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4(带解析).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3957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4(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4(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4(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4(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4(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高三上学期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 4(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 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第 项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第 项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主张;第 项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主张;第 项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主张。因此正确顺序是 ,故选 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

2、舒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 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 但 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 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 ”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

3、是合用 ”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考试权也能为共和制所用,故选 D。 A项错误,自由平等的思想材料中并未体现; B项错误,孙中山并非论证古代的制度要拿来用的问题,而是说共和制之下也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C项错误,科举制在封建社会是为君主一人服务的,自然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但是共和制之下考试制度也可以为共和制政体服务。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考试权。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 “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答案:

4、 C 试 题分析:材料所说的 “制造派 ”是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的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兴起的维新变法使维新思潮达到高潮,但是也是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的前几年主张民主革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思潮轮番上台,反映了此时社会思潮演进加快。材料与 ABD三项无关。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 1939年 2月 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 “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 ”,这是 “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 “现在 一定要走三民主义 ”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 A

5、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 “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 ”,这是 “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再联系抗战时期,可知是指中国革命须先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完成革命任务,然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故选 B。 A项错误,三民主义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与共产主义不同; C 项错误,国民革命是 1924 至 1927 年; D 项错误,1937年已经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 “以民道代

6、天道 ”,是 “有民无天 ”的新道统,是 “翻天 ”,让民 “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所谓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应选 B。 A项错误,变法维新主张保留清政府的统治; C项错误,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并未进行政治革命; D项明显错误。 考点: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内容。 孙中山认为, “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

7、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 “耕者有其田 ”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上述是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孙中山主张用 “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 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B项错误;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 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8、。这是很大的问题 ”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思想体现了体现了 “耕者有其田 ”思想,故选 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 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以 “中学为体 ”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

9、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答案:选 A。 B项没有正确理解 “中体西用 ”的含义。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故 C、 D项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以绅商为主体构成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 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出 台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力 追求政治民主,

10、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士崩瓦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立宪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革新,而不是暴力革命,排除 , 不符合史实,清政府出台的宪法大纲,规定了臣民相应的权利。君主立宪派同样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革命派根本目的一致;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后策动多省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因此 项正确,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立宪派的活动。 药发表于 1919年 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 “二十多岁 ”、 “驼背少爷 ”,还是年长的 “

11、花白胡子 ”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药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还处于麻木状态,对求民主、反专制的革命很不理解。作者这样做,就是为了唤醒民众,使思想解放,故 A 正确。B 项揭露中国中国的社会的愚昧落后,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要唤醒民众;鲁迅的目的主要是在精神方面, CD 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故 BCD 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 “ev

12、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 “进步 ”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 “进步 ”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 “进 步的倾向 ”。近代译者对物种起源的翻译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看重( ) A实用性 B科学性 C基础性 D思想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题眼在于分析为何近代译者对达尔文作品的翻译背离了作者的原意。从近代中国的大背景看,近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弱,故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救亡图存或强国富民,所以,引进的理论必须吻合为救亡图存或强国富民而进行的改革与革命,所以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 “实用 ”,故答案:

13、选 A。根据以上分析,BCD项均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特点。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 ) A天人关系 B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 C儒道释三教的关系 D理与气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和古希腊哲学家同一个时期的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我国哲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儒道思想即能体现这一点。故选 B。A项错误,是中国的西汉时期; C项错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D项是宋明理学的观点。因此 ACD项均与材料

14、时间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儒道思想。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王朝软弱无力 ”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经济变革 ”指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井田制 C “多事 ”指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D “封建主 ”指新兴地主阶级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材料分两句,前一句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后一句反映社会经济根本变革, 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创立的; C项

15、只涉及一个思想方面; D项 “封建主 ”指新兴地主阶级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诸侯王。故选择 B项,经济变革指的是土地制度发生了改变,井田制逐渐的废除,开始私有制确立。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变革。 综合题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 “以 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秦汉以后 “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 “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

16、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 “中国热 ”,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 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儒学所用的是纯粹的道德,而不宣传神圣;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 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

17、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 “市民文化 ”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6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 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5分)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伏尔泰推崇儒学和中国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分) (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 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4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6分,

18、每点 2分) (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 2分);中国儒家经典(思想)( 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 启蒙)。( 1分) ( 3)原因:借助儒学来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提倡自由平等;为推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服务( 4分) ( 4)新变化:政府介入、推动;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每点 2分,回答其中两点即给 4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6分,每点 2分)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的主题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交流融合,涉及的历史知

19、识有中国古代文化、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 1)要知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 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分析原因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当时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制度愈发黑暗,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发展缓慢;( 2)要注意从材料的获得有效信息解答,从材料 “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 “一次相互的启蒙 ”进行概括分析;( 3)从材料 “儒学不是宗教,儒学所用的是纯粹的道德,而不宣传神圣;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可以看出启蒙思

20、想家 推崇中国儒学的原因所在,主要目的是为他们反对专制制度和教权服务。( 4)从材料四 “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的出19世纪中后期我国翻译活动的变化主要是政府开始介入、推动;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其原因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社会制度的差异等角度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近代前夜的市民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新变化。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梁启

21、超对 “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 ”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想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

22、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1901年 10月) 请回答: (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 “欧洲旧思想 ”与 “中国旧思想 ”的异同点。( 6 分) (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 “欧洲新思想 ”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些 “新思想 ”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6分) 答案: ( 1)异: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 2分)

23、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 代特征。( 4分) ( 2)国家构想:人民主权、政教分离、法治。( 2分)意义: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代议制的建立)。( 4分)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封建社会时期 “欧洲旧思想 ”与 “中国旧思想 ”的异同点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异: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 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代特征。 (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社会 “欧洲新思想 ”体现的国家构想及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意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国家构想: 人民主权、政教分离、法治。

24、第二问意义: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代议制的建立)。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君主专制思想 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 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

25、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6分) (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9分) 答案: ( 1)依法登记,家长 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答出 3点, 6分) (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 3分)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

26、制观念。(言之有理,答出 3点, 6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 “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 ”可知,结婚需要登记。从材料二 “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 ”可知需家长同意。 “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 ”可知婚礼公开、需证婚人。 (2)分析材料一和二可知,原来只要 “在教士面前 互换婚誓后就构成正式婚姻 ”,即教会主导。改革后,需家长同意和政府登记,即世俗力量主导。题目第二小问要求回答其积极影响,可从消弱教会势力等方面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婚姻改革。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

27、给 20世纪初的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材料一 (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 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 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 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 W.E.B杜波伊斯( 1

28、918年) 材料三 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 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 “施里芬计划 ”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6分) ( 2)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指

29、的这个 “开端 ”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 “开端 ”的有利因素有 哪些?( 8分) ( 3)材料三说明了一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 1分) 答案: ( 1)现象:这场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3分) 原因:一战爆发后,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质大肆渔利。( 3分) ( 2)含义:这一开端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及解放斗争。( 2分) 有利因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这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趁机得到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鼓舞和推动;一战 后,帝

30、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有所消弱。( 6分) ( 3)积极影响:说明一战成为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 1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 发财最多。 ”、 “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可以分析材料一说明的现象。美国获利最多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并没有一开始就加入一战中去,而是与双方进行交易,获得暴利,同时后期的加入又坐收渔翁之利。( 2)从材料二可以分析的出来 “这一开端 ”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觉醒,进行规模巨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原因可以从一战期间各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和俄 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斗争等进行分析。( 3)从材料 “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等可以分析的出一战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推动了新技术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