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34年 7月纽约时报称: “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 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D国民政府亲日倾向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了局部侵华。材料中关税政策的变化是对美、英、苏的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税率提高,同时对日本的税率是降
2、低。故 A项排除; C项改订新约是 1928年的运动,故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国民政府的亲日倾向加强,故排除 D。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 “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 “中外办罪 不得其平 ”的原因是 A沿海通商口岸 的开放 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 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 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 ”,可知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依据所学知识,列强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
3、的司法主权。故选D。 A、 B、 C三项破坏的是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4、料产地,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 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 ”、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可以看出道光帝仍把清王
5、朝看作是 “天朝上国 ”,把西方侵略者看作是蛮夷之邦。这体现了其传统的夷夏思想,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 “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这场战事是甲午中日战争,是 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A、 C两项与史实不符; D项说法错误,中国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战争
6、失败的根本原因;甲午战争主要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抵抗日本侵略,并没有发动起广大民众进行抗日,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 “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元代戏曲地位的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的中止,使才子们无法考取功名,转而在文娱形式上下
7、工夫。故材料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元 曲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 “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 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李约瑟认为九章算术是为解决统治官员要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如土地丈量、税收等, “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重实用的特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
8、学艺术 四大发明 古代科技的特点 旧唐书记载: “文宗大和九年( 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 ”, 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规定民间不得私置历法,但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雕版印刷比较成熟,故选 A。 B、 D两项从材料中无 法得出。材料与皇权的威严无关,故排除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9、四大发明 印刷术的进步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故 A说法错误; C项说法错误; B项应是草书。从材料中甲骨文与楷体汉字的对比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 “离经叛道 ”的思想家。对
10、这里 “离经叛道 ”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对正统儒学提出大胆的挑战。故排除 C,选 D。李贽反对世人盲从孔子,提出 “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故 A说法错误。 B项说法与李贽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答
11、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可以看出,其主张人要不断学习,熟悉掌握了各类知识,道理也就明白了。故这是朱熹的格物致知。选 A。B 是陆九渊的思想; C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 D 项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的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
12、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故 A、 B、 C三项都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陆王心学 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已经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B认为中国需要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了解 D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康熙帝晚年认为千百年后,中国恐要落后于西洋各国。当时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依据 “千百年后 ”,可以看出康熙帝对西方文化没有深入了解,没有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压力,只是认
13、识到西方文化 有其先进性。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康熙思想 司马迁史记 龟策列传说:汉武帝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 C文化专制政策 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广泛的开放技艺才能的道路,全面扩展百家的学说,只要有技艺和才能都可以为国家效力。这是在独尊儒术的前体下,博采百家,综合利用,故选 B。 A、 C两项的意思相同,与材料内容不符; D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从这个条约的签
14、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指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打 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 A。通过 B、 C、 D三项条约,中国的大门进一步开放,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
15、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0年 -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一场侵略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结果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中清政府
16、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明显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 的会战方案决定 “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战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平汉铁路 ”、 “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 ”、 “江西南昌 ”等地名,可以判断是武汉会战,故选 D。 A 项地点在
17、上海、 B 项地点在山西、C项地点在徐州,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图是 1937年 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 “鸡 ”代表 “上海日军 ”; “猴 ”代表 “日军部 ”。该漫画 A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B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C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意味着中国取得了局部战场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37年 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共同抗战,淞沪会战已经开始。 A项说法错误,当时是抗战的防御阶段。在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故 B项错
18、误; D项是抗战的反攻阶段。故选 C。 考 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38年 5月 5日,蒋介石在反思抗战初期战事时写道: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 ”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 A发动了淞沪战役以分散日军兵力 B发动了徐州会战阻止日军南侵 C依靠国联调停维护华北主权 D发动了太原会战以拱卫华北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 ”、 “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 ”由此可见国民政
19、府要迫使日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以打破日军先侵占华北的计划。材料是蒋介石在 1938年5月对战事的反思;徐州会战是 1938年 10月,故排除 B;战争已经爆发,故 C错误;使日军用兵于江南,分散兵力的是淞沪会战,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蒋介石日记载: “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 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 ”据此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材料中所述 “敌人 ”为美国 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 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20、,为抗击日本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中 “敌人 ”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此时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是要放宽,表明蒋介石暂时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放到次要地位,以民族大义为重 ,共同抗日。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表反映了 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C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D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北和西南部,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 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
21、实不符;敌后战场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 A项说法错误;故选 D。这些近代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说: “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 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反洋的理由是洋人假借通商与传教掠夺我国领土、以鸦片毒害国人、占据上海,台湾、瓜分中国。 这体现了义和
22、团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 B。 A项与材料不符; C、 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 D反清扶洋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由此可见,义和团这一时期的主张是反清灭洋。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上海
23、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 19世纪 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证实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失败,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
24、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 自道光以来 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 1851年 B 1895年 C 1898年 D 1906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刮分世界的狂潮。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上联是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
