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左图为 “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图 ”,右图为 “不同阶段的人口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有 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对应的是 ;乙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的早期
2、阶段,对应的是 ;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对应的是 。选择 B项。 【小题 2】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当前是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选择C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并能结合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判断 人口增长模式即可比较分析。 读下表,完成题。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预测 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 【小题 1】下
3、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A 25万 B 30万 C 35万 D 45万 【小题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资源状况 C人口文化素质 D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故应以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衡量。 【小题 2】因为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 ,资源越丰富 ,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故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容量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
4、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况和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图表示 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 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题。 【小题 1】造成图中 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自然条件恶劣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小题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读图,可看出
5、 A省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小题 2】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结合人口迁移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即可。注意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读下表全国第五次( 2000 年)、第六次( 2010 年)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回答题。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亿) 10年人口 增长() 0 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15 59岁人口占总人
6、口的比重()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受大学教育人数 (每 10万人) 城市化水平() 第五次 12 7 11 66 22 89 66 78 10 33 3 611人 36 2 第六次 13 4 5 84 16 60 70 14 13 26 8 930人 49 7 【小题 1】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改善 B 10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C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D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 【小题 2】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口素质提升明显 B 10年间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 C劳动力向东部转移趋缓
7、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 A错误;根据 10年间014 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 10年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 B项正确;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快, C错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高于 0,故 D项错误。 【小题 2】表中没有任何线 索提示劳动力向东部转移的趋势。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的基本概况,并能结合表示资料综合分析即可,注意从人口
8、年龄结构的变化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 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 “重男轻女指数 ”。 据表分析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 国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答案: C 试题分析: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 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
9、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 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农业生产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并结合表格资料分析即可。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 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 1】关于图中 、 、 、 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
10、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小题 2】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 ) A合理利用土地,使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 的比例最高且上升,应该是住宅区, 比例下降最快应该是工业区,所以 是行政及绿化区, 是商业区,所以选 A。 【小题 2】科学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故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
11、度,注意在城市一定范围内比重最高的是住宅用地,而由于城市的发展,工业区不断向城市边缘迁移,降低生产成本,且减轻对市中心的环境污染。 读 “2000年和 2010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比重表 ”。据此完成题。 城镇人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 2000年 2010年 年增长率( %)2000年 2010年 增长百分点 苏南地区 1467 2288 4.54 59.6 70.3 10.7 苏中地区 636 917 3.73 37.7 56.0 18.3 苏北地区 983 1533 4.54 31.2 51.5 20.3 【小题 1】有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苏中和
12、苏南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 B十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少 C 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和苏北 D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较苏南和苏中大 【小题 2】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下径流增大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热岛效应增强 D土壤肥力提高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苏北地区城镇人口增长幅度为 20.3%,而苏中和苏南分别为 18.3%和10.3%,故苏北的城镇人口增长幅度大于苏南和苏中, D项正确。 【小题 2】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使城市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化改变了地貌状况,使不透水的水泥、沥
13、青路面增加,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化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表格信息比较分析,并能掌握城市化对地面状况、城市局部小气候、城市径流等方面的影响即可判断。 “长三角 ”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 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 “长三角 ”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完成题。 【小题 1】图中信息显示上海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 2级 B 3级 C 4级 D 5级 【小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等级高 C德清比宁波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14、D苏州的服务范围包含在上海市的服务范围内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上海都市圈的范围及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其有 4个城市等级,直辖市 省会 省辖市 县。 【小题 2】直接根据图示图例,苏州市的城市等级低于杭州,故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少, A错误;扬州市与无锡市的等级相同,故服务等级相同, B错误;德清的等级较宁波低,故服务功能较少, C错误;苏州市的等级低于上海,故上海的服务范围包括苏州,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图例的城市等级高低,并能结合中心地理论联系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服务种类和
15、服务范围的差异判断即可。 读下图,完成题。 【小题 1】该城市中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A b B a C d D c 【小题 2】下列图中能够反映上图中沿 “AB” 虚线地租水平变化特征的是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高级住宅区应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环境质量好,且靠近文化区,故 d处最为适宜。 【小题 2】根据城市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自市中心向外递减,且靠近交通干线处地价较高,故 B最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租水平的基本分布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高级住宅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影响城市地租分布的主要
