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429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 “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等高距为 100m,据图中信息回答 1 2题。 【小题 1】图中箭头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是 A B C D 【小题 2】图中 a和 b的数值可能是 A 200 350 B 300 250 C 400 350 D 400 250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读太平洋流洋分布图,回答 28-30题。 【小题 1】图中由上升补偿流形成的著名渔场是 A B C D甲 【小题 2】洋流对乙地沿岸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高低纬间温差增大 D缩小污

2、染范围 【小题 3】图中的洋流 、 、 、 、 中,属于暖流的是 A B C D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A 【小题 3】 D 图中 a、 b、 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 A地风向, d、 e线为等温线, f线为等高线。读图回答 26 27题。 【小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 a b c B d e C若 e为 0C,则河流出现凌汛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小题 2】若天气系统向东南移动, A地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热带雨林是

3、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 23 25题。 【小题 1】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 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 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 B C D 【小题 2】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是 光合作用强 生物循环旺盛 生物残体分解快 生物生长迅速 A B C D 【小题 3】雨林中养分储量最大的是 A水体 B土壤 C枯枝落叶 D植物体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D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 “红色荒漠 ”,据此判断回答2122 题: 【小题 1】

4、 “红色荒漠 ”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小题 2】 “红色荒漠 ”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开山采矿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该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 1920 题: 【小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汽车产业 B玩具制造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小题 2】该产业部门属于 A原料指向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金密集型工业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C 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高温多雨

5、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答案: A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 B技术水平高 C腹地范围广阔 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答案: D 该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答案: C 汉字造字中蕴含某些地理知识,如 “间 ”“ 门里有日午间到 ”,午间及正午,据图 4回答 13-15题。 【小题 1】图中门的朝向可能是 正东 正西 正南 正北 A B C D 【小题 2】关于图中屋内正午地面光照面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年一样 B夏至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达到全年最小 C正午比上午大 D春秋分日各地一样 【小题 3】若夏至

6、日北京时间 17:00时,某地正好 “门里有日到午间 ”,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是 A分布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四季变化明显 C出现极夜现象 D受暖流影响大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D 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A海口 B重庆 C上海 D吐鲁番 答案: D 国家气象局每天的天气预报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 A B C D 答案: A 地理信息系统 A主要是记录地理事物的计算机系统 B具有空间分析的能力,没有动态预测的能力 C是地图绘制系统 D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答案: D 温

7、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 “地球变暗 ”效应。读图完成 5-6题。 【小题 1】甲图为模拟温室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上升为 120C,这种温室效应与乙图中哪一环节的加强有关? A B C D 【小题 2】乙图中与 “地球变暗 ”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 B C D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A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 12点 B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 D 当北京时间为 3月 2

8、1日 12点时,全世界还有 A多一半地方是 3月 21日 B恰好一半地方是 3月 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 3月 21日 D少一半地方是 3月 21日 答案: A 3月 21日,当飞机飞到 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 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 7时 B 5时多 C不到 5时 D 7时多 答案: C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 “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 1011 题: 【小题 1】 “三北 ”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涵养水源 D美化环境 【小题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

9、用是: A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C 综合题 该图表示的是某些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将以下内容的字母代号按因果关系的顺序填在图内框中:( 10分)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 B、酸雨 C、过量开采非可再生资源 D、环境问题 E、水土流失 F、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G、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H、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 I、温室效应 J、土地荒漠化 答案: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根据这一思路进行填空。 资源不合理利用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滥伐森林,滥垦草

10、原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环境问题 资源不合理利用 过量开采非可再生资源 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 酸雨和温室效应 环境问题 总结:完成关系图关键是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果关系。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 1)自然景观从 的变化是以 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2) 为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而同纬度的 为草原带, 为荒漠带,这种更替反映了自然带的 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差异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产生的原因是 _。 (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 _(A: ; B: ,填 A或 B)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 答案:( 1)热量;太

11、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4分) ( 2)从沿海到内陆;水分;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 而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 6分) ( 3) A;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6分) 材料一 新华社 2011年 1月 14日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 “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 ”,今年春运发送旅客人数超过 28.5亿。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分)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直接结果。( 6分)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

12、迁入数量比较多的 省级行政区是 _、 _、_。图中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分) (4)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3分) 答案: (1)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分) (2) 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 6分) (3) 广东 上海 北京; 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 5分) (4) 缓解了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