25、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C玉帛是 精品,李鸿章愿意做 “玉帛相将 ” 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伊藤博文的上联是在讥讽清王朝内无良相,外无良将,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通商。李鸿章的下联意思是,这是帝王度量,其中包含了李鸿章对伊藤博文所说的事实有说不出的无奈。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
26、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 “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 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这段材料说明 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 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 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 ” ,可以看出外国人洗劫了圆明园后,国人乘机也进行了抢劫。故选 C。 A 项中说法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B项说法与材料说法相反;洗劫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
27、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 “西方的挑战 ”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 “修约 ”,扩大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的环境;结合所学知识, 1851-1864年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 动;在这期间,英国提出
28、 “修约 ”遭拒,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材料中 “西方的挑战 ”指的是为扩大中国市场,于1856-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D对 “贸易立国 ”缺乏清醒认识 答 案: C 试题分析:关税权与驻外使权都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体现,材料中清政府以关税权换取驻外使权,也是出卖国家主
29、权的一种表现,故 A说法与材料相反, B说法错误。 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荀子 儒效中说: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答案: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教圣人之行,乐经教和圣人言,春秋教圣人微言大义。由此可见荀子论证的是儒家经典独特的社会教化教育功能。故选 B。 A、 C是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
30、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孟子提出了 “仁政 ”、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本善;材料意思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心或品质,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这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的主张。故选 B。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荀子认为性本恶;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
31、说: “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 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 ”马端临评价的是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然则行台省之名 ”、 “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 ”由此可以判断作者评价的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 A、 D两项。根据材料中 “行台省之名 ”可以判断为元朝的行省制度,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
32、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 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内阁是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其职权的大小有皇帝决定,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因而不会威胁皇权。材料反映了内阁成员不会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而得罪其他文官,这就意味着内阁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
33、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有学者说: “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 期 D乾隆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这种变化是指清废除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依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这样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34、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 “民众自治 ”可以长久 C中国 “三代之政 ”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将中国 “圣人之政 ”与西方的 “臣庶政治 ”相比较,根据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 ”、 “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可以判断 A、 B、 C三项说法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清朝的政治制度,故选
35、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血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察举制适应了士族地主的兴起的社会状况,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故选 C。A、 B、 C三项表明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进步之处,这都与
36、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 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 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 “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 “推恩令 ”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诸侯稍微 ”、 “而今郡八九十 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可以得出诸侯的势力比以前要小了一些,现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郡,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
37、方势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肯定汉武帝的 “推恩令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 史学家钱穆曾说: “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 A促进了 “民本 ”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 “家国一体 ”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从封建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 “家国一体 ”的观念在中央形成君主专制政体,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 中央,不
38、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考查的是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国家政治统一与连续的制度。依据所学知识,秦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且为后世所沿用并不断强化。 A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
39、制度; B、 C两项是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制度体现。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的水利工程是开凿灵渠;依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尽快征服岭南地区,下令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
40、图。故 B说法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的统一 秦朝的 “三公九卿 ”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
41、的形成 皇帝制度 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噩候反叛伐周 ”,可见诸侯势力大增,威胁天子权威,分封制逐渐衰落;根据 “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可以看出,周天子的王权尚能维护。故选 A。周朝九鼎为大禹所铸,故称 “禹鼎 ”, D说法错误。 B、 C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42、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反映商朝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故排除 C、 D;根据图片中甲骨文字 “戍、从、王、国、候 ”,跟诸侯、王国、保卫等有关,故应该是分封制,选 B。宗法制是以血缘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43、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宗法制下,如果无嫡子,则选择长子;如果年龄相等,则选有德之人;如果都有 德,则用占卜。这反映了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排除 A、B、 D,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 政治制度 宗法制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 ”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 “流动的中书省 ”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
44、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 “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 “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是为蒙古的部族政权而设立;故 A 正确, B 说法错误。依据所学知识, C、 D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都城的中枢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依据所学知识,这三个机构分别负责行政、 军事、监察。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为三省六部制;
45、宋代中央行政设中书门下;元代中央行政设中书省;明代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枢密院和御史台是自唐以来一直存在的。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中央机构的变革 清顺治十七年上谕: “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 ”康熙说: “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 ”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士习不端,结社订盟 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 ”、 “人臣分立门户,私植
46、党羽,终必祸及身家 ”,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禁止官吏结党营私。故选 B。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皇权争斗、汉族知识分子、官吏腐败等问题,故排除 A、 C、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 “以蚕桑为岁记 ”,严州 “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 “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 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颖昌府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宋朝潮州、严州农民以蚕桑为生,谷食不足;洞庭山区多种柑橘桑麻、蜀地种茶、颖昌府种菜,其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材料中农民并没有放弃农业,只是由种植粮食为主转而以各种经济作物为主。故排除 A、D。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商品流通程度。故排除 B,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 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西都杂记称: “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