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48528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2010年 10月下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超强台风 “鲇鱼 ”的袭击。图甲为10月 22日 12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乙是该日沿海某测站测得的风向和风速分时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小题 1】 10月 22日正值我国农历九月十五, “鲇鱼 ”促使了沿海省份风暴潮的形成,受影响最明显的省份是 ( ) A广东 B福建 C海南 D山东 【小题 2】 22日 16时, “鲇鱼 ”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方位是 ( ) A东面 B南面 C西面 D北面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2、】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三部分组成,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因此风暴潮的大小取决于风力的大小。从图上看,福建正是台风登陆的地方,并且正是迎风的海岸,风力大,风暴潮明显。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读图可知,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而台风的西部吹西北风,因此 “鲇鱼 ”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东面。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台风及风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台风及风向的判断。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小题 2】结合甲

3、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 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 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可判定该地区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根据图示,该区合理承载力为 30人 /平方米,而 A、 B两地目前人口密度分别为 64人 /平方米, 47人 /平方米,人口密度超过该区的合理承载力。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人口容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4、,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一般用污染系数(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来定量反映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下图为我国 M城市多年污染系数和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据图判断,关于该城市的污染系数描述正确 的是 ( ) A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南北两个方向递 B平均风速与污染系数成正比 减 C污染系数越大的方向风向频率必定越大 D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 【小题 2】为此该城市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 A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 B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 C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北部 D污染物改为夜间排放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5、A 试题分析: 【小题 1】读污染系数分布图和风向频率图: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北方向增大;平均风速与污染系数成反比;污染系数受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共同影响,污染系数越大的方向风向频率不一定大;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因该城市的最小风频是西部,所以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做法是不可行的,会影响经济发展;污染物改为夜间排放,污染物更不易扩散,对城市污染更严重。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城市污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结合图示考查读统计图的能力及污染大的企业布局,解题关键是会判读统 计图,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世界正进行着一场绿色能源革

6、命,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重心。下图为世界能源结构趋势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图中代号表示的能源对应正确的是 ( ) A 石油 太阳能 天然气 风能 B 天然气 石油 风能 太阳能 C 天然气 太阳能 石油 风能 D 石油 天然气 太阳能 风能 【小题 2】图中核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 B铀矿资源的枯竭 C其他新能源代替了它 D核能 污染严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了解世界能源构成变化情况,并由此判断图中各个图例表示的能源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是

7、20世纪能源消费结构的主题,进入 21世纪,新能源比重逐渐上升,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核能发电的主要原料是铀矿,随着铀矿资源的不断利用,铀矿资源的枯竭,导致核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消失,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当前,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持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 ( )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 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际性开采 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际性开采、对各种资源进行

8、商业性开发都会对南极洲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 C、 D是错误的;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是极端的做法,人类需要对南极洲进行科考,所以 A是错误的;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类在南极 地区的合理活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近百年来,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小题 2】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 ( ) A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剪羊毛 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

9、最强的季节 D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温室气体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面积快速减少。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是北半球冬季 ,南半球为夏季,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收割小麦、犁地;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较强的季节 ;巴西高原正值湿季 ,草木生长旺盛。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主要考查了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喜马朗雅山地雪线最低时发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喜马朗雅山地雪线最低时发生的地理现象。 20世

10、纪 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郊区人口减少 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 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增加 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消耗能源增加,导致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的原因。 2009年 3月 28日晚上 8时 30分至 9时 30分,全球上千座城市,数千万人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

11、发起的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该活动的主旨是 ( ) A节约用电 B观察星空 C宣传环保 D纪念爱迪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的主旨是宣传环保。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的主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地球一小时 ”熄灯活动的主旨。 2005年 3月 28日 23时 9分(东 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 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 190 千米 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题。 【小题 1】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

12、海沟的走向为 ( ) A东西向 B东北一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一东南向 【小题 2】该海沟两侧的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题干中提到的两次余震, 发生在岛屿的西略偏北 100千米海底, 发生在该岛正南约 190千米海底。而且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综合以上的推理,尽管不知道该海沟的名称,也能作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判断。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两大板块中的印度洋板块较易判断出,亚欧板块较易误作太平洋板块。区分的方法为发生地

13、震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亚欧大陆的延伸部分,从而作出亚欧板块的正确判断。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和海沟走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和海沟走向的判断。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小题 2】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地势低平 (海拔在 20 m 40 m之

14、间 )、河网密布,防洪、防涝是其重中之重。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 (海拔在 20 m 40 m之间 ),因此,可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势第三阶梯,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形成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形区的判断和面临的自然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区的判断和面临的自然灾害。 下图为 1969-2004年我国东部 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小题 1】 1990年以来, 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15、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小题 2】造成 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H省为我国东部省份 ,图中显示 1990年以来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 ,复杂度指数也趋于增大。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位于季风区 ,降水强度大且集中是洪涝多发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洪涝灾害及原因。 点评:本题 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洪涝

16、灾害及原因并需要有一定的读图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近 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 1/4至 1/6。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进入 90年代已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水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地震中的 72次特大地震 干旱 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亚洲季风区。东部、中部是农业干旱集中发生地区。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中国大陆干旱缺水的原 因。中国大陆的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递减,东南地区降水量不少,降雨季节分配甚不均匀。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17、江淮之间、华南及云南是干旱严重发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有时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华南地区秋冬春常有旱情;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西部常有旱情。 雨涝 中国东部有几个暴雨多发区:( 1)东南沿海到广西,包括台湾、海南,高强度的日暴雨量超过 500毫米;( 2)辽东半岛到海河、黄海、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暴雨量 400毫米以上;( 3)四川盆地,日暴雨 量 300毫米以上。 洪水 中国大陆暴雨洪水是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少部分是由于融冰、融雪造成的。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洪水,中国东部七大江河是主要行洪区,有 74万平方公里

