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3分 ) A 绯 ( fi)红禁 锢 ( g) 愚 ( y)钝 颔 ( hn)首低眉 B 锃 ( zng)亮 黝 ( yu)黑 尴 ( gn)尬正 襟 ( jn)危坐 C 搓 ( cu)捻繁 衍 ( yn)凛 冽 ( ln)相形见 绌 ( chu) D 彷 ( png)徨 睥 ( p)睨 虐 ( ne)待长 吁 ( x)短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颔首( hn)。 C、相形见绌( ch)。 D、虐待( nu)。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
2、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无可质疑粗制滥造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B美味佳肴沧海桑田 焦燥不安鼠目寸光 C莫衷一是任劳任怨胸有成竹慷概大方 D海誓山盟鸣锣开道拖泥带水冥思遐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无可置疑。 B、焦躁不安。 C、慷慨大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 点评:修改词语的错别字,关键结合词语的意思。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藤野
3、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作品,本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野草。 B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是斯威夫特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C海燕原题 “海燕之歌 ”,是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作者是高尔基。 D列夫 托尔斯泰是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白夜罪与罚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 凡尔纳 。 D、白夜的作家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
4、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 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现代文阅读 松毛虫的行进行列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曾经说到有群绵羊,竟盲目地跟着一只被扔到海里的头羊走,结果一块被海水卷起。如果说这群羊的盲目显得很愚蠢、荒谬,那么松毛虫 “盲从 ”却是因为它的生存需要。 的确,松毛虫出行时,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他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的细
5、带子。领头的松毛虫向东 “走 ”,其余的也向东 “走 ”,领头的松毛虫向西 “走 ”,其余的也向西 “走 ”,前后配合的十分协调。在路上,领头的松毛虫不断吐出丝来,很细。其他随行的松毛虫也分别吐出丝来,将这条细丝线加厚加宽,使它成为一条狭窄的带子,或者说是松毛虫的 “绸缎轨道 ”。 松毛虫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铺设 “轨道 ”呢?原来,松毛虫常常在夜间去吃松毛针。黑暗中它们从松树枝上的窝里爬出去,从上到下啃噬分支上的松针。吃饱后回它们的窝时,它们便要在松树的树枝间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因此对它们来说回 “家 ”的路温长而曲折,而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同时,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
6、们在夜间行 路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们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只有借助这个细带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要回窝里时,它们会就近找到一条丝线并沿着它行走,不久松毛虫都集合到一条带子上来排队前进,就能顺利地回到它们的窝里。 即使是在白天,这细带子也对松毛虫有用。比如它们远行时,就需要这小带子引导。于是所有同行的松毛虫都吐丝并固定在路上,这已成了它们的习惯。它们同行的数量越多,路程越远,它们铺设的带子就越宽大,以便返回时容易找到。松毛虫行进的路线有一定的规律,从来不在途中作 180度的大转弯。但也并非笔直,且路程长短不一。有时甚至不得不风餐露宿,这时它们便集合起来蜷缩成
7、一团,互相靠在一起。第二天再重新探路,寻找到这导路的带子,然后沿着它赶回窝里去。 【小题 1】文章开头引用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故事有何作用?( 2分) 【小题 2】松毛虫也是优秀的铺路专家呦,说说它们设计 “轨道 ”的必要性( 3 分) 【小题 3】请从生理角度说说松毛虫为什么会 “盲从 ”? ( 2分) _ 【小题 4】有人说,弱小的松毛虫是以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生存下来的,你 认为呢? 从文中找出两处加以说明。( 3分) _ 答案: 【小题 1】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激发读者兴趣;同时引出说明对象。 (2分 ) 【小题 2】必要性:( 1)、夜间吃食回来时不迷路。( 2)、白天远行时需要这带子引导
8、【小题 3】因为松毛虫近视,并嗅觉迟钝,所以为了生存的需要它们会 “盲从 ”。(2分 ) 【小题 4】是,例如松毛虫出行时,总是向着一个目标,;风餐露宿时,它们便集合起来蜷缩成一团,互相靠在一起 (3分,观点 1分,示例 2分 ) 【小题 1】试题分析: 本文开头引用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开头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说明文开头引用的作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有增强了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小题 2】试题分析:必须要性根据 “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同时
9、,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们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们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只有借助这个细带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 ”来概括即 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分值来确定回答的多少也是很明智的举动。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第 3 段 “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同时,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们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们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只有借助这个细带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
