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906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 “家天下 ”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 “统治性政权 ”,即根本目的是

2、维护专制统治,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古代制度的本质 “传统的中国是被会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存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凶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存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 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材料反映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对各个国家是有阶段性差异的,依据相关史实

3、, A项最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影响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 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 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 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

4、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叙述了各阶段农村干部的特性,其中包括了各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 B项说法最全面,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基层民主 2009年 7月 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罗斯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 “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丽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任务也十分艰巨。 ”这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美俄关系走向缓和 D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

5、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中表达了美国总统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关键是 “相互抗衡 ”、 “ 习惯势力 ”等,说明美国依然有固定的抗衡思维,故 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代美国思维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 “资源保护队 ”,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 25万人,至 1941年时,共计有 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 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 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 “新政 ”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6、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D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题中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公共工程一项内容,该措施主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也做到了自然保护,故 D项表述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举办公共工程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次会战的 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 大的战斗有 496次,占

7、整个抗战时期的 44,共伤亡 137 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材料可以说明 A在抗日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组织抗战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相持阶段的国民党的抗战,根据材料,可发现国民党组织了积极的抗战,故 A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相持阶段抗战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面 这许多按

8、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与这段话最吻合的一段历史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中讲述了历史产生的方法和过程,关键信息是 “追求他自己的 ”、“ 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 ”, C项中的辛亥革命时期与之最符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历史背景 下表为 18901933 城市人口(以百万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表,依据 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国家 1890 1900 1910 1920 19 33 英国 11

9、 2 ( 29 9) 13 5 ( 32 8) 15 3 ( 34 9) 16 6 ( 37 3) 18 7 ( 39 2) 美国 9 6 ( 15 3) 14 2 ( 18 7) 20 3 ( 22 0) 27 4 ( 25 9) 45 1 ( 32 8) 德国 5 6 ( 11 3) 8 7 ( 15 5) 12 9 ( 20 O) 15 3 ( 35 7) 20 7 ( 30 2) 俄国 4 3 ( 3 6) 6 6 ( 4 8) 10 2 ( 6 4) 4 0 ( 3 1) 36 5 ( 20 2) A 18901933 年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但高于德国 B 19101933

10、 年城市人口数量对比证明美国国力领先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 19101920 年俄国城市人口减少的因素之一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为图表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表格反映了各国近代城市人口的比例,就整体数据而言,英国不落后于美国,德国的增长不是持续的,故 C项表述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农业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 “公共 ”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

11、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 “活着的 ”宪法。该材 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D两党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中最关键的信息是解决的是 “各自的利益 ”与 “公共的利益 ”之间的谈判和妥协,应当是联邦制的体现,故 B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搀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 “万物皆为水 ”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 “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

12、知识 ”。耗 |拉图认为 “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 ”。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通过研究表象,进而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阐释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观点,都是从客观现象推论出一般结论,故 C项说法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泰勒斯 “万物皆为水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

13、“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材料主要讲述了朱熹发展理学的一种追求,即 “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要进入生活世界,故 A项表述合理。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农耕经

14、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衰退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为图表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图中反映了古代主要时期的水旱灾害的次数,随着朝代的推移而整体呈增多的趋势,主要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故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水旱灾害与农业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 1941年 1月 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

15、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 1941年 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39一 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39年 2月 1940年 4月 1940年 10月 1941年 2月 1941年 4月 数额 25 20 25 50 50 19411945 年美国对华 “租借 ”物质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数额 26 100 49 53 1107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16、(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 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埘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 7 分) 答案:( 1)目的: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2分) 原因: 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阵营发生严重分裂; 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日本决定在亚洲实行南进计划; 罗斯福所做的巨大努力。( 6分) ( 2)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 3分) 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

17、大的贡献;( 2分)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2分) 试题分析: 第 小题:第一小问涉及的是根本利益,所以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所以根本原因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解决第二小问的关键点是 1941年的时间,根据背景知识,其原因主要包括:美国方面的政策失败、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和罗斯福新政等方面。 第 小题: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对华援助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要受到国内外两种因素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世界地位和重大贡献;援助中国, 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等方面都是其对华援助的原因

18、。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对于公元前 5世纪的欧洲人来说, “真正的民主 ”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 “真正的民主 ”指的是自由、 平等、博爱, “民主 ”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 “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

19、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 (美)塞缪尔 享廷顿( 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材料二 美国人的巨大优点,在于他们允许犯错误,而 事后又能纠正错误 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美国的法律 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 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

20、、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为贵族生来总是少数。 一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 1)根据材料一,分析 18世纪欧洲人埘 “民主 ”的认识与公元前 5世纪相比取得的进步。( 9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 ”,并指出美国是如何纠纠正 “错 误 ”的 ( 6分) 答案:( 1)民主由理性审判、权力分:亭、公民美德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政府由少数人操纵演变为必须接受公民的有效控制和制约;墩府一一能采纳公意到必须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表达公意。( 9分) ( 2)允许奴隶的存在、不承沃黑人、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的相等的权利。( 4分)

21、纠正错误:宪法修正案方式( 2分) 试题分析: 第 小题:该题属于比较理解型主观题,根据题中材料一可以发现: 18世纪欧洲认为:民主由理性审判、权力分享、公民美德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政府由少数人操纵演变为必须接受公民的有效控制和制约;政府能采纳公意到必须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表达公意。 第 小题:第一小问 “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 ”主要指美国民主内容中的局限性,即允许奴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的相等的权利。针对这些局限,美国历史发展中纠正错误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多次宪法修正案来完善相关细节。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