18、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占全国 40%的人口、35%的耕地、 60%的固定资产受到洪水的威胁。 地震 中国大陆是地震的多发区,平均 10年一次 8级地震、 2年 3次 77.9 级地震、每年 6次 66.9 级地震。大陆区有 32.5 %国土, 46%城市位于 度地震严重危害的地区。 热带风暴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 之一。每年从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平均有 7个在中国大陆登陆,最多时达到 12个。登陆时间在每年的 5-10月。随着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热带风暴的灾损迅速增长。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沉陷。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地势陡变

19、的山缘地带。 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与暴雨相随。西南地区多集中于6-9月,;西北地区及河北北部暴雨多在 7-8月。 农业病虫害 威胁中国农作物重要的病虫草害多达 1 300多种,其中病害 550多种,虫害 700多种,恶性杂草 80多种。损失最大的小麦锈病,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四川、云南的西南麦区。小麦赤霉病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和长江流域及黑龙江垦区。麦类白粉病以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为重。稻瘟病在中国各地稻区都有发生。 林业病虫害和森林火灾 据 1983年全国森林病虫害普查结果,中国有森林害虫 5 020种,病害 2 918余种,鼠类 16余种,总计 8 09

20、8种以上。在全国范围内成灾的病虫害有 100余种。中国松毛虫共有 27个种和亚种。平均每年松毛虫发生面积为 260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三分之一。 森林火灾:中国 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北方零散林区。主要发生时间在春冬两季。 2004年 12月 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 ) 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 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

21、声音 狂风 大雨或暴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 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 “水墙 ”,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海啸发生时伴随的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海啸发生时伴随的现象。 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 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

22、火包围圈 答案: D 试题分析:咋一看这道题 “与课本无关 ”。与课本无关的东西也要考,折射出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也要强调 “功夫在诗外 ”。正确答案:选 D。 考点:主要考查了森林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森林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 ) 山体崩塌 泥石流 水土流失 滑坡 水库决堤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库决堤。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

23、要考查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综合题 下图示意中国 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分) (1)判断 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4分)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5分) 答案: ( 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 2)春季和秋季。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试题分析: ( 1)读图可知, 1951-1981年地表温

24、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原因是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 2)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原因是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 次的关系、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关系、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 2010年 1月 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南部的著名旅游岛屿格兰德岛因连降大雨,引发泥石流,一家位于山脚下的豪华旅馆被埋,至少 15人死亡。读下面两幅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4分) (

25、1)从地形要素看,图(一)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2)图(二)为局部的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 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 是 (填线路序号),( 2分) 答案: ( 1)乙地 ( 2) 试题分析: ( 1)泥石流发生所具备的三个条件: 1、流域内具备大量的易于搬运的破碎固体物质; 2、具备丰富的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一起的水; 3、具备比降比较大的沟谷。正确答案:是乙地。 ( 2)图示地带为河谷地带,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正确的逃生路线垂直于等高线向高处逃生。符合的是 。 考点:主要考查了泥石流易发生地区及正确的逃

26、生路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泥石流易发生地区及正确的逃生路线。 2010年 10月 23日,新中国治淮 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下图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09年 9月到 2010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读材料二,分

27、析导致该地区 2009-2010年发生严重 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10分) (2)读 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8分) 答案: ( 1)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 2)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 试题分析: ( 1)我国云贵地区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 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

28、年偏高。是导致该地区 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 2)结合材料和图 B可以分析,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是导致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考点:主要考查了西南旱灾产生的原因、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西南旱灾产生的原因、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9分) 材料 有关资料表明,全球约有 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产生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01亿吨。全世界每年运输中遗散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 1 000多万吨,重金属数

29、百万吨,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种垃圾。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较 20世纪初期增加 25%;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以每年约 1700万平方米的速度在减少,平均每天有 140种生物灭绝。 (1)写出图中字母反映的环境问题: A ; B ; C 。( 3分) (2) 请简要分析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 4分) (3)我 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 和 。( 2分) 答案: ( 1)土地荒漠化 酸雨危害 森林破坏 ( 2)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过度放牧与垦殖,植被破坏严重

30、( 3)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试题分析: ( 1) A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B位于欧洲的西北部,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 C位于我国的三大林区,非洲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 ( 2)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是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过度放牧与垦殖,植 被破坏严重。 ( 3)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主要和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有关。 考点:主要考查了世界重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和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

31、学生熟练掌握世界重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和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一 (4)题。( 16分)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 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见图甲。 图甲 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资料三 见图乙。 图乙 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 注: 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 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出现日

32、数最少的是 月。( 4分) (2)请描述该市 S0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4分) (3)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8分) 答案: (1) (4分 ) 12 7 (2) ( 4分)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2分)原因:工业区工业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2分) (3)( 8分)措施: 控制污染源;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使用清洁能源; 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每点 2分,共 8分,其它答案:有道理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 8分) 试题分析: ( 1)读图甲可知,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12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7月。 ( 2)读图乙可知,该市 S0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主要原因是工业区工业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 3)结合问题所产生的原因,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控制污染源;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使用清洁能源; 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考点:主要考查了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