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4897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 N1和 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 M1和 M2,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A N1 M1N2 M2 B N1 M1=N2 M2 C N1 M1N2 M2 D N1 M1N2 M2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即能量是伴随着物质的传递而传递的,能量就储存在物质之中,所以次级消费者所含的物质远小于初级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增加物种的数目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 D限制其演替过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数量,所以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通过增加生物物种的数目。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的判断。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营养结构和营养数量。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初生演替所需

3、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 C 试题分析: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场所,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生命的土壤甚至有种子或繁殖体,所以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考点: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知识。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知识。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

4、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由多个不同的种群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考点:考查生物群落的知识。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是红藻,直接影响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阳光中不同波长的光

5、透过水层不同,所以在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种类的藻类 ,则影响藻类植物生活的因素是阳光。 考点:考查影响藻类植物的环境因素。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藻类植物垂直分布的因素。 右下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 “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 e点后,增长速率为 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在 d点之后 C阻止蝗虫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点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 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增长速率为 0;环境阻力是指因环境淘汰的个体,出现于 c点后; 阻止蝗虫应在害虫出现时进行,即

6、 a点; c点是种群数量达到 K/2,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是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捕捞后剩余量是 c点。 考点:考查 “J” 型和 “S” 型种群增长曲线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两条曲线的含义。 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图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乙图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 考点: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年龄组成的特点。 甲具有出生、性别、

7、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符合甲、乙特征的是(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该特征符合个体的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该特征符合种群的特征。 考点:考查人体和种群的特征。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个体和种群的特征。 在 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 15 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贴于 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下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产

8、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将胚芽的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生长素向下运输到琼脂块上,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 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左侧,所以左侧生长素多长的快,而右侧生长素少长的慢,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考点:考查生长素的作用。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长素的作用。 肺炎双球菌第一次感染小鼠,小鼠不会产生相应的( ) A过敏反应 B记忆细胞 C免疫反应 D浆细胞 答案: A 试题分析:肺炎双球菌第一次感染小鼠,小鼠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等,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感染过敏原发生的反应,第一次感染肺

9、炎双球菌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考点:考查过敏反应的概念。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 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 (用生理盐水配制 ),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下列是关于该实验补充说明,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 B应设置注射等量 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答案: C 试题分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所以 C选项中

10、应设置静脉注射胰岛素的实验组,静脉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考点:考查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胰岛素的作用。 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 -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共有六条食物链:戊 甲 丁 丙、戊 丁 丙、戊 庚 丁 丙、戊 庚 乙 丙、戊 己 庚 丁 丙、戊 己

11、 庚 乙 丙,丁占有三个营养级,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戊同化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丙以乙和丁为食,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总能量;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灭绝,所以引入大量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崩溃。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食物网中食物链的判断。 图 (一 )中所表示的生物间关系, A、 B代表两种生物, 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 (二 )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图 (一 )(二 )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 A. -甲 B. -甲 C. -丙 D. -乙 答案: A 试题分析:(

12、一)图中的 为共生, 为种内 斗争, 为捕食, 为竞争。(二)图中甲为共生,乙为捕食,丙为竞争。 考点: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种间关系能量流动和数量曲线。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D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答案: D 试题分析: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有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种植,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了,结构复杂了。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 考点: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群落演替的结果。 如果一个

13、人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 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 1/4 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28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 答案: D 试题分析:设直接来自植物为 X1,小型肉食动物为 X2,羊肉为 X3。有:X110%=1/21; X210%10%10%=1/41; X310%10%=1/41;得出:X1+X2+X3 280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点评: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必需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写出食物网,然后根据能量流动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下图为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

14、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 B2 A( 10% 20%) B A F B1 C1 D1 E1 C A-( B1+B3) C1 C2 C3 D C3( 80% 90%) B2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所以 B2 A( 10% 20%);A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 A F B1 C1D1 E1; B2= C1 C2 C3, A B1+B2+B3,所以 A-( B1+B3) C1 C2 C3; C3的总量是 B2 减去 C1、 C2,故小于 B2( 80% 90%)。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食物

15、链中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有 4个去向,其中下一营养级可以获得 10%-20%,流向分解者的是其他部分中的一部分,所以少于 B2( 80% 90%)。 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 3个种群 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秃鹫、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由于牛、羊、鹿分别包括多种生物,分别组成多个种群。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 点评:难度

16、中等,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右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种群与 b种群为捕食关系, a种群依赖于 b种群 B a种群与 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 J型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ab之间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 b被淘汰,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a种群为 S型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 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群的增长曲线。 点评:本题难度中

17、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间关系曲线图。 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 SO2和颗粒物质的排放量很少,特别是 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 11%53% 。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减少空气污染 缓解温室效应 不可再生 减少酸雨危害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柴油属于生物能源,使用其作为燃料,可减少空气污染,缓解温室效应,由于产生的 SO2减少,可减少酸雨危害,由于其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考点:考查生物能源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物能源与化石燃料的区别。 下列有关

18、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C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是双向的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能量流动,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使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三是信息