10、 ”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 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分值来确定回答的多少也是很明智的举动。 【小题 4】试题分析:文章的第二段 “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 ”以及文章的第 4段 “有时甚至不得不风餐露宿,这时它们便集合起来蜷缩成一团,互相靠在一起 ”来概括松毛虫的团结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
11、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向生命鞠躬 孙建起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 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
12、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 小 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 “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
13、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跑了 !跑了 !”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 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 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
14、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 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 “别,别,别动它!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
15、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 选刊) 【小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分) 【小题 2】第 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 3】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 我 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3分) _ 难以想象 _ 鞠躬 【小题 4】怎样理解小说结尾 鞠躬 一词的含义?( 3分) 【小题 5】在 “我 ”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 “我 ”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 1】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 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
16、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小题 2】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 【小题 3】( 3分)惊讶、震撼、震惊。 【小题 4】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小题 5】略 【小题 1】试题分析:概括情节时,扣住小说的三要素来来概括即可。如:人物 “我和儿子 ”,情节 “捉蚂蚱以及蚂蚱逃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 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时,人物、事件、结果等这些信息都不能缺少,且语言要简练。 【小题 2】试题分析:第二段的环境特点
17、:萧瑟、凄冷。目的:衬托蚂蚱的生命力顽强。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点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揭示主旨;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 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蚂蚱逃脱过程来梳理我的情感变化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点评:在做此类题的时候,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中记叙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然后再审清题意
18、,分析思考,能明白文中体现出了作者(或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确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最后再答题即可。 【小题 4】试题分析:从两个角度,一个角度可从我伤害生命这个角度,另一个角度可从蚂蚱体现出来的生命状态这个角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 象征义。这样的标题往往都采用比喻的修辞,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把标题中的喻体还原成它的本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小题 5】试题分析:围绕文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赞同可以不赞同也行。如:不赞同。因为蚂蚱也有生命, 我 的行为太残忍。或:赞同。因为蚂蚱是专吃庄稼的害虫,害虫就应该消灭。
19、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表述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道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文章的内容表述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
20、成学士。 益阳:地名。 后 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 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 实腹:填充肚子。 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 犹:仍然。 【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2分) ( 1)负箧 曳 屣 ( 2) 卒 成学士 【小题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2)嗜学,家贫无资, 【小题 3】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 2分) 答: _ 【小题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 答: _ _ 答案: 【小题 1】拖;拖着 终于 【小题 2】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
