试题分析:( 1

42、)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回答秦朝建立的 “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 ”的特点,即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统治模式;汉代 “文化上 高度认同 ”而强化 “政治大一统文明 ”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 2)结论二中的观点是中国近代文明的转型是外在动力推动内在因素变革实现的,结合中国近代外来侵略和中国的应对策略可以直接证明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3)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直接归纳建国后农民在社会转型中的所获取的巨大的权益和正当利益遭到破坏的各种表现,即得: 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

43、,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28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 “黑风暴 ”事件。 20世纪 30年 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

44、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 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 “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 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 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

45、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 12月 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 25万人直接致死, 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 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有哪些特点?( 4分)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分) (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4分)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46、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4分) (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分) (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4分) 答案: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容易联想到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材料一美国治理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中可以总结出其特点所在,即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可直接得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2)结合

47、材料二文字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 “严重受害区 ”和所学内容可直接得出苏联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材料二中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日 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苏联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难得出环境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 3)材料三文字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出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系即可得出相关启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的利弊;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