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3926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 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 :“(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 以为: 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 ”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 “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

2、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可以得出文人地位低下。从材料 “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 ”可知 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只体现了第二则材料的意思; D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元代儒家地位 一位西方的的外交官说: “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 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 “独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3、不结盟运动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 “冷战 ”,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 他的画重视色彩和主观感情,喜欢激动人心的事件作题材。他所画的形象色彩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这位画家是指 A德拉克洛瓦 B米勒 C梵高 D毕加索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对基础知识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绘画注重色彩和主观感情的是德拉克洛瓦。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

4、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德拉克洛瓦 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 保罗 莱德里奇( JohnPaulLederach)认为:和平、真相 、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72 年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指出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 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这是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 “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因此他取得了成功。 ”下列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评述正确的是 继承发展了普朗克早期进化论思想 揭示了自然界进化的基本规则 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拉马克提出了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当时并没有延伸到人类社会领域, 不选。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 1954年 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

6、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 “一边倒 ”政策 B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C倡导多边外交新模式 D提出 “和平共处 ”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根据信息 “1954年 ”“缅甸 ”“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缅会谈,其余三项在时间上明显与材料提供时间不符,故选 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陈衡哲在西

7、洋史中谈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曾说 “这个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及社会的性质 ”,并用如下图表来说明。下列图表中空缺部分应该是 A 马丁路德教 君主专制 贵族社会 B 清教 君主专制 贵族社会 C 加尔文教 贵族社会 君主专制 D 清教 新贵族政治 君主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教与清教是对立冲突的,排除 AC 两项;议会政治与君主专制是对立。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下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献最适合选入该馆展示的是 北大西洋公约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勃

8、列日涅夫手稿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片信息 “冷 战纪念馆 ”可知这是关于冷战专题的纪念馆,选项中属于冷战内容的是北大西洋公约和勃列日涅夫手稿。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格局的内容 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 “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 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 ”;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 “朝报 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从材料可知,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报纸功能的是 记 录皇

9、帝的言行 记录朝廷的事务 发布中央信息 反映地方民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我国古代报纸功能的是记录皇帝的言行、记录朝廷的事务、发布中央信息。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料 中国古代的报纸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 “

10、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 ”、 “贫民失望 ”与 “行为的凶暴 ”,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场代表贫民利益的暴力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方镇中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1、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黄宗羲提出 “复方镇 ”,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 AC 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D概括不全面,因此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 从下列考古发掘的唐三彩的图片中,可研究唐朝哪些历史主题? 图片一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图片二 唐三彩女立俑 唐朝国运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民族团结 唐朝具有高超的瓷器工艺水平和造型制作水平 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较为开放 唐代厚葬之风比较盛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从图片可以获得

12、的信息:两幅唐三彩图片反映当时唐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也体现了唐朝瓷器工艺水平;大量的唐三彩的考古发现说明了唐代厚葬之风比较盛行。从两幅图片体现不出唐代女性较为开放。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唐代制瓷业的发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 :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 他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 材料二 冷战时期,美国

13、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 “必需品 ” (以上材料 均据互联网整理) 请回答: ( 1)有人说是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你怎么看 爱因斯坦说 “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7分) ( 2) “恐怖平衡 ”是如何打破的 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 8分) 答案: ( 1)观点一:同意。原因: 1945年 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 8

14、月 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并最终决定了二战的 结果。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 7分) ( 2)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平衡被打破。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 “拥核 ”以自保,使核武器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

15、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8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 ,从观点一:同意与观点二:不同意,可任选取一种观点 ,结合二战结束的有关史实分析回答。爱因斯坦所言暗示核战必然将人类打回蛮荒,会毁灭人类文明。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恐怖平衡 ”是指美苏两极对峙和核威胁 ,随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平衡被打破。恐怖平衡 ”被打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结合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分析说明。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两极格局 ( 15分) 【近代

16、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 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 长素以为 “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 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 公理 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7、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 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 1)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9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6分) 答案: ( 1)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 阶级的民主政治; 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 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

