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3896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出古代的宗法制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故选 C。 A项宗法制有效的维护了西周时期的统治秩序,但是但材料并非仅仅说的西周时期; B项说法也正确,但与

2、题意也不符; D项本身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恩格斯曾在某运动周年纪念的贺信中写道 “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 21年了 ”,从这封信中我们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这封信是写给巴黎公社周年纪念的贺信 B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运动担负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D运动中体现了巴黎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反对的是法国三色旗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德国三色旗代表的普鲁士入侵者,可以看出这是写给巴黎公社的

3、贺信,因此 A项能够反映出来;也能看到 C项内容反映了其革命的任务具有双重性; D项明显正确。材料本身仅仅是对巴黎公社的纪念,并不能体现该运动的内容来,因此 B项错误。故选 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 “孙中山先 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

4、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取消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政策,采取团结地主的土 地政策, 因此应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期间。 此文件实为为中国共产党 1937 年 9 月 22 日发表 的国共合作宣言。故 选 B。A项 1924 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C应该是在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前; D发生在解放战争或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 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

5、事件应是 A重庆谈判 B西安事变 C北平谈判 D遵义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和平与民主。民主是指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实行民主与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材料体现的就是这一事件,故选 A。 B项是在 1936年; C项是在 1949年;D项是在 1935年,均未发生毛泽东参加国共谈判的情况。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重庆谈判。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

6、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 一支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中国共产党 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 好花终须绿叶扶 ”。故选C。 A项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地位; D项基层民主是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7、“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 B。一大召开前夕,即 1954年之前,排除 C( 1956年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和 D(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 建立); A明显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8、的法律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是考查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的表现。法律保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选 D。 ABC三项都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文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引用诗句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来答记者问,该回答主要是针对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中美关系问题 D中

9、日关系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诗句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说的中国统一的问题,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故选 A。 B项无法体现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的内容; CD项说的是中国的外交 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事情的真相是 :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 ”,美国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提出

10、杜鲁门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欧洲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 ”、 “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由此可判断,材料 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美国的大力援助,美国为此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 ”,大力援助西欧。故本题选 C 项。 A项明显错误; B项是政治军事组织; D项是遏制苏联的政治上的措施。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 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

11、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可排除 A 项。 “我希望一个站起 来的欧洲 ”可知法国前总统的意图是要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 体现 C 项,可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欧美关系,并非强调欧洲的联合,排除 D 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一体化进程。 下图是 2009年 11月 9日 ,为纪念柏林墙倒塌 20周年 ,德国人民推倒了竖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 ”柏林墙 ”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12、 ,人民庆祝的原因是柏林墙的倒塌 A标志着 ”冷战 ”的结束 B结束了美苏军事占领 ,被占领土收复 C结束了国家分裂 ,实现了民族统一 D结束了两极格局 ,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柏林墙 ”的倒塌对德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德国进行纪念的原因,故选 C。 A项错误,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B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D项错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德统一。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 “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

13、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 料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可以看出这是指的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故选 C。 A项错误,建国后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 B项说的是日内瓦会议; D项明显不符合事实。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 “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 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 ”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 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 “夏明钢的描述 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 ”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两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 A B

15、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依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项错误,材料中学者引用的材料并不相同,但是却不矛盾,匡互生完全可以在此一件事情上做出两个行为; 项错误,当事人的回忆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的史料,但是也需要旁证,因此 项正确。材料中两段材料都是一手史料,但是仅仅凭借这一史料,不足于得出结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 “转折 点 ”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16、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失败 ”“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 D。ABC项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 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

17、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 C;A、 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18、C科举制 D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 “从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 ” 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把考 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故选 C。 A、 B、 D 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含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

19、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选 C。 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排除 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 “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

20、化繁荣的体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故 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遵循罗马法原则的是 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A B C D

21、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理解能力。罗马法 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从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 “查世丁尼法典 ”,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形成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 司法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司法解释最终使法律进入到完备阶段。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B。 项是在成文法之前所使用的,有了成文法判决依据的是成文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 的原则。 历史学家巴里 科沃德认为: “(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

22、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 ”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实行责任制内阁 B消弱了议会立法权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题干信息 “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 ”可知,英王当时还拥有较大的行政权,故 C项符合题意。当时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故 A项错误。材料所述并未体现出对议会立法权的削弱,故 B项错误。 D项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当时国王还拥有相当大的统治权。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

23、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 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从材料看,作者认为,新生的美国只用改变 “地域性的权力 ”结构,才能避免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即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才能建立统一的国家。故选 C。 A 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B项错误,当时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 D项错误,独立战争后建立的就是民主制度,但是过于强调民主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 根据 1871年开始