16、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即可判断。 下列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B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 C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 D牧羊业占重要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潘帕斯草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气候较为湿润,草类茂盛, A错误;该地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便宜, B错误;该地区距离阿根廷著名的海港布宜路斯艾利斯较近,便于产品运输, C正确;该地区的畜牧业以大牧场牧牛业为主,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 主要区位优势条件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
17、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蒙古的畜牧业 B澳大利业的养羊业 C荷兰的花卉业 D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阴影部分表示属于种植业、商品农业和密集型农业,蒙古的畜牧业和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不属于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不属于商品农业和密集农业,只有 C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分类,并掌握世界著名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基本概况即可比较判断。 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国家政策 C技术改革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市场是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故为影响农业生产区位最突出的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的决定性因素即可判断。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比变化 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题。 【小题 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小题 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
19、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 1970-1990的白天和夜间人口密度变化曲线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在逐渐加大的,白天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加大,而夜晚密度减小,说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更加的明显,中心商务区和外围的住宅区之间出现了人口的钟摆式移动。 【小题 2】作为白天和夜晚在城市内的人口频繁流动,必然对交通运输提出较高的要求,城市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才能促进人口的流动。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主要功能区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需要从图示提取中心商业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结合城市人口昼夜分布的基本差异
20、分析和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读我国某市 1978 2008 年 30 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回答题。 【小题 1】 1988年该市的城市化水平约为 A 10% B 20% C 30% D 40% 【小题 2】有关该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30年间该市的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是因为人口出现负增长 B自 1978年以来该市的城市化水平总体在提高 C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拉力 D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增大 【小题 3】 1998年以来该市农村人口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是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 城市交通条件便利 城市就业机会多 农村
21、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准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根据 1988年的乡村和城镇人口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小题 2】通过数据的变化分析,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增加,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增大;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大量涌向城市造成的。 【小题 3】本题主要考查推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因素,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都会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使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考点:本题组以柱状图数据考
22、查城市化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主要掌握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志,并掌握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等基础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5%左右。据此回答题。 【小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 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 50%以上 【小题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原因最可能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
23、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读图分析:该省常住人口数量由 2000年的 8235万减少到 2010年的 8042万,人口密度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图中显示, 2000 2010年该省城市 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因而判断其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主要是城市化过程导致的;根据城市人口数量该省常住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比重,可计算出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不足 50%;根据图和材料,该省201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 0.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出生率低、 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人口增长模式,故 A项正确。 【小题 2】
24、某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迁移率。该省十年来虽然人口自然 增长率下降,但仍为正值,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仍为正,因此导致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应为人口移动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故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影响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比较分析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化发展等基本信息,并能结合我国的人口增长概况和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因素分析即可。 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回答题。 【小题 1】 、 、 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
25、要原因是 A地域的生产习惯差异 B国家政策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小题 2】 、 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 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 C海拔高度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 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冬季十分寒冷,小麦品种为春小麦; 华北地区热量条件与 南方地区不一样,使得冬小麦品种也不一样。 【小题 2】青藏地区具有高寒的自然地理特点,由于地势高,终年气温较低,冬小麦无法生长,所以这里的粮食作物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考点
26、: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生产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我国的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和原因,进而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即可判断。注意读图从纬度位置和地势差异等因素分析。 读我国柑橘的栽培区分布图,图中柑橘的分布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布局的特征是 A整体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反映了我国的柑橘种植的主要分布区和最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位置,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并联系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分析即可。 大城市周围形成了 “菜篮子工程 ”和 “乳畜场 ”,
