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 D 试题分析: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而不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因此 A表述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哲学,因此 B表述错误;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仅仅是社会科学知识,因此 C 表述有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说问,答案: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2、 )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有用性 D反复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答案: A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不是真理,因此B和 D不符合题意;有用的并不一定是真理。 C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因此答案: C正确;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而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因此 AB不符合题
3、意,排除;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观点,而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因此 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指出,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从哲学上看,这种认识体现 了(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重点强调了中部六省
4、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这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答案: B正确;选项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诗文的意思是 “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答案: D正确;材
5、料强调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不是相互依赖, A不符合题意; B“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的表述错误; C和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的对立统一 D事物的质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答案: A正确;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并不一定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 B不符合题意; C
6、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段话告诉我们:不管梦想有多么遥远,有多么可望不可及,但如果我们坚持一步步走下去,总有一天能走完;尽管这件事有多么简单,但如果不付出实际行动,怎样也不会成功,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答案:B正确;材料重点强调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因此 AC不符合题意; D表述错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7、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有人提出:生活从必要的家务劳动抓起,品德从孝心抓起,文明从说话抓起,学习从小处抓起。下列选项中与此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材料中 “生活从必要的家务劳 动抓起,品德从孝心抓起,文明从说话抓起,学习从小处抓起 ”,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这一哲学道理,符合题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不符合题意; 强调了联系的客观性,不符合题
8、意;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分久必合 ”是历史的必然,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但 “台独 ”势力的存在,使和平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这段话体现了( )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 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但 台独 势力的存在,使和平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 ”,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符合题意;在两岸关系上, “合 ”是必然趋势, “台独 ”势力的存在等因素是次要的,因此我们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应坚持两点论和
9、重点论的统一, 符合题意; 和题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不是主次矛盾, 不符合题意;答案: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管子 兵法上说: “和合故能谐。 ”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角度看, “和合故能谐 ”体现了( ) 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具有全新功能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
10、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A表述错误,整体功能并不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材料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没有涉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因此 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从哲学上看,这段话启示我们( ) A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B人无完人,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 C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
11、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以最好的球队和最差的球队来说明我国的目标,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答案: D正确;选项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 A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 B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C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D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答案: B 试题分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
12、是发展的环节。由此可以推断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符合题意,答案: B正确; A是形而上学否定观,不符合题意; CD体现了发展观,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决定的( )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 单。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答案: C正确; A不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符合题意, B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
13、查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 A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人们可以认识联系,但不能利用联系 C联系是永恒的、不变的、无条件的 D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答案: D正确;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强调的是联系的普遍性,而不是客观性,因此 A不符合题意;人们既可以认识联系,也能利用联系, B表述有误;联系是有条件的, C表述有误。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2014年 “两会 ”召开之前,各地的人大代
14、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答案: B正确;材料没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不符合题意; 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苏东坡的 “把酒问月 ”到今天的 “嫦娥探月 ”,以及未来中国的
15、 “载人登月 ”。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目的性计划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答案: 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ABD与题 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 下列关于意识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A意识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 B意识根源于人脑 C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
16、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反映 答案: C 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 -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因此意识是人所特有的,而不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 A表述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因此 B表述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反映, D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
17、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因此 A 不符合题意,答案: B 正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唯物论的观点,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C不符合题意; D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18、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答案: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是 观点( ) A主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 “理念世界 ”不是人的主观世界,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性的精神 “世界 ”,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答案: D正确;选项 ABC均不
19、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B精神对物质又反作用 C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答案: C正确;选项 ABD均不是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因此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是( )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
20、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由此可以推断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均强调的是怎么做,即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因此 ACD均不符合题意;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
21、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精神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认为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A表述错误,排除;联 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隔断事物之间的联系, C表述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才具有指导作用, D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里的 “物质 ”是指(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