24、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 “德意志联邦 ”,其最高首脑为 “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 “联邦主席 ”改成了 “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 “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 “德意志皇帝 ”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除 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直接分析材料可知,威廉一世从 “联邦主席 ”到 “德意志皇帝 ”再到 “德国皇帝 ”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企图建立

25、中央高度集权的愿望,但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争夺,故 D 项符合题意。根据 1871年宪法,可排除法 ABC 项。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 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

26、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 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 “REPUBLIQUECHINO

27、ISE(中华共和国) ”,“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建立中华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即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实现民主权利, 这是与当时中国实际情况不符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受农民阶级本阶级局限性所限,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的社会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可能实现,所以选 D 项。 A、

28、B 两项一是农民阶级政权,一是农民革命纲领,不符合材料主旨; C 项是在 1856 年,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 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条主张反对帝国

29、主义侵略,要求民主独立;第二条是主张政治民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BD项只是涉及到第二条内容; C项错误,只是涉及到第一条内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综合题 ( 14 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 6分) 材料二 1933年 5月 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 325票对 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

30、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 6 月 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 46票比 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 年 5月 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 “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 ”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 度之路 (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中国古代政体的根本不同。( 4分) 材料三 1953年 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 1954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

31、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 1954年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 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备哪些特点?( 4分) 答案: (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 2分) 影响: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 4分) ( 2)三权分立;

32、民主与专制。( 4分) ( 3)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 4分) 试题分析:( 1)从图片很容易的可以看出古代君臣关系呈现出君主的权力逐渐的加强,臣子的地位不断地下降的过程。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我国 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个人决策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另一个方面,却容易造成错误。( 2)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命运体现了美国国家政治相互制约的特点。在出台时,在危机的局面下,行政权力得到很大的增强,通过了该法案,但是随着工业形式的好转,最高法院又通过了该法案违宪的裁决。( 3)从材料 “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 ”可以看出我国宪法的制定,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中共领导的特

33、点; “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 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政治体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的制定。 (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 4批共 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

34、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 4次共 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 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 20世纪 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 5362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 1700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 1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 20000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 5000人以上 徐

35、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1979年到2000年: 新发展阶段 分布欧美日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 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4分) (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6分) (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 14分) 答案: ( 1)依据:中国原来几乎没有出去留学的,因为清朝一向以天

36、朝大国自居,虽然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心态,逐步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两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中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虽然人数少,影响不大,但毕竟有了开始,故谓 “拓荒 ”。( 4分) ( 2)新动向:留学苏联。 (2分 )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 的胜利,给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 2分) 作用: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人才。( 2 分) ( 3)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14分) 第一层

37、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酌情给 03 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酌情给 46 分。 能单纯从一个线索或材料得出相应结论:如从留学方向的变化情况得出相应结论;或从留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得出相应结论;或从留学生代表看历史影响的角度得出相应结论 ;或单纯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留学方向、人数、留学生代表的情况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酌情给79 分。 能通过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特征的相关结论或关于影响的相关结论。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

38、解释。1012 分。 能通过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特征及影响的相关结论,并通过对中外历史背景变化的分析对上述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 抽象的提炼和概括。酌情给 13-14分。 能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提炼或概括。如从以下角度抽象归纳出规律性知识:如何客观看待西方侵略的影响、统治者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人才与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发展等。 试题分析:( 1)从表格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情况之下,对西方世界持抵制的态度,对外留学不可能发生。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

39、留学成为了当时实现强国梦的重要选择。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留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多。( 2)民国时期留学生继续保持了项西方和 日本学习的趋势,同时又增加了新的方向,即留学苏联。这位中国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和一步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此题是观点论述题,观点自拟。但是需要仔细的阅读材料,充分把握材料的意思。并无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留学苏联运动的影响。 ( 12分)二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40、料一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 “随机应变 ”时说: “(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 70年代 “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 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 中国牌 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 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

41、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近 500 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 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 5世纪,在 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 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 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 “群雄竞起 ”的时代。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

42、指出当今世界 “群雄竟起 ”的表现。( 8分) 答案: ( 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 “随机应变 ”的,冷战后中国要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4分) ( 2)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4分,列出其中 2点即可) “群雄竞起 ”的表现:欧盟、俄国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 4分,列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 “随机应变 ”时说: ”、 “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可以分析的出作者的观点。( 2)美国能够主导世界的因素可以从美国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变革和由此确立的领导地位进行分析。当今世界 “群雄并起 ”实际上说的是多极化的趋势,可以结合当今国际力量的中心进行分析。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