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48695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线性 DNA分子含有 5000个碱基对( bp),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完全切割,再把得到的产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完全切割,得到的 DNA片段大小如下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和 b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酶与 b酶切断的化学键都是磷酸二酯键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和 b切出的 DNA片段不能相互连接 C该 DNA分子中 a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有 3处 D仅用 b酶切割该 DNA分子至少可得到三种 DNA片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酶可以把原有 DNA切成

2、 4段,说明有该 DNA分子上有 3个切口,即 a酶的识别序列有 3个; b酶把大小是 2100的 DNA切成大小分别为 1900和 200两个片段;再把大小是 1400的 DNA切成大小分别为 800和 600两个片段,说明 b酶在该 DNA分子上有 2个切口,即 b酶的识别序列有 2个。限制酶作用的化学键都是磷酸二脂键, 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 a酶和 b酶切割后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它们之间能相互连接, B错误。 b酶的识别序列有 2个,仅用 b酶切割该DNA分子至少可得到三种 DNA片段, D正确。 考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点评:本题比较综合,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注重学生的

3、重点知识的过关。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 -2 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 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 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

4、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2 ,在 -2 2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错误的选 A。 考点:种群和群落。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 2000年发生蝗灾时,新疆某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利用农药灭虫 ,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 B利用鸭子

5、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 染、保护其他生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 害虫具有抗药性,通过农药的选择把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保留下来,并遗传下去,喷洒农药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但利用鸭子消灭害虫,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轻污染,保护了其他生物,也充分利用了能量;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

6、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种贝类的种群密度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故选D。 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概念必须扎实。 流经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

7、是指 A射进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到该生态系统内的所有植物叶面上的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生产者传递给全部消费者的总能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该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选 C。 考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 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

8、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答案: B 试题分析: 食叶甲虫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消费者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生产者在能量金字塔中应位于最底层;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 “”中所对应的含义相同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TP中由一分子腺苷和 3分子磷酸的组成,图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核苷; 表示的是核苷酸,图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 表示的是 DNA,构成 DNA的组成单位是脱糖核苷酸

9、,图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表示的是RNA,构成 RNA的组成单位是糖核苷酸酸,图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故选D。 考点: ATP、 DNA、 RNA、核苷酸的化学组成。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第一营养级 B一定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都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位于能量金字塔第一营养级;故选 D。 考点:生产者。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

10、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如图为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示意图,将其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A AaBb B AB C ab D AaaaBBbb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植物体细胞有 4个染色体组,是四倍体生物,经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单倍体植株也应该是两个染色体组;故选A。 考点: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段枯木以及这段枯木上的所有生物为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中的生物之间都有直接的联系 C森林中大树底下生长着苔藓等植物,大树之间的空地树缝间多

11、为灌木,这是由于光线的明暗及温度不同导致的水平结构 D缙云 山脚下多为灌木,半山腰上多为阔叶常绿植物,山顶多为松、柏树等针叶林,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的现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 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 3、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A一段枯木上的所有生物为一个生物群落;错误。 B群落中的生物之间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错误。 C森林中大树

12、底下生长着苔藓等植物,大树之间的空地树缝间多为灌木,这是由于光线的明暗及温度不同导致的水平结构;正确。 D缙云山脚下多为灌木,半山腰上多为阔叶常绿植物,山顶多为松、柏树等针叶林,影响的生态因素是温度;错误。 考点: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个体数 甲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

13、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 A 试题分析: 种群年龄的结构: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如甲种群;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如乙种群;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 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如丙种群;故选 A。 考点:种群年龄的结构。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

14、C所具有的能量为 B具有的能量的 10% 20% C该图中的 A所具有的能量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 A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点是生产者,所以确定 A为生产者,则 B、C、 D为消费者,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大小可以用来代表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A所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处: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图中没有标出未被利用部分 ),所以显然 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 B、 C、 D的能量之和;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

15、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某池塘内有一条由三个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 虾 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 ,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若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随之增加 D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 ,所含能量最少 答案: B 试题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判断物种甲是硅藻,物种乙是虾,物种丙是小鱼。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B错误。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C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6、,则最高营养级的小鱼,能量最少;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因子,能量流动特点。 点评:本题设计巧妙,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 “样方法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 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 m2的样方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 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样方

17、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故选 B。 考点:样方法 .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其他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右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A 图, b表示青霉菌 B 图, a表示青霉 菌 C 图, a表示青霉菌 D 图, b表示青霉菌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图是捕食关系, 图为互利共生关系, 图为竞争关系, 图为寄生关系。 在细菌培

18、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说明两者是竞争关系,而青霉菌周围没有其他细菌生长,说明青霉菌在竞争中获胜,是曲线 a;故选 C。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左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A、 B、 C、 D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四种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 B、 C、 D四个图中具有左图所示种群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B图 B A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的 “J”型曲线,其增长率保持不变 C如果要对此河流中的这种鱼进行捕捞

