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33910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费孝通说: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 以 己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 “家国同构 ”理想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 “三纲五常 ”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 己 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 A项 “家国同构 ”是指

2、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没有反映它与国家的关系。 CD项中的“三纲五常 ”、分封制也没有体现,故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从 19 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 20 世纪 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 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 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答案:

3、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宫廷贵族的玩具 ”、 “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 ”、 “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 “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 ”可以体现 ABD,但是没有体现 C,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进步。 伯利克里说: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 。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它毋需

4、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 可知 B正确,但是材料并没有反映 ACD,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

5、者主张 “主权在民 ” 答案: B 试题分析:康德和卢梭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并不是阶级属性对立,故 A 错误;两人都是启蒙思想家,所以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和独裁,所以 C错误;D由材料中的 “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可知错在了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 ”,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与康德。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 北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 荷兰金融 ,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国金融 ,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 街为中心的 美国金融 。 ”这一发展

6、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 “商业革命 ”的结果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文字描述了世界近代以来金融中心的转移历程,从中不难发现金融中心的转移与大国兴衰历程具有一致性,或可说是金融中心的转移折射出大国兴衰的历程,大国兴衰是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重要原因和动力,而大国兴衰的结果是导致欧洲世界中心的传统地位最终改变,故选 C。 A项说法与 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

7、“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国 A封建势力强大 B资本主义水平不高 C资产阶级妥协 D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巨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时法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中的君主派与共和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项 A、 B、 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故正确选项是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

8、的悲剧题材 ”。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虽然落后,属于陈腐的旧世界,但却是维护国家主权反抗侵略的正义一方 ;而代表最现代文明的英国却是卑鄙的侵略者。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下表反映了 1913年、 1938年、 1973年三个年份英国、法国、美国政府总支出占 GDP的百分比。由此得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英国 13 3% 28 8% 41

9、 5% 法国 8 9% 23 2% 38 8% 美国 8 0% 19 8% 31 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三国政府逐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三国政府均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表中三个国家三个年份政府总支出占 GDP 的百分比呈逐步上升趋势,说明三国政府逐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开始于 1947年, A项不正确 ;政府总支出占 GDP的百分比逐步上升,并不能说明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 项错误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是 20 世纪 70 年代,是指美国、日本与西欧, D项错误。 B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

10、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政府逐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 “冷战 ”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 弗格森文明)。 “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的原因是 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冷战 ”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冷战 ”的持续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 “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故选 A。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1992年,不结盟运动第十届首脑会议提出,要对运动的目标作新的定位,在继续为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而努力的同时将把运动的侧重点转向经济领域,现在的主要目标是 “向贫穷落后 宣战 ”。促使不结盟运动目标重新定位的重要背景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第三次科技浪潮兴起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答案: A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目标重新定位是指把运动的侧重点转向经济领域,现在的主要目标是 “向贫穷落后宣战 ”,说明国

12、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结合1992年这个时间,可以知道两极格局刚刚瓦解,是其重要背景,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不结盟运动目标重新定位。 我们或许正生活在 “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最近的 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最全面理解是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最和平指 “冷战 ”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最和

13、平的时期 ”一句可以分析得出,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依据材料的 “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一句可以分析出,当今世 界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 下图是 1877年的一幅作品 圣拉查尔火车站。作者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这幅画属于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作者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 ”可知这幅画有

14、印象派特征,故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印象派。 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 20世纪 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 这里的 “根本不同 ”是指 A中美关系比中俄关系更为重要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D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建立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基础之上的结盟关系,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同盟关系,所以应该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

15、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 台独 、坚持 九二共识 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中的 “异 ”的本质内涵是指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答案: B 试题分析: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作为解决两岸关系的基础,这是材料所体现的主要原则,所以这里的 “异 ”本质上就是指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 “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

16、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了国家的统一局面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此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这一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所以材料中描述 “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答案:选 C, 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 下图是王献之中秋帖,对其评价

17、正确的是 A “ 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 B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 ” C “笔势精妙,备尽谐则,列为正书第一 ” D “出于颜,然内蕴变为外棱 ”。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秋帖属于草书,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从选项的诗句中可以判断出 B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草书。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 这表明

18、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 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唐太宗意指中书根据我的命令臣表旨意,门下的人却诺诺没有意见,得过且过,无一谏言的人,这是什么道理。实际是在说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作用是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

19、彼此有影响 B “三教合归佛 ”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片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选 B项。三教并立出现在 三国两晋南北朝,排除 A项 ;图片中所示 “佛、道、儒三教的人物于一图之中 ”并不能反映出 “三教合归佛 ”为其核心,排除 C项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但当时儒家是融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排除 D项。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 洪武十九年( 1386年)

20、浙江舟山 46岛居民 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D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提供的事件实际上是明朝为了加强对沿海居民的控制,实行海禁政策的一个表现,所以其影响就是考查海禁政策的影响,应该选 D。 A错在了 “有效 ”, B错在了 “断绝 ”, C在题目中没能体现,故排除 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 朱子语类中记载: “黄仁卿问:

21、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 (朱熹)曰: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 ”这 A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B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说明朱熹看到了秦法未变的主要原因是后世的君主不想变,可以维护君主的利益和统治,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

22、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 ” 这则材料反映出 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B “西学东渐 ”,崇洋媚外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 “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 (亚洲卢梭 )”名字中的都带有卢字,可以得出他们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卢梭的主张 “人民主权 ”;“平等 ”“竞平、人权、民友 ”得出他们的主张为 “平等,人民主权,公平,民主 ”,因此 C为正确答案:。 A不全面,排除。 B崇洋 媚外错误,而是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排除。君主立宪制为体现, 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中国

