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4870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的天体 M可能是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小题 2】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小题 3】与地球相比,天体 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没有坚硬的地表 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体积和质量很小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天体 M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依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判断,可能是水星或金星。正确

2、答案:选 B。 【小题 2】图中体现出了 2 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地月系。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3】与地球相比,天体 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正确答案:选 A。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中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3、考点:主要考查了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天体系统、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 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题。 【小题 1】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B最冷月气温大于 18 C气温年较差小 D夏季降水丰富 【小题 2】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可以判断,该地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依据气候类型

4、判断的三步骤,一是 6、 7、 8月温度最高,位于北半球;二是最冷月在 15 以上,位于热带;降水量大而且比较集中,属于夏雨型。可以判断该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透明玻璃瓶和温度计的实验完成题。 【小题 1】图中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25 B 12 C 10 D 8 【小题 2】青藏高原气温低主要是吸收哪部分辐射少所导致的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5、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比另一个要稍微高一些,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青藏高原气温低主要是空气稀薄,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造成的,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温室效应和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温室效应和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空白部分表示风带,读图完成题。 【小题 1】图中字母 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小题 2】图中字母 a所

6、示地区在该季节的气候特征是 A低温少雨 B高温多雨 C低温多雨 D高温少雨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方向向左偏,为南半球;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空白部分表示风带,可以判断图中字母 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特征是高温少雨。正确答案:选 D。 考点:主要考查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对天气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

7、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 1-9所示。 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 1-10所示。 3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8、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东北信风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读某日 0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回答题。 【小题 1】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 ab 天气的空间变化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 ab 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小题 2】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答案: 【小题 1】 A

9、【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北半球气旋气流的运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a位于冷锋前,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温度高,气压低; b位于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温度低,气压高。接近 ab 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A。 【小题 2】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移动路径。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天气系统的判断和台风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气系统的判断和台风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冷锋 与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

10、,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与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

11、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北方秋高气爽, “伏旱 ”天气 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流下沉,所以 A是错误的;夜晚,山顶降温快,

12、气流下沉,山谷降温慢,气流上升,所以 B是错误的;城市是热岛,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所以 C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 1-7所示,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 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 流向低压)。 地面冷热不均是根本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直接原因。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 1-8所示。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

13、度骤降到 0 以下时大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的现象。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集资料制作的 “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霜期表 ”。据此回答题。 纬度 23.5N 30N 40N 45N 霜期时长 5天 15天 55天 105天 【小题 1】材料中不同地区霜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小题 2】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纬度越高,霜期越长;纬度越低,霜期越短。正确答案

14、:选 B。 【小题 2】霜冻发生的条件是天气严寒、地面辐射强、微风、大气逆辐射弱。正确答案:选 D。 考点:主要考查了霜期差异的形成原因及霜冻发生的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霜期差异的形成原因及霜冻发生的条件。 读下图,完成题。 【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小题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 B大气的反射作用 d C大气的吸收作用 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c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

15、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形成的,正确答案:选 D。 考点: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 1-5或图 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

16、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 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小题 2】该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与化学作用的无关 C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岩浆岩地区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有溶洞和地下河,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正确答案:选

17、A。 【小题 2】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下图是假设北京为北极点(其余地球自转情况不变)后的半球投影图。据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北京的角速度是 A约 15/小时 B约 30/小时 C约 45/小时 D 0/小时 【小题 2】图中,甲地的线速度约是 A约 1670千米 /小时 B约 835千米 /小时 C约 1440千米 /小时 D约 1170千米 /小时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都为

18、约 15/小时。正确答案:选D。 【小题 2】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线速度为约 1670千米 /小时,甲位于 60, 线速度为赤道处一半,约 835千米 /小时。正确答案:选 B。 地球自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 3600, 23时 56分 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 24小时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 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 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0。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

19、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拔动地球仪模拟地理运动(但不移动地球仪)。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实验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的更替 B四季的更替 C运动物体的偏移 D极夜的范围变化 【小题 2】图示中,此时甲地的太阳高度和地方时分别是 A 0, 4时 B 0, 6时 C 60, 4时 D 60, 6时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实验演示的地理现象是昼夜的更替。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甲地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为 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6点,甲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西侧,两者相差 2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可以算出地方

