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4875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西山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人们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原有食物链 D生物成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原本食物链是草 昆虫 鸟;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破坏了食物链,鸟类吃不到昆虫,昆虫大量防止,草就会被吃光;故选 C 考点:食物链 点评:学会判断捕食食物链之间的影响因素; 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

2、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特内自身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具有微量高效的功能,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脱落酸、乙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A错误; 乙烯主要分布在成熟的果实和叶片中, B错误;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生长;乙烯主要作用是催熟; C错误; D正确; 考点:乙烯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功能 点评:属于简单题,学生需要明确乙烯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以及功能。 下列哪一项措施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 A果树修剪 B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 C无子番茄的培育 D用成

3、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果树修剪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 A不符合; 去掉叶片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与激素无关, B符合; 无子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C不符合; 催熟是用乙烯处理, D不符合; 考点:激素的功能及其运用 点评:简单的运用题,植物激素在生产上的运用是常见考题之一,学生需要明确各种激素的功能,用其来分析具体实例。 将植物横放,测量不同浓度生长素条件下根和茎的生长状况,如下图甲所示。则曲线上的 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植物横放,根尖和芽尖都能够产生生长素,受到重力影响,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较

4、多,即 d大于 b, c大于 a;又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故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即 b点促进生长, d点抑制生长,根向下弯曲;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故 ac两侧生长素都能促进它们生长,其 c浓度较大促进作用更强,故茎背地生长;图甲中的 P点生长素浓度较低,且表现为促进作用,故为 a点,选 A 考点:茎背地性和根向地性原因 点评:属于运用题,注重生长素的两重性在生产上的运用,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判断植物的浓度以及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其中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是根芽茎。 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 在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 在

5、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切去胚芽鞘尖端。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单侧光照时仍 直立向上生长的是 B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C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D若把 放在匀速转盘中心,并给予右侧光照,生长情况是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若用单侧光照射,则 直立生长; 弯曲生长; 不生长; 弯曲生长; 不生长;故 AC 正确; 给予右侧光照,则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生长; 不生长; 向光弯曲生长; 不生长; B正确; 若把 4放在匀速转盘中心,并给予右侧光照,此时受光均匀,故直立生长; D错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及其作用特点 点评:属于运用题,学生只要抓住,感

6、受光刺激的部位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一段,故能不能弯曲,会不会生长,只需要看尖端下一段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即可; 在农业生产中,移栽棉花的产量比非移栽棉花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 A促进侧根细胞的分裂 B促进侧根产生生长素 C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D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非移栽棉花的主根没有被破坏,产生较多生长素,生长素运输到侧根 ,导致侧根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根的生长;移栽的棉花,主根被破坏,即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故侧根多且密;选 D 考点:

7、顶端优势的运用 点评:理解生长素两重性在生产上的运用,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判断植物的浓度以及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 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 芽较多的较嫩枝条能产生生长素,故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A正确;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其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

8、错误; D 正确; 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激素,具有一定毒性,要妥善处理废液; C正确;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其特点; 点评:属于运用题,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及两重性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产生和作用部位需要识记,两重性重在运用。 图示为人体体液免疫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 为效应 B细胞 B细胞 产生的物质为抗体 C细胞 为靶细胞 D该图解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图为体液免疫,图中 为 T细胞, 为 B细胞, 为记忆 B细胞, 为效应 B细胞,物质为抗体;故 AC 错误, D中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故选 B; 考点:体液免疫过程

9、 点评:属于中等题型,学生需要识记体液免疫过程,还需要将其与细胞免疫进行对比。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 B 试题分析:特异性免疫中的 B细胞是指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的,而 T细胞是指造血干细胞在胸腺

