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48889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6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范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北京时间 2011年 9月 29日 21时 16分,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 ”由长征二号 FT1运载火箭在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入轨后状态正常。此时伦敦(中时区)的时间是 A 2011年 9月 28日 13时 16分 B 2011年 9月 30日 13时 16分 C 2011年 9月 29日 13时 16分 D 2011年 10月 1日 5时 16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京时间采用东 8区的区时,伦敦采用中时区的区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此时伦敦(中时区)的时间是 21:16-

2、8:00=13:16.即 2011年 9月 29日13时 16分。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的换算。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熟练掌握区时的换算方法即可轻松作答。 【思维拓展】区时计算的方法 (一)、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 24等份,标注出 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 个地往前数。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 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 10、 9、 8、 7、 6、 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

3、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 4时。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 二)、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 “万能钥匙 ”,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 7.5) 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

4、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 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 130 7.5) 15 9.2,取整数 9,舍去余数 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 -小时区数) 1 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 1 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 12-东时区数)( 12-西时区数) 1 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

5、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 -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 -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 时 -区时差 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 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 1、 2、 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 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 -1、 -2、 -12

6、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 代号 -已知时区代号) 1 小时路程时间 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 24小时换算。 以下天气现象是由气旋引起的是 A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 B华北平原秋高气爽的天气 C北方冬半年爆发的寒潮 D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梅雨天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考点:本题考查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气旋即为低压中心,反气旋即为高压中心。低压控制下多

7、阴雨天气,高压控制下多晴天。在低压槽附近因为气流辐合经常形成锋面,所以经常说锋面气旋。而高压脊处因为气流辐散则形不成锋面。 下图为 “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回答题。 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气压带两侧气流辐散,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考点: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 的关键是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图示气压带、风带所在的半球。 读锋面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所示两图中表示暖锋的图是 A 图 B 图 C 图 . 图都是暖锋 D 图

8、 . 图都不是暖锋 【小题 2】两图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后,出现的共同天气现象是 A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B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C都出现连续性降水 D天气转晴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 图冷暖气团移动方向相反,为冷锋。 图冷暖气团移动方向一致,为暖锋。 【小题 2】两图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后,被单一气团控制,为晴朗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 【方法技巧】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 ( 1)根据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势力强,冷空气就主动前进,这种锋属于冷锋,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

9、进方向相同。若暖气团势力强,则暖空气主动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这种锋属暖锋。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 ( 2)根据冷锋、暖锋符号 判断:冷锋、暖锋符号不同。为 冷锋符号,其中三角所对方向为冷锋移动方向; 为暖锋符号,其中半 圆圆 弧所对方向为暖锋移动方向。 ( 3)根据锋面坡度判断: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锋面与地面夹角大,表示锋面坡度大,一般为冷锋。锋面与地面夹角小,表示锋面坡度小,一般为暖锋。而锋面坡度大小又与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和锋面的移动速度有关。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运动,其上面的暖气团被强烈抬升,冷锋的锋面坡度就大。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移动,速度较

10、慢,故锋面坡度较小。 ( 4)根据天气变化判断: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后,暖气团代替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 5)根据冷锋、暖锋的雨区范围判断: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锋线附近,雨区范围狭窄。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气团一侧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气团一侧 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 ( 6)根据过境时降水特点判

11、断: 冷锋、暖锋过境时,产生了不同的降水特点。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因暖锋移动速度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 ( 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 ( 8)根据气温判定:暖锋过境后气温会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 ( 9)根据降水判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强降水现象是快行冷锋的表现(当然也可能 是对流雨);连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最显著特征。 ( 10)根据风向的变化判断: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若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则多为暖锋过境

12、;反之,则多为冷锋过境;风向摇摆不定,多为准静止锋。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D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小题 2】若图示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则 A丙代表沉积岩 B丁代表岩浆岩 C 代表变质作用 D 代表重熔再生 【小题 3】若图示为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 处可能为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日本暖流 C西澳大利亚寒流 D巴西暖流 【小题 4】若图示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则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13、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气压分布规律。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甲处为上升气流,气温比乙处高,甲处气压比乙处低。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丙处气压比甲处低,又因为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故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小题 2】若图示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则丙代表岩浆岩,丁代表沉积岩, 代表变质作用, 代表重熔再生, 代表冷却凝固。 【小题 3】若图示为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甲、乙两地位于赤道。由图中洋流方向可知,此为北