23、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 : “一大 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表明当时中共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 “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说明当时中国共产 党只知道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还没有和国情相结合,所以选择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

24、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两次 “组织方式 ”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答案: C 试题分析: “毛 (泽东 )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是指实行农业合作化, “邓 (小平 )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25、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业合作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个, 1962年为 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所述时间是 1961年,史实是开放了集市贸易和自由市场,这处于三年严重困难之后的八字方针推行过程之中,是在纠正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建设的 “左 ”倾错误,

26、所以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下图是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 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 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指引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D “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CD不符合 1987年时中国的现状, C是在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逐渐确立的, D项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才提出。故本题该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27、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进行。 综合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 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二 中国实行中 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社会

28、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全世界的选择。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 陈申申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2分)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选择?( 4分) (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联合与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何异同?( 6分) 答案: ( 1)作用: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29、 2分) ( 2)原因:进入工业时代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提出要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4分) ( 3)同:减少内部的矛盾与战争;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3分) 异:中国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统一战争后通过权威力量推行的;欧洲的联合是通过成员国协商由条约来维系的。中国的中央政权较欧盟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3分) 试题分析:( 1)作用: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从材料一中的 “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 ”、 “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等信息可以得

30、出,即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 2)原因: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 ”,所以从材料二中的 “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 ”以及所学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角度去思考,即进入工业时代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提出要 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 3)同: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 ”,所以从材料一中的 “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 ”、 “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等信息和材料三中的 “

31、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 ”、“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等信息可以知道两者的共同之处有减少内部的矛盾与战争;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和欧洲的联合结果都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 异: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即 中国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统一战争后通过权威力量推行的;欧洲的联合是通过成员国协商由条约来维系的。中国的中央政权较欧盟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的联合。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32、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 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 ,造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 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

33、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 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 亚当 斯密国富论( 1776)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 尽管世纪末有些

34、国家回到 “贸易保护主义 ”,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 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 1分)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2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 “壮观和光荣的程度 ”,( 2分 )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2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3分) 答案: ( 1)史观: 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

35、观)。( 1分) 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分) 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1分) ( 2)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 1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1分) 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2分,任答 2点即可) ( 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 1分) 人为因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 1分) 突破:在自然因素方面: 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

36、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 1分) 人为因素方面: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 1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1分) 试题分析:( 1)史观: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指出 ”,所以结合材料一中的 “帝国主义 ”、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 “广大中国农民 ”等信息可以知道,毛泽东的这种角度是运用了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全球史观:应该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系角度思考。文明史观:需要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或

37、称农耕文明)的碰撞与冲突、融合等角度去考虑。 ( 2)程度: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从材料二中的 “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 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和所学新航路开辟后 “商业革命 ”的相关史实,可以的得出答案:。角色: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比如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等等。 ( 3)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自然

38、因素: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中的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来思考,在新的交通工具广泛使 用之前,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人为因素:根据材料三中的 “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 ”、 “有些国家回到 贸易保护主义 ,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 ”可以得出。突破: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自然因素方面:考虑 20世纪以来,新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人为因素方面:则考虑贸易规则和关税方面的变化,如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世界贸易

39、在全 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通商口岸;史学理论 史观 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课标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 芬奇曾说过: “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

40、,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 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 !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 摘自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 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三 1924 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

41、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 材料四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诸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概括为) :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 凡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厌惟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陈独秀新青年 敬告青年 ( 1)据 材料一,分析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产生的促进作用?( 4分) ( 2)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神学的东西 “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 3分) (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 “科学本体 ”的历史事件。( 1分

42、)并说明你对 “科学本体 ”的理解?( 2分) ( 4)据材料一、四,指出达 芬奇与陈独秀主张的共通之处,并简析陈独秀积极倡导这种主张的原因?( 3分) 答案: ( 1)作用: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这种时代精神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催生了近代 科学。( 4分) ( 2)史实: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进一步从理论上否定了地球中心说的荒谬;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 3分) ( 3)事件:新文化运动。( 1分) 科学本体:科学包括科学法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指技术;科

43、学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而不仅仅是富强救国或追求功名的工具。( 2分) ( 4)共通之处:借助科学正确认识社会。( 1分) 原因: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 2分) 试题分析:( 1)作用:题目要求 “据材料一分析 ”,所以根据材料一中的 “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 ”、“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 ”、 “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 ”等信息可以得出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这种时代精神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催生了近代科学。 ( 2)史实: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44、,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进一步从理论上否定了地球中心说的 荒谬;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 ( 3)事件: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来回答,材料三中的观点认为当时中国提倡和学习西学的人都 “不在科学本体 ”,所以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924年之前中国人有人关心 “科学本体 ”,即新文化运动。科学本体:考查对新文化运动中的 “科学 ”含义的理解,应该结合材料三所述与新文化运动中的 “科学 ”含义不难得出,即科学包括科学法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指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

45、现真理,而不仅仅是富强救国或追求功名的工具。 ( 4)共通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 “首先 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 ”和材料四中的 “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诸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可以得出其共性的东西是借助科学正确认识社会。原因:需要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来回答,即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日心说和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进化论;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

46、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 “停滞论 ”。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 ”“市场经济萌芽说 ”“近代化萌芽说 ”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 “停滞论 ”“变迁论 ”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4分)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

47、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 2) 19世纪中期至 19世纪末, “心满意足的中国人 ”由 “注视过去 ”到 “开眼看世界 ”。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3分) 材料三 2013年 1月 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 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并相互否定。 新华网北京 1月 5日电 (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 30年为改革开放所起的奠基作用?( 3分) 材料四 如果说 20世纪止于 l989年,那么 21世纪始于 l978年 为什么是1978年 因为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开创了中国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