10、中发育而成的; B细胞是体液免疫中不可缺少的细胞; T细胞是细胞免疫不可缺少的细胞,且大部分的体液免疫都需要 T细胞;甲中仅有体液免疫功能,受破坏的应该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故是骨髓受破坏;并不能恢复说明骨髓和胸腺都受破坏;选 B 考点: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其功能 点评:属于分析题,学生需要识记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其功能,还有学会分析相应器官受损引起的结果,属于常规题型。 据了解,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蔬菜和水果提前上市,上市销售前再用大量的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 处理,在将其催熟的同时又令其外观变得更好看,像长着长尖的西红柿,个头较大切开后却有空腔的草莓或西瓜

11、,还有一些看起来已经熟透、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味道的香蕉或菠萝等。其中的膨大剂和催熟剂可能是 A生长素类似物和乙烯类似物 B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类似物 C生长素类似物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D赤霉素类似物和乙烯类似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的功能如下 生长素:调节植物体生长; 赤霉素:促进生长,促进花的发育,促进种子的萌发;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萌发 乙烯:催熟功能 类似物是任何合成的,其功能和植物激素类似;故膨大剂是赤霉素类似物,催熟剂是乙烯类似物; 考点:植物激素的功能 点评:属于运用题,针对这类题型,学生应该明确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高考常考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等,注重运用。 下列哪组生

12、态学概念能正确地表示彼此的大小关系 A生物个体 种群 群落 一般生态系统 生物圈 B生物个体 种群 群落 生物圈 一般生态系统 C生物个体 群落 种群 生物圈 一般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群落 种群 一般生态系统 生物圈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故选 A 考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点评:属于简单题,学生只需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中的相关概念,比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

13、现象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演替是一个优势种被另外一个优势种所取代,故 A、 B正确;物种增多,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会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C正确;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D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学生容易在演替概念上犯错误,认为是 “完全取代 ”,其实只是优势种的取代,故在新的群落中还可以找到原来的物种。 下图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那么图 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B种间斗争、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种间互助、

14、种间斗争、竞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中 N1和 N2之间是捕食关系,其中 N1是被捕食者,N2是捕食者; 曲线表现为 “一方数目减少,另一方增加 ”故为竞争关系; 曲线表现为 “同增同减 ”,故为互利共生;选 A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解题关键在于明确生物种间关系的曲线特点。 向装有 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较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 (Y)随时间 (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刚开始,调节比较适宜,种群数量增长快,到达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最后由于代谢废物等的积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故选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5、点评: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容易选 C,认为是 S型增长,事实上还有最后阶段,如果代谢废物没有及时排除,将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 K 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食物链为植物 旅鼠 旅鼠的天敌;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个种群的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即 K 值上

16、下波动, B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应该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错误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调节 点评: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调节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产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是为了使幼小个体逃脱,使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故 ABC 正确;但是不能改变性别比例,D错误;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的运用 点评:

17、属于运用题,这也是常见题型之一,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在生产上的运用,还有比如灭鼠等的运用,针对这类题型,学生需要理解增长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 S型曲线和 J型曲线的区别。 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 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种群数量增长率可以看出, t0 t1种群增长率不断增加, t1时达到最大, t1 t2增长率下降,但是种群数量还在增长,到达 t2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即达到 K

18、值; t1时种群数量为 K/2,故该种群是数量变化曲线是 S型,即 2; t1时种群处于增长阶段,故为增长型;选 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点评:这类题型,学生需明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其变化率的变化曲线之间的关系。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 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 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 92只 B大于 92只 C小于 161只 D大于 161只 答案:

19、C 试题分析:有题意可知,该题调查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数量为 X,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种群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 /第二次捕获数, 即 50/X=13/42,可得 X=161;又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减少,故所得是 X应该比实际值大,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 161只;选 C 考点:标记重捕法 点评:明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丈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

20、 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选 A 考点:样方法的步骤 点评:识记常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一般步骤及其使用范围;比如标志重捕法适用于用于研究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根据图判断 A、 B、 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图为水平衡的调节,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是保水,减少排尿量;维持机体的水平衡;当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故 B为