14、半球中低纬环流模式,故 处为寒流,对 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为赤道暖流; 为西风漂流。 处位于中低纬度大洋西岸,有可能为日本暖流。 【小题 4】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 表示海洋上水汽蒸发, 表示水汽输送, 为降水, 为地表径流。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考点:该题组以地理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环流、海陆间水循环、洋流分布等知识。 点评:本题组难度中等,以地理模式图为背景,对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洋流分布等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图示内容简单,但考查的信息量相当大,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地理功底。 读局部洋流示意图 (箭头表示洋流流

15、向 ),回答题: 【小题 1】图中表示大洋环流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A B C D 【小题 2】图中形成了世界著名渔场的洋流是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以副热带为中心 )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图中表示大洋环流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小题 2】世界上著名的大渔场大都是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图中形成了世界著名渔场的洋流是 。 考点:本题考查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区域图、模式图为背景,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命题的

16、热点。 【方法技巧】洋流模式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读清图名:首先依据图名了解该模式图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成因:根据模式图存在的条件和基础,理解并 掌握该地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比如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形成与全球风带的分布有关。 (3)总结规律:结合模式示意图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如根据海洋表层洋流模式示意图,可总结出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和中高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4)具体应用:根据模式示意图总结出的规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如根据海洋表层洋流模式示意图,可判断出不同地区洋流对气候、航行、污染物扩散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图为 “某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 ”,其中图中箭头

17、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海域可能是 A北半球中 高纬海域 B南半球中高纬海域 C北半球中低纬海域 D南半球中低纬海域 【小题 2】甲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西风带的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故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域。 【小题 2】甲洋流为北半球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 考点:本题考查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8、密切相关。 图示法理解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喜玛拉雅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 D横断山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下列分异规律: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看到从北京到九龙植被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 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 B.喜马拉雅山南坡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热为基础。 C.坐火车看到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植被明显变化,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分为基础。 D.横断山区山麓到山

19、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水热为基础。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生只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可作答。 【重点难点】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沿东经 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

20、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 东西方向 =纬线延伸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线延伸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北半球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因为北半球山南接受的热量多,雪线高。 考点:本题考查坡向对自然带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点。山地的坡向也会导致地域差异,阳坡和阴坡的热量状况不同,因而植被类型不同;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状况不同。因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掌握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分布的纬度比背阴坡高的规律。( 2)一般地说,向阳坡比背阴坡自然带更丰富。 【规律总结】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 2)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如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山体海拔 海拔愈高愈复杂

22、(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 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 4)在判定各自然带分布高度的纬度差异时,要注意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坡向 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 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铁矿石、石灰岩 B锰矿、钢材 C雷电、耕地 D玉米、草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钢材是一种工业产品,玉米是一种农产品,它们不属于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即不具备自然属性。雷电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广泛地收集利用,也称不上自

23、然资源。利用排除法,本小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判断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判断方法。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存在于自然界)和经济属性(产生经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是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目前科技水平下不能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将来有可能成为宝贵的资源。例如:雷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将来有可能会被人类利用而成为自然资源。 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题。 【小题 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造成的 B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

24、字 C石油价格的上扬,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燃烧值低的煤炭所致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小题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变少 B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C中高纬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海平面下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小题 2】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会使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但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而变得更加干燥;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

25、但从全球看,人类社会为气候变化调整经济结构而付出的代价将高于可能得到的好处。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后果。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后果。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平面上升会淹没地势较低的滩涂、湿地;海水入侵内河,使内河水质变咸,甚至不能饮用;使河流排水不畅,一方面使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影响了河水的净化程度,一方面还会延长内涝时间,从而使洪涝灾害加剧;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强;海平面上升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的盐度变大,容易发生土地盐碱化;此外还会使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判断题(每小题 1