21、。 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小题 3】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 【小题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小题 1】试题分析: “曳 ”有 “拉 ”的意思,但在此句中是 “拖着 ”的意思; “卒 ”在此是 “终于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士兵 ”或 “死亡 ”等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 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2】试题分析: “盖 ”
22、是 “大概 ”的意思, “之 ”是 “的 ”的意思, “若 ”是 “像 ”的意思, “此 ”是 “这样 ”的意思, “嗜 ”是 “爱好 ”的意思。除了这些关键词,还要注意句子在翻译时的流畅性与完整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 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 3】试题分析:由于家里特别的贫穷,但是又特别的爱好读书,所以,饿的时候就吃吞纸来充饥,冷的时候就抱着狗来取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
23、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 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 4】试题分析:甲文从衣食住行等角度表现了宋濂的家庭以及求学情况,乙文从衣食等角度来表现朱詹的求学情况。综合起来,甲乙两文写的是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
24、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 1】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 _ 【小题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3分 ) _ 答案: 【小题 1】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小题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山河破碎 ”对 “身世浮沉 ”, “风飘絮 ”对 “雨打萍 ”,句式
25、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小题 1】试题分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诗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 【小题 2】试题分析:颔联直接把个人处 境和国家命运连起来写。国家已成日薄西山之势 ,犹如风吹柳絮残破不 堪,而自己命运如水中浮萍 浮萍本无根,疾风暴雨下更 不能主宰自己了。
26、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炼字、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语言表达 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说明主体部分(阴影。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 的构 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3分) _ _ _ 答案:标志由 “energy”的第一个字母 “e”、中间的变形汉字 “节 ”构成一个圆形图案。 “节 ”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 “能 ”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
27、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 图案设计中英 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试题分析:在解说的时候,抓住构成要素和含义、造型特点以及成语使用恰当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描述图表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标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组织下面六句话,最合适的顺序是 ( )( 3分)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 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 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 用来制造原子弹; 同样基因工程可
28、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答案: 试题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麻烦 -举例 -总结。所以,顺序为 “135264”。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下列语段有多处语病,请任选两句修改。( 2分) 2012年 3月,关于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 “再创作 ”里,时而杜甫肩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把网友戏
29、称为 “杜甫很忙 ”。 “诗圣 ”杜甫的画像被如此涂鸦, 有人把这种现象视为对名人的亵渎,也有人认为快餐文化下的一场狂欢。 _ _ 答案:、删掉第一个 “关于 ”。 2、把 “时而 ”放在 “杜甫 ”。后 3、将 “把 ”换成“被 ” 。 4、 “认为 ”后加上 “这是 ”。 试题分析: 1、成分多余,去掉 “关于 ”。 2、语序颠倒,把 “时而 ”放在 “杜甫 ”。 3、误理解把字句与被动句,将 “把 ”换成 “被 ” 。 4、成分残缺, “认为 ”后加上 “这是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这是关于句子语病考点。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的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等病句的类型
30、、学会使用修改符号对病句加以规范修改,并学会修改语段中的病句。具体表现为第一句是成分搭配不当,应是 “举办活动 ”;第四句应是语义重复 “删去 “近 ”或者 “多 ”。 默写 古诗文默写。(共 6分) 【小题 1】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小题 2】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小题 3】宣州谢 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痛苦,表达挥洒出世的幽愤的句子是 , 。 【小题 4】水调歌头中表现对天下 人共享美好月色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答案: 【小题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小题 2】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题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题 4】但
31、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试题分析:默写时,注意 “畔、便、称、扁、婵娟 ”等字的写法,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小题中的提示语。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 文 翻过山,出现了故乡的田园翻过山,出现了故乡的田园,亲人的笑脸;翻过山,观赏到美丽的风光,奇异的景观。这里的山,是自然的山。生活中还有另外的山,它会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会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 “ 山 ”虽然无形,但在成长的路途中