21、肾小管和集合管; C为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发出指令,即人去饮水; 考点:水平衡的调节 点评:水平衡的调节是常考考点之一,对于这类题型学生要理解水平衡调节过程,抗利尿激素在该过程起到的作用。 糖 尿病患者有 “三多 ”,其中之一是 “尿多 ”。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

22、,有减少尿量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三多 ”指多食、多饮、多尿,其中多尿原因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尿量增多导致多饮,故选 B 考点:糖尿病症状的原因 点评:属于中等题,学生要理解糖尿病的症状及其病因 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答案: C 试题分析:神经元的结构报告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

23、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它的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选 C;细胞体、轴突和树突都属于胞体的结构,故不符合; 考点:兴奋的传递 点评:解题关键在于不损伤神经元,故只可能是在神经元之间,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 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 突触 细胞体 轴突 B轴突 细胞体 树突 突触 C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突触 D树突 突触 轴突 细胞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兴奋中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先有上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导胞体,再有胞体传导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故选 C

24、考点:兴奋的传递 点评: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神经元的传递规律 人在感觉寒冷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 “寒战 ”现象,此反射的效应器是( ) A骨骼肌 B立毛肌 C血管平滑肌 D皮肤毛细血管 答案: A 试题分析:效应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在寒冷环境时,会出现 “寒战 ”的效应器是骨骼肌;选 A 考点:效应器的定义 点评:理解效应器的定义,特别注意还应该包括感觉神经末梢。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 、 、 构成 B图中 、 、 所示的液体不能相互渗入 C内环境中温度、渗透压保持恒定不变 D 与 相比, 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答案:

25、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为毛细血管, 为淋巴, 为淋巴液, 为组织细胞, 为组织液, 为血浆;人 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故 A正确; 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血浆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到组织液,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还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再有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中,如下图。但是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较小,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因此血浆和组织液有差别;而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大,因此淋巴和组织液比较相似。 故 BD错误;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都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 C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成分 点评:关键在于对内环境的成分及其

26、之间关系的理解,这 是比较重要的考点。 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 CO2可参与 pH稳态的调节 C组织液中的物质固定不变 D过程 b或 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故其内环境就是血浆和组织液; A正确; 组织液中 PH的调节,主要靠体内的缓冲对进行如 NaHCO3/H2CO3等;故二氧化碳可以参与其 PH的条件 B正确; 组织液中的物质是相对稳定的,不是固定不变; C错误 b 或 c受阻,导致组织液增多,即组织水肿; D正确; 考点:内环境定义、稳

27、态 点评: D选项中学生可以学着归纳能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 组织水肿原因: 肾炎; 营养不良;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淋巴回流受阻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这几个共同维持的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 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故 AB正确; C中除了那些系统之外还有其他系统参与共同维持稳定;故错误; D体液中 PH

28、的稳定主要靠血浆中的缓冲对来调节的,正确; 考点:内环境稳态 点评: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及其调节机制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 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包括血浆 PH的稳定;温度的稳定以及渗透压的稳定;故 BCD符合, A线粒体基质不属于内环境,不符合; 考点:内环境的成分 点评:理解内环境的定义,特别注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部分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

29、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血液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淋巴和组织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人体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不同细胞的内环境不同,毛细血管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故其内环境就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淋巴和组织液中,故其内环境就是淋巴和组织液 考点:考查内环境的定义 点评:属于运用层次,学生需要掌握细胞所处的具体位置。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下丘脑 大脑皮层 H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 大脑皮层 S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 大脑皮层 V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 大脑皮层 W区 (书写性

30、语言中枢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专心做题时,要看题目故有 V区参与;需要写下答案:,需要 W区的参与;故选 D 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 点评: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大脑皮层各区的名称及其功能,常考题型还有相应区域受损后会导致何种结果; 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 W( write)区: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 S(speak)区: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 V( Vision)区: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 H( hear)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 神经