26、分,共 10分) 【小题 1】宇宙中最 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小题 2】地球自转的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级递减。 【小题 3】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小题 4】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是内力作用长期作用的结果。 【小题 5】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热源。 【小题 6】农谚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叙述的是锋面天气现象。 【小题 7】地中海气候夏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小题 8】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陆上内循环。 【小题 9】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小题 10】有些自然 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

27、的,因此预报、预警是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B 【小题 5】 B 【小题 6】 A 【小题 7】 B 【小题 8】 B 【小题 9】 A 【小题 10】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不对。应为恒星和星云。 【小题 2】地球自转的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不对。应为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角速度不变(南北两极除外)。 【小题 3】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正确。日地距离近,公转速度快,日地距离远,日地速度慢。 【小题 4】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是外力作用长期作用的结

28、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小题 5】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根本的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热源。 【小题 6】农谚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叙述的是锋面天气现象。正确。前者为暖锋,后者为冷锋。 【小题 7】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 300 400大陆西岸。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小题 8】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陆上内循环。 【小题 9】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低纬

29、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表现明显。 【小题 10】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预报、预警是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正确。 考点:本题组考查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基本地理规律的掌握情况。 点评:本题组题目难度较小,属于对常规知识点的考查,学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的地理规律就不会判断错误。 读图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 1】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小题 2】终年受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

30、,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 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小题 2】受甲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终年炎热干燥。 考点: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可作答。另外本题还需注意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赤道低气压带,丙为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

31、,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读图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回答题。 【小题 1】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 重熔再生 B乙 变质作用 C丙 沉积作用 D丁 冷却凝固 【小题 2】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 M作用形成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非大裂谷 C喜玛拉雅山 D日本富士山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岩石圈主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组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

32、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 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形成新的岩浆。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由题文可知:甲是外力作用,丙是冷凝作用,乙是变质作用,丁是重熔作用。 【小题 2】由图可知, M处岩层发生了断裂位移,为断层构造。东非大裂谷为板块张裂形成的,由此分析可知本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需综合分析,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丁的确定。三大类岩石重熔再生都可转化为岩浆。( 2)外力作用、变质作用的判断。 【规律技巧】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

33、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 “起点 ”,也是三类岩石的 “归宿 ”,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可能对 “天宫一号 ”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A地球运动 B太阳辐射 C月球引力 D太阳活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 “天宫一号 ”与地面之间通过无线电短

34、波通讯联系,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磁场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本题还可考查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小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数增多 太阳活动强烈 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 影响气候 耀斑爆发 电磁波进入电离层 电离层扰动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太阳活动强烈 高能带电粒子 a.扰乱地球磁场 “ 磁暴 ”现象 磁针不 能正确指示方向; b.冲进两极高空 使空气分子电离 产生极光 下列不包括 “天宫一号 ”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天宫一号 ”属

35、于地月系,河外星系不包含地月系。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我们目前认识的宇宙的范围为总星系。如下图所示: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特点。学生只要掌握了天体系统的特点与级别就不会答错啦。 “天宫一号 ”发射时,淮安的昼夜长短说法正确的是 A昼长于夜,此 后昼渐长 B昼长于夜,此后夜渐长 C夜长于昼,此后昼渐长 D夜长于昼,此后夜渐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北京时间 2011年 9月 29日 21时 16分,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 ”发射升空,此时刚过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夜长于昼,此后夜渐长。 考点:本题

36、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将昼夜长短的变化寓以情景题中考查,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即可轻松作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太阳直射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规律。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一组行星的轨道之间: A地球与金星 B金星与火星 C火星与木星 D木星与土星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木星之间。 考点:本题考查小行星带的位置。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太阳系的成员,天体系统的层次性等知识点。 黑子和耀斑所对应的太阳大气层分别是 A光球、日冕 B光球、色球 C色球、光球 D色球、日冕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阳大气层从里向

37、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温度、厚度由小变大,亮度、密度由大变小。在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日冕层上有太阳风。光球层用肉眼可见,色球层在日全食时或利用特殊的望远镜可见,日冕层在日全食时或利用特制的日冕仪可见。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下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错误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俯视图中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以 A、 B图正确;地球自西向东自 转,所以 C图正确, D图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不同状况的自转方