19、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人类可利用能量的多少和所利用生物的营养级别有关,如果利用的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则营养级越多,人类可利 用的能量就越少;若人类能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则营养级越多,人类所利用的能量往往越多,因为这样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能量利用率与营养级的关系。 为了实现对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采用划区轮牧的方法,其优点中不正确的是 A减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 B有利于牧草的恢复 C有利于年年增加载畜量 D有利于充分均匀地采食牧草 答案: C 试题分

20、析:采用划区轮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减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充分均匀地采食牧草,提高能量利用率,但每年的载畜量没有增 加。 考点:考查能量利用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牲畜对牧草的利用率。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 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大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蜣螂没有得到大象同化的能量;兔子属于第二

21、营养级,狼捕食兔子,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而物质循环。 考点:考查能量流动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引起的后果是 (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种群数量关系可知食物链关系为:丙 丁 甲 乙,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

22、增加,丁减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点评:将饼状图转化成食物链的形式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图文转换。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答案: C 试题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每一级都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考点:考查生态农业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态农业的意义。 下图中胚芽鞘 Y发生的情况

23、将是( ) A向左弯曲 B向右弯曲 C向下弯曲 D不弯曲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如图生长素只能从 P向 Q 运输,不能反向运输,所以胚芽鞘不能弯曲生长。 考点:考查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有相同效果的一组是 (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枝条扦插生根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表示高浓度生长素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茎的背地性、植物的向光性、带芽枝条扦插生根均表示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

24、。 考点: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长素的生理 作用具有两重性。 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 B在血液中含有多种激素 C激素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当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细胞后,再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其它靶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激素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的新陈代谢,不直接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激素通过体液(血液)运输,所以血液中含有多种激素;激素弥散于体液中,随体液运输,只作用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当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细胞后就被灭活了。 考点:考查激素作用 点评:难度中等,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正

25、确答案:。 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来预防甲型 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原因是甲型 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似的( )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特性 D传播途径 答案: C 试题分析:疫苗属于减毒抗原,接种后能够激发体内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一旦病毒侵入人体,记忆细胞能够发挥作用,消灭病毒。 考点:考查接种疫苗的作用。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疫苗和病毒的关系。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多次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调节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答案:

26、 A 试题分析: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不能多次发挥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人体产热,还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考点:考查激素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激素调节的功能和特点。 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 神经纤维在 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 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 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 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 Na+浓度高于

27、膜内 答案: C 试题分析: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放在在 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海水中的Na+浓度相当于神经纤维膜外的 Na+浓度,两种海水中 Na+浓度不同,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不同,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是内负外正,故膜外的Na+浓度应高于膜内,受刺激时, Na+通道打开, Na+大量内流,是膜内 Na+浓度高于膜外,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A曲线 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正确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正确 C低 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 Na+浓度低于膜外,所以选项不正确。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正确 考点:考查

28、人的神经调节及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之间的形成。 点评:难度中等,需理解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形成的过程。 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起寒颤。下列关于该 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稍和其支配的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等处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 答案: C 试题分析: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由题意可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冷觉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肤表层;神经中枢包括感知寒

29、冷的大脑皮层,支配机体释放甲状腺激素的下丘脑和支配肌肉收缩 的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寒冷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 考点: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及神经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人脑特有的功能及体液调节的作用机理。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几乎没有离子进出 B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 Na+通透性减小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 答案: D 试题分析:静息状态时神经元中 K+通道开放, K+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释

30、放的方式是胞吐;神经细胞兴奋时, Na+通道开放, 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 考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的传递。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方式。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C低温环境中激素不参与体温调节,神经参与 D高温环境中神经不参与体温调节,激素参与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产热加强,蒸发散热减少,但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加强,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人体散热的主要器

31、官是皮肤;低温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 -体液调节,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考点: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 下列分别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的是(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 O2和葡萄糖 葡萄糖、 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递质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葡萄糖、 O2、 CO2、胰岛素、氨基酸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考点:考查内环境组成和成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据右下图

32、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较过程 b和 c更为重要 组织液中的 CO2有害无益 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过程 b或 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 b、 c都重要;组织液中CO2能够维持内环境正常的 pH值;组织液中的物质与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 b和 c受阻会导致组织液浓度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考查内环境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内环境的物质运输关系。 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红蛋白和递质小泡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

33、机制是神经 -体液调节网络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是保持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递质小泡存在突触小体中,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内环境内稳态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考查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熟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关于人体内环境中 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液 pH通常在 7.35 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 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 H2CO3 C血液中 Na

34、2CO3过多时,就与乳酸结 合形成乳酸钠来维持 pH稳定 D血液中 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 CO2排出 答案: C 试题:血浆的 pH值接近中性,为 7.357.45 ,而其调节作用的主要有 HCO3 、HPO42 等离子。剧烈运动导致乳酸增多后,过多的乳酸会与血液中的 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 H2CO3, H2CO3分解形成 CO2和 H2O,血液中 Na2CO3过多时,与 H2CO3反应生成 NaHCO3,维持 pH稳定;血液中 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 CO2排出。 考点: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理解 点评:难度较小,熟记 pH调节的机制。 有人