31、元兴奋时,将 中的物质释放到 中的方式是外排 B若刺激 A点,图中电表 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为线粒体、 是高尔基体、 是内质网、 是小泡、 是突触间隙; A中 4中包有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形式是外排,故正确; B刺激 A点,当兴奋传到电流表右端,此时膜电位为 “外负内正 ”,电流表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到电流表左端,膜电位为 “外负内正 ”,而此时右端为 “外正内负 ”;电流表再偏转一次;故 B正确;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

32、构传递的,故 C正确; D中 “兴奋 ”改成 “兴奋或抑制 ”。 考点: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兴奋的传递 点评: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规律,明确二者区别。前者以电信号形式,后者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 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 (或其他刺激 )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 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A效应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感受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感受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答案: B 试题分析:感受器受到机械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在兴奋部位发生膜电位变化,由 “外正内负 ”变成 “外负内正 ”

3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到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传递的;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后膜产生兴奋(电信号),最后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分解。故选 B 考点:兴奋的传递 点评:学生需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体过程,信号的变化。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蜕皮激素可以减小菜青虫对蔬菜的危害 B利用棉红铃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可以诱杀各种雄性害虫 C女性结扎输卵管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抑制排卵 D切除小猪的甲状腺,可使猪长得更肥、更高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中 ,蜕皮激素可以使菜青虫快速变为成虫 ,减少了

34、幼虫吃菜叶的时间 ,从而减少对蔬菜的危害,正确; B中激素具有特异性,故不能诱杀各种雄性害虫;错误 C中结扎输卵管后 ,卵无法进入子宫 ,从而避免怀孕,但不是无法排卵;错误; D中甲状腺是身体必需器官 ,切除会使身体发育受影响 ,无法长胖;错误 考点:动物激素的运用 点评:属于运用题,这类型的题目,学生要明确各激素的产生及其作用部位。 当人体幼年缺乏碘时,其体内缺乏的激素和身高变化的曲线分别是图中的 A S和甲 B S和乙 C T和甲 D T和乙 答案: D 试题分析:碘是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成分;甲状腺激素能促进骨的生长和发育;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故身高变化较慢,即乙;甲状腺激素由甲

35、状腺分泌,故 T合成缺乏; 考点: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和功能 点评:解题关键在于清楚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和功能,以及碘的作用。 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进行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进行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g/mL)如下表: 甲 乙 丙 丁 甲状腺激素 3 0.1 2.8 3 雄激素 4 3.8 3.6 0.8 生长激素 6 5.8 0.1 5.6 据表分析:乙、丙、丁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最可能依次是 A甲状腺、垂体、睾丸 B甲状腺、睾丸、垂体 C垂体、甲状腺、睾丸 D睾丸、甲状腺、垂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是有甲状腺产生;雄激素是由

36、睾丸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产生;又由表可知,乙缺少甲状腺激素,去可能被切除甲状腺;丙缺少生长激素,可能被切除垂体;丁缺少雄激素,可能被切除睾丸;故选 A 考点:激素的产生部位 点评:属于分析题,明确各种激素的产生部位,还应该识记相应激素的功能。 人在青春期,身体生理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与这些变化无关的激素为 A胰岛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青春期个体长高阶段,需要生长激素;而且两性之间各种出现第二性征,比如男性有喉结、声音变沙哑等;女性声音变尖、月经等等,这些都需要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起作用;而胰岛素主要是用于降血糖的激素,与其无关;故选 A 考点:各激素的

37、功能 点评:属于简单的运用题,学生需识记相应激素的功能 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况时,血液中肾上腺激素的含量立即上升,进而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过程的调节为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 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答案: C 试题分析:肾上腺激素的含量立即上升说明 有体液调节;进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主要靠神经调节;且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故选 C 考点:神经 体液调节 点评:属于运用题,学生要学会从题中做给信息得到相应结论。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 Na 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