38、向判断。 地球的自转方向始终自西向东,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为顺时针,缩记:北 “逆 ”南 “顺 ”。 下列现象中,属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四季更替 B经度每隔 15度,地方时相差 1小时 C昼夜长短 D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以及四季更替都是由于黄赤交角和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地球自转产生时差,经度每隔 15度,地方时相差 1小时。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注意: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直接影响了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需注意在赤道的物体无偏向。昼夜更替是由于自转产生

39、的,只要有自转就会有昼夜更替。 C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因为只有公转太阳的直射点才能在南北回归线上移动,当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当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季,昼短夜长,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公转引起的。 有关北京时间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为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B为东经 120的地方时 C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方时是指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全球共 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40、15度,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该时区的区时。那么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120E的地方时、东八区的区时。北京的地方时是 116E的地方时。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辨析。 点评:本题难 度较小,学生掌握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即可轻松作答。解答此题需明确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的区别。 北京时间 2011年 10月 10日上午 10点整,辛亥革命 100周年英烈缅怀仪式隆重举行。据此回答题。 【小题 1】缅怀仪式当天及之后若干天,淮安区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B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C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D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小题 2】缅怀仪式当天至第二

41、年春分日,地球的公转速度将 A逐渐变快 B逐渐变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小题 3】从 10月 10日到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位于南半球,向南移 B位于北半球,向北移 C位于南半球,先南移后北移 D位于北半球,先北移后南移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缅怀仪式当天及之后若干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小题 2】从 2011年 10月 10日至 2012年 3月 21日,地球的公转速度将先变快后变慢。因为过近日点,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小题 3】从 10月 10

42、日到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位于南半球,先南移后北移。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太阳直射点对昼夜长短的影响规律即可作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方向。( 2)明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的,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太阳直射点向哪移动,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逐渐变长。 ( 3)明确近日点( 7月初)地球公转最快。 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岩石圈位于 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

43、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 ,它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厚度不一 ,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圈的范围。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另外本题也可结合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上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注意左侧的深度尺 ),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 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

44、果。 读 “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甲、乙、丙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断层、背斜、向斜。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还可考查地质构造的意义等知识点。 【方法技巧】判读地质构造的基本技巧 (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的从形态上来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如:下图中 A为背斜,而 B为向斜。 (2)判断某一

45、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填空题 读 12月 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甲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乙 图),完成下列要求。( 8分) (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 2)这一天,甲图中 A、 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 ; A、 B、 C三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 ( 4)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乙图 中 的位置上;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 ( 5)在五个点中,能够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现象的有 。 答案: (

46、 1) ( 2) B地 C地 (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 4) 北 ( 5) 试题分析: 第( 1)题,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图示阴影表示夜 半球。如下图所示: 第( 2)题,这一天,甲图中 A、 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 B地, A、 C两地时间比 B地要晚; A、 B、 C三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C地,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C地位于南半球,昼最长。 第( 3)题,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第( 4)题,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乙图 中的位置上;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第( 5)题,在五个点中,能够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现象的有

47、。因为 位于赤道上。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基本规律的考查。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含义等知识点。 读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8分) (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 B地是 ;从气流分布状况看: D地是 。 ( 2)图中箭头 与等压线垂直,表示的是 _,箭头 与等压线斜交,表示的是 _。 ( 3)图中气压中心 D的名称为 ,被气压中心 D切断的气压带是 。 ( 4)此季节, A点的风向为 _, D地区气候特征为 _。 答案: ( 1) 低气压 反气旋 ( 2)水平气压梯度力

48、风向 ( 3)亚洲高压(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 4)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试题分析: 第( 1)题,从气压分布状况看: B地是低气压, D地高气压是;从气流分布状况看: B地是气旋, D地是反气旋。 第( 2)题,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 3)题,图中气压中心 D的名称为亚洲高压,被气压中心 D切断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 4)题,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A点的风向为西北季风, D地区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 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规律。 点评:本 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这部分知识即可作答。 【知识拓展】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月份在北纬 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又称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 (阿留申低压 )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 (冰岛低压 )。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如下图。 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