32、常常与我们为伴。躲避它,会一生遗憾;翻过它,将风光无限。 请以 “翻过那座山 ”为题写一篇文章。 答案:略 试题分析:思路指导 :我们首先要审清题义,明确 “山 ”的含义。提示语告诉我们,“山 ”既有有形的山也有无形的山,从文题看,重点应放在无形的山上。无形的山,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 误解,也可能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还可能是自身的胆小、自卑、内向等性格缺陷。翻过了这座山,就意味着战胜或解除了“山 ”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的阻挠、困惑,跨越了心中难以跨越的障碍,应注意把“翻的过程 ”和 “翻过后 ”的心理体验交代清楚。若写成记叙文,可按这样的思路构思 :山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翻过的 -翻过
33、后的体验。其中 “如何翻过的 ”作为重点,要详细的叙述事情的经过,交代清引起思想转变的触发点。这一触发点可能是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也可能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作或眼神,还可能是从一些事物或现象上得到的启发。刻画出心理的转 变也就突出了 “翻过 ”这一重点。若写成议论文,也要先明确 “山 ”具体指什么,明确观点 -翻过山意味着什么,然后列举中外名人事例做为事实论据证明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命题作文写作方法。首先,要认真读题、审题,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意。尽管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审题。审题先要读题,读文题的过程,就是思索、理解文题的过程。
34、读文题,要读得细,读得认真;切忌马虎,一看就下笔作文。有时看错文题中的一个字或少看一个字,写的内容就会和命题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要 审读以下内容: 1、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要对构成题目的所有词语作一番推敲,审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或中心词,抓住 “题眼 ”。 2、如果在题前或题后有提示语或引导语,一定要高度重视,看能否帮助迅速打开写作思路,或帮助拓宽选材空间。 3、题目下面的要求通常是对该文在形式、内容、字数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所以一定要看清要求。其次,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做到 “舍大取小,以小见大 ”。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曾打动多自己心灵的材料,只有
35、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以情服人,收到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 选取 “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的材料,写出新意。再次,构思要精巧,别具匠心。要以最佳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日记体、片段组合式、书信体等,也可以在加题记或后记。最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既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又表现出个性的特点。 题目:孝敬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 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略 试题分析:一、审题。 “孝敬 ”这个题目既有开放性,又有局限性。开放性,是指 “谁孝敬谁 ”这个陈述句的隐藏成分。主语 “谁 ”不限于写作者本人,包括很多人,还可以是物。
36、宾语 “谁 ”也不局限于人,同样可以是物,如 “大地母亲 ”。所谓局限性,是指 “孝敬 ”有 “孝顺 ”、 “尊敬 ”、 “敬畏 ”等含义,但不包括送礼、送钱物给长辈、讨好上司或盲目崇拜偶像等社会不良风气。二、立意。题目 “孝敬 ”立意的范围包括家庭、社会,甚至是自然界等,其角度是多元的。可以通过 “孝敬 ”这一行为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恩怨与情仇等主题,其内容包括钱物的 帮助,情感的交流,如嘘寒问暖、包容体贴等。 三、文体。这道作文题选择记叙类文体为最佳,这便于考生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寓于客观事物的情景叙述之中,做到情不外露,理不外泄,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7、这样,文章就会韵味无穷、发人深思、出类拔萃了。 四、构思。考生可从家庭邻里角度,写主人公对父母的孝顺、体贴、理解与包容,继而赞扬其淳朴、善良的品质;或写主人公对叔伯、兄长的尊敬、帮助,继而赞扬其真诚、大度的美德;也可从社会团体角度,写主人公对孤寡老人、长辈的尊敬与帮助,赞扬其乐善好施的美德,或歌颂社 会的和谐与文明;也可写主人公对祖国的敬爱、忠诚,赞美其爱国之心;还可从自然的角度,写出主人公对大地、山川、江湖的热爱,抒发广阔胸怀,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首先,要认真读题、审题,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意。尽管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审题。审
38、题先要读题,读文题的过程,就是思索、理解文题的过程。读文题,要读得细,读得认真;切忌马虎,一看就下笔作文。有时看错文题中的一个字或少看一个字,写的内容就会和命题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要审读以下内容: 1、命题作 文的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要对构成题目的所有词语作一番推敲,审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或中心词,抓住 “题眼 ”。 2、如果在题前或题后有提示语或引导语,一定要高度重视,看能否帮助迅速打开写作思路,或帮助拓宽选材空间。 3、题目下面的要求通常是对该文在形式、内容、字数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所以一定要看清要求。其次,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做到 “舍大取小,以小见大 ”。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曾打动多自己心灵的材料,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以情服人,收到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选取 “人人心中有,人人笔 下无 ”的材料,写出新意。再次,构思要精巧,别具匠心。要以最佳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日记体、片段组合式、书信体等,也可以在加题记或后记。最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既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又表现出个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