19、,最佳捕捞时间应当是 t1 以后且靠近t1 D从 t0 到 t1,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从 t1 到 t2 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种群的 “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 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 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 )时,种群增长率为 0。如果要对此河流中的这种鱼进行捕捞,最佳捕捞时间应当是 t1 以后且靠近 t1,因为 t1 时,种群数量达到 K/2,种群增长率最大;从 t0 到 t2,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t2 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故选 D。 考点: “S”型增长。 点评

20、: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 “J”型曲线只在理想状态下才会出现 B “S”型增长中,到达 K 之前属于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到达 600只时,种群增长率为 0 D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种群数量的 K 值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 “J”型曲线的前提条件: 理想条件下; 实验室条件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无环境阻力状况; A正确。 “J”型增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 “S”型增长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降低; B错误。种群数量到达 600 只 (K 值

21、 )时,种群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C正确。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种群数量的 K 值,即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 D正确。 考点: “J”型曲线和 “S”型曲线。 点评:本题综合 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 标志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

22、和样方区域的边缘都应计算边缘的平均数;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遗传病时,发病率比实际值大;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随机取样,故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数值可能偏小;故选 C。 考点:种群密度或遗传病的调查,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木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

23、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 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不符合题干,所以 B为错误选项 考点: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 点评: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

24、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 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答案: D 试题分析: 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不一定不含等位基因;多倍体有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因此其基因可能是纯合的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故选D。 考点: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纯种、等位基因等。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

25、重组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 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2、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故选 B。 考点:基因重组 .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

26、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 制的性状也必定改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 密码子存在于 mRNA上,故 A错。基因发生突变后,如果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则性状也不会改变,故 C错。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是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故 D错。 考点: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关于密码子的错误叙述的是 A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64个

27、B一种氨基酸可有一种或多种对应的密码子 C同一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D CTA肯定不是密码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 密码子为 64个,能决定氨基酸的 61个,终止密码子有 3种 ,不决定氨基酸; A错误。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但一种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 B正确。同一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正确。密码子存在于信使 RNA上的连续 3个碱基,则 CTA肯定不是密码子 ,D正确。 考点:密码子。 点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右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生物的

28、突变和基因重组 B 是自然选择 C 是自然选择学说 D 是指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选 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识别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自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实质:使种

29、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新物种形成标志:达到生殖隔离;故选 D。 考点:隔离的实质。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 2040 年、美国 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 种群年龄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

30、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 B。 考点:种群年龄的结构。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草原上狼的灭

31、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没有体现出不同物种的进化和发展,只是体现了群落内的反馈调节;故选 C。 考点:共同进化。 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 在一个种群随机 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的个体占 24,基因型Aa 的个体占 72,基因型 aa的个体占 4,则基因 A和 a的频率分别是 A 24, 72 B 36, 64 C 57, 43 D 60, 40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A =AA +Aa/2=24 +72 /2=60 ; a =“1-“ A =1-60 =40 ;选 D。 考点:基因频率计算。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

32、力。 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所起的作用是 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表现型 D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生物适应环境是环境对控制各种性状的基因型进行选择的结果;故选 C。 考点:自然选择的作用。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下图为 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

33、够识别双链 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如 形成末端。 2、 DNA 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子链;如 。 3、 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 DNA双链的切口,在两个 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如 。 4、解旋酶是解开两条链之间的氢键;如 。 考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一个 mRNA分子有 m个碱基,其中 G+C有 n个;由该 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 DNA分子的 A+T数、合成蛋白质

34、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A m、 B m、 C 2(m n)、 D 2(m n)、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个 mRNA分子有 m个碱基,其中 G+C有 n个 ,则一个 mRNA分子的 A+U =mn; 其模板 DNA分子的 A+T数 =2( mn ); 根据 mRNA碱基 : 蛋白质的氨基酸数比值为 3:1,可知氨基酸数为 m/3; 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合成蛋白质是脱水的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 肽链数 =m/32 ;故选 D。 考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计算。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 DNA、 RNA和蛋白质之间的联系等知识内容,属于考纲分析比较层次。 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 A、 B

35、、 C、 D、 E五个基因。下图列出的该染色体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缺失某一片段; 2、重复:增加某一片段; 3、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AC 属于缺失, B属于倒位, D属于基因突变,选 D。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某农学院对玉米 (2N=20)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和再生植株的研究(图示如下),下列有关叙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图示过程在育种中称为单倍体育种 B在花粉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

36、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得到的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 D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有 10条染色体,是单倍体 答案 : A 试题分析: 图示是花药离体培养,还需要用秋水仙素人工诱导才称为单倍体育种;形成花粉需经过减数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含有 10条染色体;故选 A。 考点:花药离体培养。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的有 DNA复制 RNA复制 转录 翻译 逆转录 A B C D 答案:

