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4078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日双方对 1894年 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 52分,彼我相距约 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2、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材料体现了中日双方的不同记载,这就足够说明了研究者的立场不同肯定就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不同的研究者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利益,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A。 考点:史学研究 研究者的立场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到历史的解释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近代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经过时说: “起初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 取得了 片面最惠国待遇 和 领事裁判权 ;后来 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 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符合历史事实

3、的顺序是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是南京条约的内容, 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强侵略中国的经过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 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 前一个 “不公正 ”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后一个 “不公正 ”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

4、订不平等条约 后一个 “不公正 ”是前一个 “不公正 ”引起的 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后一个 “不公正 ”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和前一个 “不公正 ”没有因果关系, 错误,含 选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不公正 ”的含义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

5、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 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 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938年 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题中数据看出,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

6、积极抗日,付出重大的牺牲,故 C项正确;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也牵制日军一部分,故 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抗战、以及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 B、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党抗日 有人评价某战役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 。此战役应是 (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

7、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能反映这一合作典范的是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的一个战役,故 A项正确; B、 C、 D项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故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平型关战役 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 “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 ”。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

8、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 ”体现了中国少年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是中国人抗日爱国民族气节的绝佳体现,日军意识到这点,所以放弃了报道,故 与题意相符, 与本题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

9、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少年兵)抗日斗争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 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 )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材料信息 “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

10、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 ”,可知 正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以反帝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 ”,可知 正确;提取材料中 “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可知 正确,选择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 1937年 8月 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 “方略 ”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 持久战 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 ”。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

11、府畏敌恐战心态 D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路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为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此时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是积极抗战的。而不是妥协、畏敌,剿共也不再是重点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民政府积极的抗战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所发行的邮票。其中,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 )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

12、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抓住题干提问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邮票比较的最主要变化 ”,从材料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

13、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等),可见更注重从全球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故选 D。材料 60周年纪念邮票中虽然有中共的中流砥柱的内容,但是前面也有,并不是最大变化,排除 A;材料 60周年 纪念邮票无法体现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排除 B;材料 60周年纪念邮票虽然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但是前面 50周年邮票也能体现,排除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图 1和图 2反映了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14、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 1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中华民国建立,图 2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 A、 B 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主政治新阶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故 C项正确;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故 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性巨变的比较 下面是

15、 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这组数据 ( ) 工 人 机 关 部 队 党 派 农 民 妇 女 青 年 文 化 教 育 医 务 科 技 工 商 业 者 社 会 人 士 宗 教 少 数 民 族 归 侨 总 数 246 86 10 50 23 27 22 54 63 21 30 11 17 20 9 3 800 可以用来研究人大代表的广泛性 反映出人大代表构成的地域性 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

16、现,从 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故 正确;材料中没有人大代表的地域来源,故 错误;从材料中也无法直接判定如社会人士的阶级属性,故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故 正确,正确答案:是 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 “政协 ”一直作为 “临时国会 ”而发挥作用;其退居为 “协商机构 ”是在 ( )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答案: B 试题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选 B项。其他三项均与题干史实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政协 ”制度 下面四个省份率先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是 (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

18、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结合地图考查学生对少数 民族自治区建立时间的掌握,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项为西藏自治区, 1965 年建立,故排除; B 项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建立,故符合题意; C项为宁夏自治区, 1958年建立,故排除; D项为新疆自治区, 1955年建立,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制度 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 “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 起的国家! ”

19、信中的 “政治改革运动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 “14岁多的孩子领导 ”、 “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 ”参加的政治改革运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自发游行示威,后来工人、商人参加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它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故 D项正确;五四运动首先爆发北京,故 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 B项错误;完

20、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 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五四 ”精神 “延安 ”精神 “井冈山 ”精神 “长征 ”精神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五四 ”精神形成于五四运动中,时间是 1919年; “延安 ”精神形成于抗战时期( 19371945);“井冈山 ”精神形成于土地

21、革命开始至长征前( 19271934 ), “长征 ”精神形成于长征中( 1934-1936),故选择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延安 ”精神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 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

22、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由关键信息反映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 B 项正确; A 项 “一无所知 ”说法错误; 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 D项 “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

23、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材料信息 “客观上成为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客观进步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于西方侵略要理性对待,故 B项为最佳答案:;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 “西方侵略动机 ”,故 A项不正确;材料中的 “侵略 ”也不止是 “鸦片战争 ”, 故 C项不正确

24、;材料中虽然提到 “侵略者 ”是 “进步者 ”, “反侵略者 ”是 “落后者 ”,但作者强调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观进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故 D项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2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说明作者明显指出鸦片战争是不正义的,故 A、 B项错误;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说明作者只认为鸦片战争是 “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 ”,没有看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 C项正确;作者只是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评价,没有反映出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故 D项错 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评价鸦片战争 公元前

26、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材料信息 “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可知诸侯有为周天子随从作战的义务, C 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 “至而无寇 ”可知当时无战事,只是周天子烽火戏诸侯,因此 A

