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48999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方向自东向西 B自转 3600是一个太阳日 C一个恒星日是 24小时 D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 D 试卷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A错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以恒星为参照,自转了 360,周期为 1个恒星日, 23时 56分 4秒。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 36059的周期为 1个太阳日,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概况。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况,注意区别恒星日和太阳日,知识性试题。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季节变化相同 B正午太阳高

2、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同 答案: C 试卷分析:同一纬线上,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相同,而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方时差异的基本规律和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状况的基本规律。 在下列地点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答案: D 试卷分析:纬度越高则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知识性试题。 轮船在 40N航行,当太阳位于头顶时,北京时间是 10时,此时该船位于 A 75E附近 B 94E

3、附近 C 150E附近 D 165E附近 答案: C 试卷分析:太阳位于头顶,判断当地时间为 12时,而北京时间为 10时,说明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早 2个小时,即当地经度位于 120E东侧 30,故判断当地经度为 150E。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计算。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方时计算的基本方法:一越往东地方时越早,往西则地方时较晚;二 “东加西减 ”时差。 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是 A太阳外部的整个大气层 B太阳内部 C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D太阳大气的光球 答案: D 试卷分析: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能看到。 考点

4、: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分层。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 太阳的能量来源是 A黑子和耀斑爆发时放出的强烈射电 B太阳风抛出的太阳粒子流 C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D 试卷分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注意区别 “核聚变 ”和 “核裂变 ”,知识性试题。 地表环境表现最为活跃的是 A生物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水圈 答案: A 试卷分析: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具有保温效应,对地球上的生命物质存在有重要作用;水

5、圈是地球表层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包括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地表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球外部各个圈层的基本特征。 该图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 答案: A 试卷分析: A图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判断为北半球俯视图,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 B 图自转方向呈顺时针,判断为南半球俯视图,图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 北半球冬至日; C图晨昏线经过极点,即与经线重合,故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 D 图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读。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

6、日晨昏线分布的基本特征,难度一般。本题还可以结合晨线与昏线的判断考查。 下列节日中,番禺白昼最长的是( ) A劳动节 B建军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答案: B 试卷分析:番禺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昼最长的一天,故越接近夏至日,则北半球昼越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看直射点的位置。 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答案: C 试卷分析: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进入南半球,并向南移,故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但赤道到南

7、回归线范围内的变化不符合, A错误;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B错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南半球出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 C 正确;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而不包括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的范围,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极夜现象从北极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至夏至 B夏至到秋分 C秋分至冬至 D冬至到春分 答案: C 试卷分析:北极圈内出现极夜为冬至日,故极夜现象从北极扩大到北极圈是秋分到冬至日。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

8、短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状况。 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与黄道的夹角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D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夹角 答案: C 试卷分析: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面与自转平面 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知识性试题。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答案: D 试卷分析: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都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由于地球自转故不同的

9、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理意义,注意区别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 365天或 366天 D公转速度是均匀的 答案: A 试卷分析: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故 A正确;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B错误;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365日 6时 9分, C错误;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最慢,近日点最快,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概况。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知识性试题。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A阳光直射在北回

10、归线上 B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答案: C 试卷分析: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为 7月初,接近于夏至日,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而不是北回归线上,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概况。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概况,知识性试题,本题可结合公转轨道上的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设计试题。 若黄赤交角从 23026/变为 300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答案: A 试卷分析:黄赤交角从 2302

11、6/变为 300, 即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度数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而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故极圈度数变小,则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即寒带的范围变大,则温带的范 围变小。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对五带的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关系。 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答案: D 试卷分析: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位于远日点,即 7月初,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故最北的哈尔滨昼长最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掌握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和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分

12、布规律。 9月 23日至次年 3月 21日,中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赤道以北地区 答案: C 试卷分析: 9月 23日到 3月 21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南半球,故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始终位于正南天空,则正午日影朝北,但北极圈以内可能出现极夜,故可能不出现物影,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日影方向。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利用正午太阳方位来分析正午日影方向的方法,并注意审题。 冬至日,我国白昼最长的地点是: A曾母暗沙 B武汉 C沈阳 D漠河 答案: A 试卷分析: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由于太阳直射点

13、位于南半球,故越往南昼越长,故最南的曾母暗沙昼长最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答案: C 试卷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 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知识性试题。 综合题 读地球自转周期示意图,回答: (15) ( 1

14、)地球自 向 ,绕 运行的运动,叫地球的自转。 ( 2)在图中,地球由 E1到 E2自转时间为一个 日;由 E1-到 E3自转时间为一个 日。 ( 3)图中周期 A时间长为 地球自转角度为 ;图中周期 B时间长为 ,地球自转角度为 。 ( 4)图中地球自转的周期 B比 A时间长 ,原因是: 。 ( 5)图中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 ,而平常所说的一天或者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指 。 答案: 【小题 1】 西 、 东 、 地轴 。( 3分) 【小题 2】 恒星 ; 太阳 。( 2分) 【小题 3】 23时 56分 4秒 、 3600; 24时 、 360059( 4分) 【小题 4】 3分 56秒 , 对

15、比参照物不同 ( 3分) 【小题 5】 恒星日 、 太阳日 。( 3分) 试卷分析: 【小题 1】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为地球自转。 【小题 2】图示由 E1到 E2是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 360的周期为 1个恒星日,23时 56分 4秒。而由 E1-到 E3是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 36059的周期为 1个太阳日, D正确。 【小题 3】同上题。 【小题 4】结合上题分析,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故太阳日较恒星日长 3分 56秒。 【小题 5】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恒星日,而昼夜交替以太阳为参照,周期为太阳日。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

16、球自转的概况,注意区别恒星日和太阳日,知识性试题。 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8) (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 2)图示时间为 ,北半球节气为 ( 3)图中 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 化规律为 。 ( 5)此时 A点昼长为 小时, B点昼长为 小时。 ( 6)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 答案: 【小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2分) 【小题 2】 6月 22日 、 夏至 ;( 2分) 【小题 3】 66034 、 46052;( 4分) 【小题 4】 从北

17、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4分) 【小题 5】 12 、 24 ( 3分) 【小题 6】 变小(短) 、 变小 ( 3分 试卷分析: 【小题 1】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面。 【小题 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 6月 22日。 【小题 3】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计算即可。 【小题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小题 5】图示 A点位于赤道,故昼长为 12小时; B点出现极昼,故昼长为 24小时。 【小题 6】夏至日过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故北半球出

18、现昼变短,夜变短,而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的综合判读。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 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 1)地球固体地表分为: A B C ( 2)在图中注明莫霍界面、古登堡面; ( 3)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明显 ,在古登堡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则完全 。 答案: 【小题 1】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 3分) 【小题 2】在图中注明莫霍界面、古登堡面;( 1分) 【小题 3】 增加 , 下降 , 消失 。( 3分) 试卷分析: 【小题 1】结合图示,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小题 2】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而古登堡界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小题 3】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而经过古登堡界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而横波消失。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和图片可分析。本题还可结合软流层、岩石圈的分布设计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