37、A 试题分析:正是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存在,才能够使遗传信息准确地进行传递,过程包括: DNA的复制过程; 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合成信使 RNA的过程; 以 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RNA的复制过程; 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 RNA 为模板逆转录合成 DNA 的过程; 以信使 RNA 为模板,翻译合成蛋白质,从而表达性状的过程;故选 A。 考点:中心法则的内容。 点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 tRNA及 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A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B tRNA不一定

38、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C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D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 信使 RNA上的密码子与 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对应的,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因此信使 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 tRNA一定改变;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即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对应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故选 C。 考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点评:本题综 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苯丙酮尿症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8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B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若 8与 9婚配

39、生了两个正常孩子,则第三个孩子患病概率为 1 9 D若 10与 7婚配,生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l 4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3和 4正常、女儿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用 A和 a表示相关的基因,则 3和 4的基因型均为 Aa,8的基因型为 1/3AA、2/3Aa,9基因型为 Aa,若 8与 9婚配,其孩子患病概率为 2/31/4 1/6,10的基因型为 Aa,7的基因型为 aa,生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1/21/2 1/4。 考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遗传现象的分析,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

40、现过的疾病一定不是遗传病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一定是遗传病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 没有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会患遗传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疫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 中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 中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而 中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如 21

41、三体综合症, 21号染色体上多了一条,而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 考点:遗传病的特点。 点评:本题相对 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下图中字母代表体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表示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四倍体西瓜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B 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C 可以表示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D 可以表示雄性蜜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秋水仙素处理的结果为染色体加倍,基因也加倍,而图 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不能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基因组成;果蝇为二倍体生物, 的基因型可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 1条

42、第 21号染色体, 中的基因型可以表示其基因组成;雄性蜜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中的基因型可以表示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故选 A。 考点:染色体组。 点评: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图是某转基因抗虫水稻培育流程简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过程涉及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毒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抗虫水稻中的表达过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连接酶 C将含毒蛋白基因的水稻胚细胞培养成抗虫水稻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种植可能导致昆虫群体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转基因抗虫水稻涉及基因工程和植

43、物组织培养技术;含毒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形成过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连接酶;将含毒蛋白基因的水稻胚细胞培养成抗虫水稻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转基因抗虫水稻进行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昆虫群体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故选B。 考点: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人为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定向改变了生物性状 B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它突破了物种间生殖隔

44、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 人工诱变没有改变基因突变的本质,能提高突变率 ,但方向是不定向的,因此人工诱变无法实现定向变异;故选 C。 考点:转基因技术、基因突变的特点。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综合题 下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根据图回答: ( 1)此草原生态系统中有 _条食物链。西藏唐古拉山至拉萨段铁路沿线有大量的沼泽和湖泊,在生态学上我们称之为 _生态系统。 ( 2)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 _,图中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

45、成分还有 _。鸟与昆虫的关系是 _。 ( 3)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_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 _。 ( 4)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J, A到 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 同化总量 (106J) 储存能量 (106J) 呼吸消耗 (106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0 60 120 ( 5)下图 1、 2、 3、 4表示生物间关系, A、 B代表两种生物, 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甲乙丙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46、A 甲 B 甲 C 丙 D 乙 答案:( 10分,每空 1分) ( 1) 5,淡水 ( 2)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捕食和竞争 ( 3)猫头鹰、蟾蜍、鸟、蛇,鸟、蛇、猫头鹰 ( 4) 900106, 11%, (5) A 试题分析: ( 1)此草原生态系统不重复的食物链有 植物 鼠 猫头鹰; 植物 鼠 蛇 猫头鹰; 植物 昆虫 蟾蜍 蛇 猫头鹰; 植物 昆虫 鸟 猫头鹰; 植物 鸟 猫头鹰,共五条,西藏唐古拉山至拉萨段铁路沿线有大量的沼泽和湖泊,称之为淡水生态系统。 ( 2)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食物网中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还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鸟与昆虫的关系是

47、捕食和竞争,在第 4条食物链中是捕食,同时还竞争植物。 ( 3)从食物链中得出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猫头鹰、蛇、蟾蜍和鸟,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鸟、蛇、猫头鹰。 ( 4)根据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最高的是 A,则 A是生产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900106J, A到 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900100%=11%。 ( 5) 1表示互利共生,对应于甲图; 2表示种内斗争; 3表示捕食,对应于乙图;4表示竞争,对应丙图。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特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下图所示为生物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请用相关信息完成表格相关内容的填写 模板 原 料 产物 过 程 脱氧核苷酸 a D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e RNA 核糖核苷酸 逆转录 _ _。 ( 2)需要 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 3)在真核细胞中, a和 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艾滋病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 (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科学家在研究 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