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2011 学年福建省神州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卷 单选题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开口: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可见,慧能认为: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人的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 D 正在编制的国家 “十二五 ”规划提出,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 “人数 ”问题,而主要的是 “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要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人口思想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 A客观性 B规律性 C反复性 D无限性 答案: D 被称为 “中国首善 ”的陈光标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慈
2、善事业,他在其公司网站上称将捐出全部 50多亿元人民币财产。陈光标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他人的需要 B人的价 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物质贡献是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唯 标准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 B 王安石提出 “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答案: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与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的共同之处是肯定: 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
3、程中 C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答案: B 孔子对不同问 “孝 ”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孝 ”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不孝 ”的表现大体相同 “孝 ”的要 求要体现个性 “孝 ”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B C D 答案: D 2010年 4月 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发生了里氏 7.1级大地震。遗憾的是,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更不能控制地震,但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
4、类少受其害。这说明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变规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还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 B C D 答案: C 在现代家居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感的往往是部分而并非整体,一个 “点睛之笔 ”的创意设计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记忆犹新,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这蕴含的哲理是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 B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关键部分会发挥整体的功能与效果 D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答案:
5、 B 同学们给图所示的公益广告草拟了几个主题,其中最贴切的是 A促进系统优化,实现污水净化 B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 C事物都在变化、发展,要有创新思维 D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到科学发展 答案: D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 C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 2
6、011年 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 “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 化发展 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 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B C D 答案: B 漫画中的做法 是为了营造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氛围 有利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坚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表现 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B C D 答案: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英
7、国宪章运动 答案: B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 “一刀切 ”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事情要把握度 看 问题要力求全面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A B C D 答案: A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 ”、 “低碳技术 ”、 “低碳生活方式 ”、 “低碳城市 ”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B C D 答案: B 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8、合办的创新班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基因组中除原先公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删除多态性和结构性变异以外,还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 DNA序列和功能基因。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的对立统一总是相对的 B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 C辩 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D自然界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 B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哲学家贝克莱认为 “存在即被感知 ”、 “物是观念的集含 ”。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9、 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 答案: C 答案: C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诗中体现的哲理是: 事物的变化就是发展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B C D 答案: B 2010年 8月 7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的同学说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你认为这一观点 A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C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天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D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客观规
10、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答案: D 下列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 B 2010年 9月 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这一观点表明 A人类文化的发展通过创新实现的 B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创新就是彻底否定以往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 B 与漫画 “三个和尚也有水吃 ”的思维方式一致的有 A既要尊重书本,又要尊重权威 B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
11、此之外,都是鬼话。 ” C对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做到 “推陈出新 ”, “古为今用 ”。 D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要否定一切 答案: C 到 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 5 -10。此外,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也会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主要说明: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任何事物都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和制约 D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答案: C 世博会是战士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的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
12、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 “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 ”。上海世博会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表明: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 B C D 答案: A 新中国成立 60周年庆典,总结出 “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 ”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 D 当前,拥有私家车的人越
13、来越多,我国正在迈向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 “汽车道德 ” 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等。从唯物史观看, “汽车道德 ”的出现体现了 A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社会意识具有 反作用 C社会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 C 到 “十二五 ”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答案: D 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
14、科学家、 艺术家、思想家 的 “创造 ”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B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答案: D 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
15、造 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 B C D 答案: C 综合题 ( 14分) 2010年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同时,投入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中央财政,比上年增长 29.4,把“保增长 ”与 “惠民生 ”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和谐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 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8分) (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改善
16、民生的哲学依据。( 6分) 答案:( 1) 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2分 ) 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分)但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分 ) 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全面地看问题,把 “保增长 ”与 “惠民生 ”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分 ) (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树立群众
17、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3分)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 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分)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17分) 2010年 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该地区包括上海 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万平方公里。 GDP占中国经济总量接近 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 区。 某校高三 (1)班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进行探
18、究学习。同学们在研读长三角两省一市的 2010年度经济统计报告时发现,与前几年相比, “资源、环境承载力 ”、“有效投资 ”、 “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 “包容性增长 ”等 “新名词 ”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 1)简述 “新名词 ”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物质观依据。( 4分) 同学们还发现,江苏苏北某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现,要赶上长三角发展的步伐,必须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而增大土地承载压力,势必加剧了生态承载力问题。 ( 2)结合上述材料,围绕 “两个率先 ”、 “富民强省 ”的基本目标,结 合该地实际,拟定一 个探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确定这一课题的哲学依据。( 5分) ( 3)运
19、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知识,简要分析同学们开展这一探究活动的意义。( 8分)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长三角两省一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变化发展中的客观实际,思考 “资源、环境承载力 ”问题,追问增长的代价;用 “有效投资 ”,考量投入的效率,思考 “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问题,透视财富的质量。 “新名词 ”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4分) ( 2)课题、依据( 5分)如: 课题 1: “两个率 先 ”、 “富民强省 ”必从实际出发。( 2分) 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省实际出发制定的“两个率先 ”、 “富民
20、强省 ”的目标,正说明了这一点。( 3分) 课题 2: “两个率先 ”、 “富民强省 ”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2分) 依据 2: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规律办事。 “两个率先 ”、 “富民强省 ”目标的制定,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3分) (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开展这一探究活动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关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的新的认识。( 2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会不断遇到新问 题,通过我们的新的探索和研究,使得我们的认识不断得以扩展与深化。( 2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可以把探究中获得的正确的认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改造客观世界。(
21、2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2分) 2010年 8月 22日,我国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通过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科技 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结合材料,谈谈振兴文化产业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9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