20、时是 4时。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三个方面: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 偏移。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题。 【小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小题 2】花岗岩、砂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 B沉积岩、岩浆岩 C岩浆岩、变质岩 D岩浆岩、沉积岩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沉积岩。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2】花岗岩

21、、砂岩分别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正确答案:选 D。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考

22、点:主要考查了岩石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岩石的分类。 下面为 “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 ”,分析完成题。 【小题 1】 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小题 2】 2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小题 3】如果 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 3的箭头 b代表的是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图,三个箭头指向的是 1,为岩浆。正确答案:选D。 【小题 2】根据地壳物质循环图,一个箭头指向的是 2,

23、为岩浆岩。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3】根据地壳物质循环图,二个箭头指向的是沉积岩或变质岩。如果 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 3的箭头 b代表的是外力作用。正确答案:选 B。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 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读图,完成题。

24、 【小题 1】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A B C D 【小题 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地堑、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 A B C D 【小题 3】有关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一定会形成大理岩 B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C火山是由岩浆逐渐冷却堆积而成的 D岩浆岩不能转化为其他岩石,只能转化为岩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褶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符合的是 。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

25、位移,形成断层,下沉的是地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3】火山喷发形成的是侵入岩或喷出岩;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岩浆岩既可以转化为岩浆,也可以转化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正确答案:选 B。 地质构造 对地形的影响 实践意义 褶皱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特殊: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断层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如庐山、泰山、东非大裂谷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

26、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综合题 读 “黄赤交角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和 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移动幅度为 。 (3)2013年春节( 2月 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正向 运动。 答案: (1) ( 2分) 2326 ( 2分) (2)4652( 2分) (3)南 ( 2分)北( 2分) 试题分析: ( 1) 表示赤道平面、 表示黄道平面,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2326。 ( 2)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移动幅度为 4652。 ( 3) 2013年春

27、节( 2月 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北运动。 考点:主要考查了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读下面的 “地质构造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_,该处成为山谷的原因是 _,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地壳的 _运动造成的 (2)图中乙处成为三角洲主要是流水的 _作用的结果。如果该地处在北半球则三角洲容易在 _岸形成。 答案: (1)B( 2分) 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2分)水平( 2分) (2)沉积( 2分) 南( 2分) 试题分析: (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符合的

28、是 B;背斜成谷的原因是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褶皱构造主要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 2)三角洲主要是流水的沉积作用的结果;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根据指向标,上北下南,河流自东向西流,北岸侵蚀,三角洲容易在南岸形成。 考点:主要考查了构造地貌和流水的沉积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造地貌和流水的沉积作用。 读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其中 A是太阳辐射, B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C是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E地面反射, F地面辐射) (1)图中字母 I是 _。从数量上看, AD的是 _作用的影响。 (2

29、)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 _(填两个字母)增大的结果,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更 _(大或者小)。 答案: (1)大气逆辐射( 2分) 大气的削弱作用( 2分) (2)G( 2分) ,I( 2分) 大( 2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可以判断,字母 I是大气逆辐射;从数量上看, AD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的影响。 ( 2)全球变暖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造成的,符合的是 G和 I;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更大。 考点: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下图为 “北半球

30、 1月份部 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 A、 B气压中心的名称: A_, 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 (2)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 C点盛行 _风,我国的天气以 _为主要特征。 (3)D地 7月盛行风形成原因是 _。 答案: (1)亚洲高压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 ( 2分)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2分) (2)西北( 2分) 寒冷干燥 ( 2分) (3)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 2分) 试题分析: ( 1)北半球 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 A位于亚欧大陆,为高压中心,为亚洲高压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形成的原因是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 2)冬季, C位于东亚,盛行西北风;我国的天气受西北风影响,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 ( 3) D地位于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形成原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 考点:主要考查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及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 的影响、季风环流及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