38、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 D 试题分析: 静息状态膜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的原因: 1、离子分布不均:细胞内主要钾离子多,细胞外钠离子较多; 2、存在漏 K+通道,即钾离子外流; A错误; 静息电位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的影响,而与钠离子的浓度无关;如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大,则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故 B错误 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其作用方式是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产生兴奋或者抑制; C错误; D正确 考点: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兴奋的传递 点评: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这是难点,需明白静息电位主要取决于钾离子

39、的外流产生的电位差;而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取决于钠离子。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 A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过突触,并且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即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图中此结构 为突触,右边为突触前膜,左边的胞体为突触后膜,故兴奋只能由右传到走;刺激 A处,使得左边神经元产生兴奋,故甲电流

40、表偏转一次,但是兴奋不会传导到右边神经元,故乙不偏转。 考点:兴奋的传递方向 点评: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原因,以及识记突触结构的组成。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而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果,突触的传递存在突触延搁;故反射时间长短决 定于突触数目的多少;选 C 考点:兴奋传递规律 点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突触结构的特点,以及突触传递兴奋的形式是通过递质,化学信号通过体液传送,比较慢,即存在突触延搁。 综合题 ( 1分 /空,共 12分)据图回

41、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在图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画在答题纸上) (2)突触结构是由图中的 _组成的 (填序号 )。( 3分) (3)图中 内含的化学物质称为 _(例如 ),它们通过 的方式为_,该物质将与 上的 _结合,将引起 部位的电位变化 为_。 (4) 内的化学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 _。 (5)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若此图结构数量越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对_,与图中 形成有关的主要细胞器有 _。 答案: (1) (2) (3)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外排 受体 由膜外正电位变为膜外负电位 (4)兴奋或抑制 (5)较慢 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试题分析:( 1)

42、由图可知, 为突触间隙、 为线粒体、 为小泡、 为突触前膜、 为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面,即从右到左; ( 2)突触包括, 为突触前膜、 为突触间隙、 为突触后膜; ( 3) 中含有神经递质,例如乙酰胆碱,属于生物大分子,故通过外排方式排到细胞外;该物质和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电位变化由 “外正内负 ”变为 “外负内正 ” ( 4) 内的化学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 5)突触之间存在突触延搁,故突触越多,传导速度越慢;图中 为小泡,小泡在高尔基体形成,需要线粒体提供

43、能量; 考点:兴奋的传递、突触结构、分泌蛋白形成过程 点评: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规律。 ( 1分 /空,共 8分)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 90%,入侵年龄在 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交错分布,薇甘菊覆盖度在 10% 30%,入侵年龄在 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群,其覆盖度大于 80%。下表为不同样区 (取土样的数量、 体积相同 )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

44、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 890 226 123 48 2 287 15 群落交错区 1 198 132 99 114 1 543 15 本土植物区 1 084 120 143 49 1 376 14 数量总计 4 172 478 365 211 5 206 44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 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 用 _的方法,进行 集、调查。 (2)在该生态系

45、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 _,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 (3)薇甘菊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_,入侵 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_。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 _。 答案: (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取 样器取样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3)竞争 光照不足 群落演替 试题分析:( 1)由表可得,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变化影响不大。对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 集、调查。 (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其中非生物成分指水、阳光等物质;

46、 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故薇甘菊属于生产者,小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 ( 3)种间之间的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其中薇甘菊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入侵 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一种优势种被另外一个优势种取代的现象; 考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生态系统成分,种间关系。 点评: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

47、法、生态系统 的成分及其作用。 ( 1分 /空,共 8分) (实验探究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 A、 B、 C和 D共 4组实验,用 1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 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 /mL 200 800 200 800 (1)图中曲线 、 和 分别是 _组、 _组和 _组的结果。 (2)B组和 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B组 _ _。 (3)D组和 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D组 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_和 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