22、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作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因此答案: C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A不符合题意;BD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 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
23、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要注意规律和现象的区别,由规律的含义可以推断出水往低处流,春夏秋冬依次更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属于现象,而不是规律,因此选项 ABD均不符合题意; “新陈代谢 ”属于规律,答案: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含义。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形象地说明了(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D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的诗句,风定说明在同一时间和空间里对于花来说是静止的,但花不会因为风的静止而停止凋谢,这说明运动无时无刻的都在进行,鸟鸣是鸟在动,但更衬托出了山的幽静,同样说明静止是相对于某一个空间
24、某一个时间内的,相对于运动的静止,因此形象地说明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答案:D正确; AB不符合题意, C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人工影响天气能成功拦截云雨。这说明( ) A人们能够能动地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B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 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 “人工影响天气能成功拦截云雨 ”,说明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
25、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答案: D正确; A“改变规律 ”的表述错误; B和题意无关; C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这是因为( ) A意识活动没有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观点错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观点错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可以预见未来;题干说三国演义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那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互联网、高尔夫,说明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故 C观
26、点符合题意; D观点错误,意识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答案: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2014年高考前,我县一些学生家长到云梯寺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子女金榜题名。一些考生放松复习,虔诚拜佛,最后高考未能如愿。这表明( ) A唯心主义者必然犯唯心主义错误 B唯心主义的思想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C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缺乏明确的世界观 D宗教思想是人脑凭空产生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必然 ”表述错误,
27、排除;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封建迷信思想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 C表述有误; D表述明显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014 年仁川亚运会诞生了众多冠军。不少冠军获得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 ”。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 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作答时要注意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 “脑子决定步子 ”,
28、体现了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答案: 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产生,因此 AB不符合题意; D“促进 ”的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综合题 “建设美丽中国 ”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有人说:美丽中国应该是山清水秀,空气清鲜,但在最近几年,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一些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尤其是雾霾天气明显增多,范围越来越大。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1)材料体现了规律的哪些特征?( 2分) ( 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 ,分析
29、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6分) 答案:(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分) (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 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社会发展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污染环境,引发雾霾天气,受到了惩罚( 3分)。 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尊重自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分) 试题分析: ( 1)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0、。设问的落脚点是材料体现了规律的哪些特征,因 此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其次明确规律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和普遍性。 ( 2)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主要指向是规律的有关知识。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答题的落脚点是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因此主要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以及方法论角度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城市因高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某地政府 在学习国外大城市如巴黎、纽约、东京的经
31、验基础上,力求把握城市交通的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就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 有人认为: “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能有效解决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运用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10分) 答案:(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过 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应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3分) (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的
32、经济实力、交通基础设施、人文素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也不同。( 3分) (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决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可以在学习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措施的基础上,认识各城市交通的特征,并从中概括总结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普遍性原则和规律性的认识。( 2分)因此,既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把握各地的实际, 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 2分)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评析类 ”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3、力。本题的答题范围主要指向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有关知识。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可以分别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方法论,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组织答案:,注意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关于 “中国梦 ”的讨论和思考已成为社会的 热点。某校高三( 1)班学生以 “梦想与行动 ”为主题,进行了一场主题探究活动。 自由发言 有梦想就要有行动 习近平同志定义 “中国梦 ”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 “一定能实现 ”。而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我们实实在在
34、的行动。学生张枫主张:有梦想就要有行动。 ( 1)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 “有梦想就要有行动 ”的理解。( 6分) 观点归纳 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目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要让 “中国梦 ”得以实现,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的前提和基础 ,将困难想得充分些,将问题考虑得深入些,让梦想插上现实的翅膀,脚踏实地地努力,实实在在地奋斗,中国的未来就会有更光明的前景。学生李晓归纳: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 2)请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 “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对你的哲学启示。( 6分) 答案:( 1) “有梦想就要有行动 ”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人能够
35、能动地改造世界,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因此,要实现梦想就需要付之于行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只有 “梦想 ”不付诸于行动,那么 “梦想 ”就失去了意义。 一切事物的存 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立足于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创造或改变条件,付出艰巨的心血和汗水。(答出任意两点得 6分) ( 2)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努力,实实在在奋斗,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
36、 任何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者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答出任意两点得 6分) 试题分析: ( 1)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范围较广,指向不明,因此需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梦想与意识范畴,而行动属于实践,因此可以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组织答案:,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 2)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启示类 ”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主要指向是量变与质变辩证 关系。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运用哲学原理并结合相关材料知识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意识的作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