18、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9分) ( 2)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 ,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 2)本题主要考查

19、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考点: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 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二

20、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 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7分) 答案: ( 1)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 4分)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4分) ( 2)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21、( 4分)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要 注意抓住“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初期 ”这一时间概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此时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 2)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较直白明了: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可以得出 “ 教育立法 ”的结论; “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可以反映出

22、“拿破仑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 “目的 ”从最后一句话里面可以看出来 。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 12分)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谓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

23、良也 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 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 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 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清政府最终决定 “预备立宪 ”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 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

24、,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 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 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 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 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 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 N佩弗 远东 根据

25、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西政体为例,谈谈你对 “宪政 ”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开阔、逻辑严谨) 答案:【评分说明】本题采用 SOLO 评分法。 第一层次,点式结构:就单一问题得出结论,如某国实行何种宪政政体;能够运用材料。( 24 分) 第二层次,线式结构:就多个问题得出结论,如某国实行宪政政体类型及其成因或影响;能够较多运用材料;叙述完整。( 57 分) 第三层次,面式结构:就一个角度多个问题得出结论,如某国实行的宪政政体类型、成因、特点、评价;能够充分运用材料;叙述完整而流畅。( 810 分) 第四层次,立体结构:就多个角度多个问题得出结论,如宪政政体的类型、出现的原

26、因、特点、评价特别是对现代化的影响,中西宪政政体的异同等,研究得到的启示;能够充分运用材料,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严谨等。( 1112 分)(考生答题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叙述) 示例:所谓宪政,就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近代资产阶级宪政政体形式主要有英国、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它们都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产物。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或西学东渐),中国有识之士为富强国家主张学习西方宪政。中国资 产阶级通过维新变法、预备立宪推动清政府实施君主立宪政体,结果戊戌变法百日而终,预备立宪也只是一场骗局;辛亥革命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7、,宪政成为粉饰门面的工具。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固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中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资本主义宪政在中国行不通。 试题分析: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就多个角度多个问题得出结论,如宪政政体的类型、出现的原因、特点、评价特别是对现代化的影响,中西宪政政体的异同等 ,研究得到的启示;能够充分运用材料,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严谨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代议制的特点 宪政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

28、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 日本,此约何足深较。 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 1895年)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 12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

29、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 午战争 (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 “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 6分)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 2005) (

30、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 进行论证。( 7分) 答案: ( 1)看法:条约比法国在普法战争所损失要少;条约是中国崛起的契机;条约不会拖累中国。( 6分) 不合理:该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巨额的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借债,使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先后仿效西方进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但最终失败,中国富强遥遥无期。( 6分) ( 2)史实: 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大有独霸中国之势; 日本与英国续盟成为美国称霸东亚的重大障碍; 20世纪 30

31、年代日 本大举侵华,美日矛盾加深; 1940年日本提出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 ”的侵略计划,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美国遭受重大损失。(答对任意三点给 6分) ( 3)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 3分) 史实: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政策;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归纳能力。从材料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 相侔(同) ”“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

32、待 ”“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 ”可以概括出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根据所学知识,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来分析美国观点的不合理性。 ( 2)本题主要考查中日美之间的关系。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近代美国企图日本侵华扩大自身在华权益,在二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其史实: 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大有独霸中国之势; 日本与英国续盟成为美国称霸东亚的重大障碍;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日矛盾加深; 1940年日本提出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 ”的侵略计划,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

33、美国遭受重大损失。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可以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的相互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国际关系 中日美之间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

34、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 常樊然并屿于其中 ,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 发刊词 材料二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 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

35、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怠难成立。 蔡元培致 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 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概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8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7分) 答案: ( 1)办学思想: 主

36、张以研究学问为天职; 主张学术自由 ; 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不求全责备。( 8分) ( 2)背景: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传统守旧复古思想仍然浓厚。( 7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 “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无论有何种学派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 ” 等可以概括出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 2)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传统守旧复古思想仍然浓厚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科学家 蔡元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