2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唐)循资格继承北魏(停年格的思路,把官资、停替年限和选数结合起来考虑,所奉行的原则是 “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自下升上,限年摄级,不得逾越 ”。从根本上讲,它带来的铨选规范,是以牺牲 “选贤任能 ”原则为代价换取的。 两宋时期,循资原则极大地膨胀起来,进而形成了元处不在而又具有赵宋特色的资格之法。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资格之法施行的背景。( 6分) ( 2)结合材料和所学 知识,分析资格之法对中国古代官僚选任的影响。( 9 分) 答

23、案:( 1)门阀士族制度的衰落;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僚队伍的扩大(冗官)(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6分) ( 2)积极:资格之法体现了更为平等、开放的趋势;有利于建立平稳的选官秩序:促使官吏重视基层实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达官贵人子弟的过快升迁。 消极: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容易造成官吏不求上进、墨守陈规的精神状态,助成保守政风。(言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9分) 试题分析: 第 小题:材料的背景是唐宋时期,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资格之法施行的背景, 属于外延型试题,可从唐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诸多方面提纲挈领地列举两条即可,例如:门阀士族制度的衰落;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僚队伍的扩大(

24、冗官)等等。 第 小题:该题同样属于外延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相关史实,古代选官之法有利有弊,故可以概括为:积极:资格之法体现了更为平等、开放的趋势;有利于建立平稳的选官秩序:促使官吏重视基层实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达官贵人子弟的过快升迁。消极: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容易造成官吏不求上进、墨守陈规的精神状态,助成保守政风。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选官制 度改革 资格之法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 5

25、 1957 105 0 1954 85 6 1958 141 2 1955 106 8 1959 124 7 1956 127 6 1960 133 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 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 8 3 1959 169 68 1954 169 52 1960 143 5 1955 183 94 1961 136 50 1956 192 75 1962 154 41 1957 195 05 196 3 170 00 1958 197 65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

26、济年鉴( 195 31964 )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 1953年至 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1953年至 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与中国相当。中国足由于 “一五计划 ”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4分) 信息二: 1957年至 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

27、伏。中国 1959年至 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分) 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 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集体所有制,军事化管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 4分)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主观论述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以及运用史实进行论证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两个信息,部分时段,但必须两个国家都包含,解答本题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找出准确的发展信息,比如说 1953年至 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等,要概括出特征;二是要运用合 理的史实进行说明,强调史实论证的严谨。 考点:中国特色社

28、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业改造与人民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1889 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察,是 “民意代表机关 ”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

29、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1 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二 1927年至 1949年,这一阶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中华 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其时,国家赔偿制度开始起步,地方自治、冤狱赔偿运动对人民监督权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

30、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 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于洪生权力监督一一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 (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吲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12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共监督制度的异同。 ( 13分) 答案:( 1)特点:

31、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8分) 进步之处:中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 2分),英国较充分地体现民意(或是为了保证民主政治)( 2分) ( 2)同:监督法制化(或依法依规进行监督)( 3分);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监督。( 2分)不同:监督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实施监督;( 2 分)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人民监督权的发挥。( 2 分)监督效果: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 2 分)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 2分) 试题分析: 第

32、小题: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看出其具有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 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等特点;第二问的进步性,可结合中英两国实施监察的目的上看出:中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英国较充分地体现民意。 第 小题:根据相关史实,二者的相同点是监督法制化;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监督。不同点可以从实施监督的主体,机构建设,以及监督效果等方面概括,具体有:国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实施监督;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人民监督权的发挥。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 考点:

33、古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监察体制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辜汤生( 1857年 7月 1 8日一 1928年 4月 30日),字鸿铭,号立诚。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 “四书 ”中的三部 -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摘自维基百科 材料二 在 20世纪的西方人眼里,辜 鸿铭实在是当时他们心目中的时尚人物 辜鸿铭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孔学,与俄国文学家列夫 -托尔斯泰书

34、信来往,会晤来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甚至还被印度的圣雄甘地赞誉为 “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此时也将他背后的那根稀疏的辫子赋予了某种新意,他对来访的著名英国作家毛姆说: “你看我留着辫发,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未了一个代表。 ”在此之前,他在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一书中,就已经表露出这种观点: “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 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丈明。 ” 摘自施亮辜鸿铭 “傲霜枝 ”里的守旧与时尚 材料三 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

35、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摘自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辜鸿铭 “自棚矛盾 ”的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9分) (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辜鸿铭。( 6分) 答案:( 1)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冲击;( 3分)传统文化的影响;( 3分)辛亥革命不彻底。( 3分) ( 2)他是精通东西方文化的学者( 2分);但他留着辫 子,形式上忠于清王朝( 2分);是热衷向西方人传播东方的儒家文化和精神的中华文明捍卫者。( 2分) 试题分析: 第 小题: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辜鸿铭个性特点出现的原因的分析,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辜鸿铭 “自相矛盾 ”的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属于外延型试题,可以联系时代背景,那么根据相关史实,其个性特点出现的背景中主要有: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辛亥革命不彻底等。 第 小题:该题属于主观评述题,答案:的范围比较广,这种开放式评述题要求学生能够抓住主体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时代背景对其性格的影响,也同时要照 顾到材料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主要参考的观点有:他是精通东西方文化的学者;但他留着辫子,形式上忠于清王朝;是热衷向西方人传播东方的儒家文化和精神的中华文明捍卫者等方面。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 ”的先驱 辜鸿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