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3891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西周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作为史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 A青铜冶炼技术 B青铜造型艺术 C铭文书法艺术 D铭文具体内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历史学而言青铜铭文弥足珍贵,文字信息可能涉及西周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这对还原历史真相或印证历史观点具有直接证明作用,所以答案:选 D, A项是化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B C两项属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史料的价值 据统计,从 19

2、80年到 1986年,英国共有 100万套地方当局的住房卖给了个人,私房在全国住房中的比例上升到了 65%。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目的在于 A摆脱 “滞涨 ”困局 B实现英国人居有其屋的梦想 C强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D重建自由市场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 “滞涨 ”时期,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即弱化凯恩斯主义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混合经济 ”模式开始形成,材料中英国地方政府出售房产于私人的举措即在于鼓励自由主义发展,所以答案:选 A, B 项显然不是资

3、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目的所在,C 项表述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在弱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D重建自由市场经济是手段和方式而非目的本身。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斯大林曾说: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 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

4、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 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农业集体化政策 一位西方政治家曾说: “政府经营商业将损害政治平等 ”,此观点所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政府经营商业将损害政治平等 ”表明说政府经营商业将会有很大的弊端出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主张政府不应该参与商业的经营,即政府应该放任经济的自由发展,这与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 ”的经济理念相符合,所以答案:选 C, A项与自由主义主张不符, B项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前盛行, D项与自由主义正好相反,即主张国家应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力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有学者描述: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 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种局面最早应该

6、出现在 A蒸汽时代 B电器时代 C电子时代 D信息时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系统和缜密的科学实验研究在工厂中得以展开,这种实验科学取代了之前的手工业者的经验科学,所以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往往依靠的是科学家的实验研究,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往往是建立在传统手工技工进行发明和改进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又称为 “电气革命 ”,所以选 B, 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称, C D两项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 展 工业

7、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马克思指出: “在梭伦改革后的 80年间, 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 ”这主要得益于梭伦改革( ) A依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梭伦改革抑制了农村高利贷和土地兼并现象,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结合史实可知经济发展得益于其直接相关政治举措,即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答案:选 A, B项属于司法改革与上述

8、现象无直接关系, C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 D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政治举措。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的举措 1919年 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 “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 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 ”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D循 “思想自由 ”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 ”说明黄侃对蔡元

9、培的教育主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结合史实可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积极倡导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所以答案:选 D, A项主张教育超越政治, B项强调教育遵循自然规律, C项强调教育要充分培育学生个性特征。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的教育方针 1932 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 1933年 4月 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

10、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 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各方主张明显不同,但 1933年币制改革最终执行,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推动,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市场,而传统的银号、钱庄应随时代的发展日趋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答案:选 B, A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经济随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原因, C项是西方国家支持币制改革的原因, D项是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同时此时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并不甚突出。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11、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中日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于 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 C文化层面 D实践层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涵说明日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主要关注政治制度,而中国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日本学习的是西方政教之本,而中国则舍本逐末,由此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所以答案:选 C, A B

12、D三项与上述是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论语载: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 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的大体含义是子路向孔子求教关于鬼神之事,孔子回答:生人尚未侍奉好如何侍奉鬼神,人究竟如何生存尚未明了如何知晓死后是何种情形;

13、这体现了孔子对鬼神的怀疑和对个人生存和人事的关注,即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这与 “认识你自己 ”的思想观点具有相似之处,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内涵与上述材料主旨不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获利)与封君比入。 ”这这表明 A东汉初年 “重农抑商 ”的经济思想初步形成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地方势力膨胀 C东汉初年政府鼓励商人借贷,民间金融业健康成长 D东汉初年富商巨贾与地方豪强把持国家政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

14、息的能力,材料中 “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获利)与封君比入 ”说明东汉初年 “重农抑商 ”的经济思想初步形成,但实际上商人却获利甚众堪比王侯,这能反映出东汉初年 “重农抑商 ”思想与实践相互背离情形,所以答案:选 A, B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 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府并不鼓励商人借贷,民间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中国古代商人也未出现商人干涉政治的现象。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 抑商 史载: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

15、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 (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曰: 还尔太子 。 ”武则天之所以改变初衷是主要是因为 A李唐旧臣的压力 B传统宗法制度的束缚 C政治经验的不足 D继承人执政能力的差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狄仁杰向武则天进言: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武则天则不能享受宗庙祭祀供奉;立李唐子孙为太子则可享受宗庙祭祀供奉,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这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对武则天仍有较大的影响,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6、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综合题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到 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 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 “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 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但是,张培刚先生后来反思认为: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 1960年代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就业、利