27、影响其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好 B政策措施 C市场需要 D土壤肥力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蔬菜和乳畜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故其生产一般布局于市场附近,故影响该类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为市场需求。 考点:本 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的农业生产产品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的中部平原、澳大利亚的墨累 达令盆地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
28、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 D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泰国地处东南亚,为水稻种植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小麦带和玉米带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 达令盆地为混合农业带。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世界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影响(海南岛的橡胶生产、某大城市郊区的菜、肉、蛋生产、新疆的绿洲农业、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四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排列正确的是( ) A地形、热量、市场、土壤 B水源、
29、政策、市场 、交通 C土壤、交通、热量、水源 D热量、市场、水源、地形 答案: D 试题分析:海南岛位于热带地区,故适宜橡胶生产,其主导因素为热量充足;菜、蛋、肉的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故其生产集中于大城市的郊区,故主导因素为市场;新疆位于干旱地区,绿洲地区水源较充足,较适宜发展种植业,故主导因素为水源;横断山区由于地势高低而形成立体农业,故其主导因素为地形。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不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特征,并能掌握四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即可判断。 综合题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7分)。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30、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材料一图 材料二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不同点。( 4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2分) (3)材料二中 至 点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点是 _。( 1分) 答案: (1)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分) (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2分) (3) ( 1分) 试题分析:( 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起步晚;
31、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结合材料二,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 3)目前我国的人均国民总产值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也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故 点最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发展和两类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两类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和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即可判断。注意与图示信息相结合。 读下列有关中国、印度的人口资料,回
32、答问题( 10分)。 人口数 (亿 ) 年平均增长率(%) 2000年 2010年 中 国 12.6 14 0.57 印 度 10.0 12.1 1.64 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 (2000年 ) 0 14岁 15 64岁 65岁及以上 中国 22.89% 70.15% 6.96% 印度 33.30% 61.70% 5.00% (1)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 _;两国中净增人口数量更大的是 _,原因是 _ _( 3分) (2)表中显示中国 15 64岁人口比例高于印度,但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印度,其主要原因是 _。( 2分) (3)从人口年龄结构反映出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
33、问题是 _。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_ _ _。 (至少写出两点 )( 3分) (4)请根据 “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 ”,在下图画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柱状图。( 2分) 答案: (1)人口基数大 印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分)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2分) (3)人口老龄化( 1分) 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制度等措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合理即可,答对两点可得 4分) (4)略。( 2分) 试题分析:( 1)中印两国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的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故人口年净增长量大。直接根据人口
34、总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即可比较。由于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人口增长量大于中国。( 2) “中国 15 64岁人口比例高 于印度,但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印度 ”反映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主要是由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3)我国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即将突破 7%,反映了我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措施应主要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公民敬老爱老的意识分析。( 4)直接根据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画图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问题和有效对策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人口数量净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总量和人口自然增
35、长;并能结合中国和印度人口增长过程中的不同人口问题和 一般的治理措施分析,注意结合我国的人口实际分析。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7分) 图甲 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 图乙 两城市人口变化 (1)1950 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4分) (2)图乙的 两线中,反映 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等社会经济问题。( 3分) 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36、 (2)公路 (3)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试题分析:( 1)城市化发展过程看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形成城市群、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方面分析,注意从图示判断。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直接根据图示 E城的交通条件不断发展,而促进了城市规模的发展。( 3)根据图示的图例, G城市在 1950年时即为特大城市,即城市人口规模超过 100万,比较 两线的城市人口规模可判断 线符合。根据 线,在 1980年之后, G城市的人口数量有色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的特征,其原因可从城市化发展中的一系列 “城
37、市病 ”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与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交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注意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 读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 ”和 “美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 回答下列问题:( 6分) (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 :A ; B ; C ; ( 3分) ( 2)图中两个地 区从农业地域类型来看,都属于 。( 1分) ( 3)下表是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带的单产为美国高于我国,自然原因有: 、 、 、 。( 2分) 项目 美国玉米带
38、 中国玉米带 纬度 37N 45N 42N 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机质() 3 6 2 降水量( mm) 500 700 450 650 无霜期(天) 160 200 130 145 玉米面积比重() 50 50 60 玉米单产( kg/公顷) 7500 6750 答案:( 1)地形 土壤 政策 ( 3分) (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 ) ( 3)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无霜期长;降水略多 (2分 ) 试题分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注意相互之间的影响。( 2)图示阴影部分位于美国中部的玉米带和小麦带;我国东北部地区,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其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3)直接比较表格资料,可从纬度位置、热量条件、土壤、无霜期、降水量等方 面分析美国玉米带生产的区位优势。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和世界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并能抓住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并掌握世界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