35、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 B细胞的药物 -链脲佐菌素( 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 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 B细胞,应( ) 在兔饱足状态下 在兔空腹状态下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测定血糖含量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胰岛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而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设计注射 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和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 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 B细胞。 考点:考查血糖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

36、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右图 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 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 传递迅速 B方式 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 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 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方式 和 都经过血液循环,因此传输速度缓慢,而方式 只经过神经纤维,通过电信号进行传递,因此速度很快;高等生物体内,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需要经过组织液;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 -体液调节,可能涉及 三种传递方式;体液调节是要经过血液循环的,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考点:考查神经和体液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途径和方式

37、。 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 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试题 分析: P点表示生长素浓度增大,所需时间延长,速度减慢,说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乙图中 a点生长素浓度小于 b点,促进生长程度小, c点生长素浓度小于 d点,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 d点表示高浓度抑制生长。 考点:考查生长素的两重性。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 苗圃工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38、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需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进行预实验,检测适宜生根的生长素浓度。 考点: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生长素最适浓度应先进行预实验,避免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但是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D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 2,4-D浓度一定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吲哚乙酸是生

39、长素,在胚芽鞘中含量很少;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与外界环境无关,由于太空失重,激素的运输失去重力影响,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 2,4-D浓度不一定相同。 考点: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植物激素的功能。 以下关于艾滋病 (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 T淋巴 细胞 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 HIV复制能力较弱 感染 HIV的人称为 AIDS患者,应尽

40、快治疗 正常人和 AIDS患者拥抱就可能被感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艾滋病是由 HIV病毒引起的, 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于 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 T淋巴细胞; 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 T、 B淋巴细胞对 HIV有免疫能力和杀死能力,会破坏 HIV的复制 ,不是 HIV复制能力弱。感染 HIV的人称为 AIDS携带者,应尽快治疗; HIV的传染途径是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正常人和 AIDS患者拥抱不会被感染

41、。 考点:考查艾滋病的特点及防治。 点评:难度中等,需理解艾滋病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治疗。 下图曲线表示健康的成年人分别饮 1升清水及饮 1升生理盐水的尿生成速率。正确的叙述是( ) A饮清水后约 1.5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 0.5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 C在 2.5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 的尿量多 D 3h后两条曲线不能交叉或重叠 答案: C 试题分析:饮清水后约 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饮清水后 0.5h,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生理盐水不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而饮清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在 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3h时,二

42、者尿生成速率相同,则两条曲线将重叠。 考点:考查水平衡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水平衡调节。 SARS病毒痊愈者,再次感染此病毒时(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时会通过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其消灭,同时还产生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刺激人体时,记忆细胞将快速分裂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来消灭抗原,故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A

43、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符合二次免疫的特点。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 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不符合二次免疫的特点。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不符合二次免疫的特点。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不符合二次免疫的特点。 考点:考查的是人的二次免疫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需理解二次免疫的特点。 给家兔饮相同量的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动物是( ) A输液不久的动物 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输液不久的动物体内水含量较高再加上饮水后,细胞外

44、液渗透压降低,尿量比对照组动物要多。患糖尿病的动物尿液中含糖使得尿量增多,尿量比对照组动物要多;切除垂体的动物不能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得该动物尿量增多,尿量比对照组动物要多;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虽然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有所降低,但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仍低于对照组动物,因此尿量比对照组动物要少。 考点: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水平衡调节。 以下过程不属于免疫的是( ) A泪液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B皮下注射乙肝疫 苗 C婴儿通过吮吸乳汁获得抗体 D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机制,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泪液里

45、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皮下注射乙肝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主动免疫;婴儿通过吮吸乳汁获得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被动免疫;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属于细胞融合,与免疫无关。 考点:考查免疫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免疫的类型。 破伤风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才能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答案: B 试题分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见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是无氧呼吸,其生存方式是寄生生活,则消灭该

46、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的途径。 考点:考查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知识。 点评:难度中等,根据题中信息判断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和生活方式。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 B 试题分析:骨髓是造血干

47、细胞存在的场所,同时也是 B细胞形成的场所,胸腺是 T细胞形成的场所;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没有细胞免疫,可知胸腺被破坏;乙组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且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可知骨髓被破坏;丙组乙组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且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不能恢复,可知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考点: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骨髓和胸腺的功能。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 ) A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抗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淋巴细胞包括 T淋巴细胞和 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 T细胞和 B细胞均发挥作用,在细胞免疫中 T细胞发挥作用,二者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主

48、要作用。 考点:考查淋巴细胞的作用。 点评:难度中等,熟记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 综合题 下图表示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变简图,分析回答: (1) 图中 、 、 所示生理活动所需要的酶分别存在于真核生物的什么结构中 ; ; 。 (2) 能进行 或 生理活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中耕松土能直接促进图中 (填序号 )过程的进行。 (3) 编号 和 生理活动所示能量的去向是 。 (4) 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称为 ;进行 过程的生物,其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答案: (1) 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2) 生产者 (3) 合成 ATP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4) 化能合成作用 无核膜或无成形的细胞核 试题分析:( 1)图中 、 、 分别是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别发生于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 (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