17、息与货币通论之间,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有人认为,罗斯福受凯恩斯的影响,罗斯福甚至和凯恩斯讨论过;也 有人认为凯恩斯是受新政的影响,因为新政在先。 材料三: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从过去五十年来看,历次的危机,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自然想到应让政府来拯救危机,而且都是简单地用政府扩大开支的办法刺激总需求。好像是有一定效果,实际它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后遗症。因为你过度开支,产生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实际是永远无法还清的,以至于经济潜力完全被透支了

18、上述材料摘编自张军谈 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请回答: (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张培刚先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8分) (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兴起的共同历史原因?( 9分) (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8分) 答案: ( 1) 苏联模式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和管理生产,否定了市场的作用。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创新。( 4分) 苏联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特权思想,不利于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4分) (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来,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通过调整或变革

19、经济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分) 19世纪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3分) 20世纪 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各国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经济,为反法西斯创造物质条件。( 3分) ( 3)观点一: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过多的干预了企业的经济活动,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刺激有效需求导致通货膨胀。 福利国家建设客观上 造成 “惩勤罚懒 ”的后果,造成政府财政紧张。( 8分) 观点二: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

20、在经济生活中要有所作为,克服盲目竞争对经济的破坏。 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 福利国家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8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文字 “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 ”说明张培刚先生的反思集中在两个方面:苏联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和如何进行机制奖励,即 苏联模式对经 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和管理生产,否定了市场的作用。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创新; 苏联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特权思想

21、,不利于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2)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回答计划经济和凯尔斯主义出现的背景的共同之处。( 3)首先从材料三中归纳出核心观点,即凯尔斯主义的实行将会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灾难,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达自己的主张,即赞成还是反对,然后结合所学内容寻找相关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12分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 1

22、939 年撰写完成国史大纲一书。随即发表 引论一文。钱穆在文中指出: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 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 请结合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评述钱穆的这一观点。( 12分) 答案: 论证思路提示: 钱穆的核心观点: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树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表明,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部分国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的

23、优势的同时,产生了对中华文明的质疑。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度态度,加剧了国人的 “文化自遣 “。 抗战时期,钱穆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 ”和 “文化自遣论 ”有利于树立国人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 评分标准: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 4 O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试题分析:准确提炼出材料核心观点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材

24、料中的核心观点是: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树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分析上述钱穆观点出现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表明,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部分国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的优势的同时,产生了对中华文明的质疑。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度态度,加剧了国人的 “文化自遣 ”;抗战时期,钱穆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 ”和 “文化自遣论 ”有利于树立国人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 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考

25、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5年 3月 9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现行的农业计划过于集中,规定的指标过多,国家应放弃对农业发展计划作不必要的详细规定,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而国家计 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材料二: 1957年 7月 4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从 1958年1 月 1 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

26、,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 材料三: 1955年 1月 31苏共中央决定: ( 四 )同意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在 1956年将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种面积扩大到 2800 3000万公顷的决议 保证及时完成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务,因为开垦这些荒地是增加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巨大来 源。 (五 )鉴于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增加谷物总产量的最重要的潜力 ),全会认为到 1960年必须把玉米的播种面积至少增加到 2800公顷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苏联五十年代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8分) ( 2)你如何评价 20世

27、纪 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 7分) 答案: ( 1)主要内容: 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开垦荒地。 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8分) ( 2)评价: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 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 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 7分) 试题分析:( 1)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直接从材料

28、一,二中归纳出苏联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农业政策,即 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从材料三中能总结出其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是: 开垦荒地。 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2)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直接对 20世纪 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作出评价,即苏联农业改革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具体表现在:农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的不足或消极影响: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

29、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 9月 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 10月 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二: 1955年 9月 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船,踏上返回祖国

30、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 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三: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 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绛我们仨 ( 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 7分) ( 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 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8分) 答案:

31、 ( 1) 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积极的政治支持; 为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展开提供了人才支撑; 保障了中华文化的有序传承。( 7分) ( 2)热爱祖国,忠于信仰,坚守传统文化;宽容开放。 试题分析:( 1)从三则材料反映的内容不难总结出,材料一侯仁之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参加开国大典能够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积极的政治支持;材料二科学家钱学森的回国能够为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展开提供了人才支撑;材料三文学家杨绛的选择保障了中华文化的有序传承。( 2)总结三个不同人物的 共同特征,不难得出热爱祖国,忠于信仰,坚守传统文化,宽容开放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的体现。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爱国人士 侯仁之、钱学森、杨绛(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