27、、 D中 “诸侯反叛 ”和 “大国争霸 ”缺乏依据。 B中 “宗法制 ”和 “朝贡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

28、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 A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 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等级观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 A分封制 B宗

29、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 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政治权力,故 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 A、 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21年中共 “一大 ”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

30、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中共一大的纲领仅仅是最高的革命纲领,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纲领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

31、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 ) A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 B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 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 C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 D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题干材料来看,“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可见说的是秦朝的统一。 A项 “尚农除末 ”说的是重农抑商。 B项说的是重刑法。 C项说的是统一并实行郡县制。 D项是批评秦的暴政,故只有 C项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

3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武帝 “推恩令 ”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三 省六部制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土,

3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皇权到达新高度。因而选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 ”、 行省制度 公元 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 “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 ”,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本身来看,中央的中书省批评了各行省的事事禀报,强调一般问题自行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目的是

34、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选 C项;材料强调重要事情依然要及时禀报,可见并未扩大行省权力,故排除 A项;材料无从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的中书省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 “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 能是 ( )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A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分权的特征,排

35、除; B项是通过分割相权以达加强皇权的目的,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二,相互牵制, C 项符合题意;从军机处的特点与影响来看, 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史实 ”、 “史论 ”、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 “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

36、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据题干观点, A、B项属于史实, C项属于史论, D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可知属于史识。故 D为最佳选项,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D。 考点:史学研究 “史实 ”、 “史论 ”、 “史识 ” “史识 ” “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 而同样步入上层 因而他们对现有秩

37、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这种 “制度 ”是指 ( ) A分封制度 B科 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通过考试也可以步入仕途,故 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不符合材料意思,故 D项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宋朝 “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38、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知识分子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 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 A 项错误;“社会各阶层 ”的说法言过其实,故 B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 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科举制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 “

39、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明太祖 ”时,则A项不对,因为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材料中的关键是 “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 “ 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则其对应措施就是对付 “中书

40、 ”(长官为丞相)及权臣。因此 B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 C不对,也没有说对地方的势力的措施,所以 D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废除丞相制度 明史记载,太祖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 “又仿宋制置殿 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 “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这表明,内阁 ( ) 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 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 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

41、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干反映了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形成的历史现象。 A 项对内阁正式建立的时间说法错误;由题干中的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可体现与说明, B项正确; C项 “法定中央机构 ”的说法错误; D项 “为大学士属官 ”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 史载明代内阁 “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 )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扩大了统治基础 A

42、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比较明代内阁制与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点,可采用排除法,明代朱元 z时期已废除宰相制,故 错误;无论是明代内阁制,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具有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故 错误, 是两者的共同点,故 A项正确。 考点: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军机处 综合题 辛亥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张鸣认为, “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 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

43、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 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 赐妓麈靼阉 懈锩 扯甲耍 笔毙戮 镉胁簧俑锩常 恍 锩 秤泄 煌 娜耍 蠹叶既诵幕袒獭 涫等 幢卮蛩阕凡椋运钠穑 毙纬梢恢秩巳俗晕目植榔 铡洳 鹨迤涫凳浅龊跻饬系乇 龊跻饬系厝贸晒 屑 蟮呐既恍浴鸪寮霸蛉衔 返姆 咕霾换崾俏拊滴薰实模 苡傻笔钡目凸鄞笄魇扑 龆 饩褪潜厝恍浴 br(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 问题二 成功与影响 列宁说: “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 ( 2)结

44、合列宁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6分) 问题三 继承与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 90周年时说: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最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 (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何建 树?( 6分) 答案:( 1)答案:一:考生将辛亥革命爆发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2分) 理由:革命党人试爆炸弹不慎爆炸;清廷大搜捕的谣言盛行,人人自危。( 4分)(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辛亥革命爆发放在当时的历史背

45、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2分 )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具体要点: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政党成立;清政府卖国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保路运动等收回利权斗争兴起等。( 4分。答出四点即可)(若能概 括地答出 “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即可得 2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6分)(应明确答出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 5分) ( 2)理解:辛亥

46、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任答三点即可, 6分)(若答出以下内容可酌情给分, 但本问得分不能超过 6分:社会风俗、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学校教育兴起,知识普及;革除了许多社会积弊,提倡新风尚,放足、剪辫、服饰变化,改革婚嫁仪式,妇女改嫁等等。) ( 3)措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三点 6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 1)这一类题目,最好是结合两种观点,将之综合起来考虑。如果只答出一个方面的观点,都为不全面的。偶然性在材料说得比较清 楚,而必然性只是说 “客观大趋势所决定 ”,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时代背景。其实这样的题型也是一个代表新潮流的题型,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考虑其实是一个非常保险的答题方法。 ( 2)提示为 “成功与影响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理解即可。材料中也有 “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及 “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等提示。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主要体现在社会风俗、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许多社会积弊,提倡新风尚,放足、剪辫、服饰变化等等。而 “加强资本主义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