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49264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 “南天一柱 ”照片。读图回答题。 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答案: A 试题分析:海蚀柱的形成是长期海浪侵蚀的结果,从景观图上没法看出岩石的类型是否属于沉积岩;海南的旅游景观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景观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只是一个单纯的景观图的判读,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图示背景反映该景观位于海岸带,故主要的外力作用为海水的侵蚀。试题难度小,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读 “二氧

2、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 ”,完成题。 【小题 1】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 CO2,但大气中的 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 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小题 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 CO2愈来愈少 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

3、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即相互作用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 CO2,但大气中的 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小题 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图中分析大气中 CO2的来源: 是动植物遗体分解; 是呼吸作用; 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结合上图分析,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所以 ,生产功

4、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与生物学知识结合紧密,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题。 【小题 1】判断方框 、 、 、 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增大 A B C D 【小题 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土壤肥力下降 产生土壤盐碱化 洪涝灾害加剧 渔业产量下降 三角洲面积扩大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5、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修建水库一方面可导致土壤水增多 ( ),给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 ),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小题 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的面积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考点:本题考查各地理 要素间的因果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修水库后,土壤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库区蒸发量增大、植物蒸腾作用加强,会使库区周围的降水增多。明确了各

6、地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B C D 【小题 2】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 -死亡率计算可求结果。故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小题 2】由图可得知各数字对应出生率、死亡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死亡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较低,两者都为 “高 高 低 ”模

7、式。 人口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为 “高 低 高 ”模式。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降低,属 “低 低 低 ”模式。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口增长模式的判 断方法。 【知识整合】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高 高 低 ”模式 “高 低 高 ”模式 (过渡型) “低 低 低 ”模式 (现代型) 原始型人口 增长模式 传统型人口 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 高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高 低 人均寿命 短 有所延长 继续延长 进一步延长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福

8、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读下图, a、 b、 c分别表示 0 14岁、 15 64岁、 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分析回答题: 【小题 1】图中 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B C D 【小题 2】图中 国 0 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 A

9、 70鼓励生育 B 60计划生育 C 15采取移民政策 D 30鼓励人员出国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利用三角坐标图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三轴坐标读图,先根据每条横坐标确定其原点位置,根据原点确定纵坐标,则根据纵坐标读数。 【小题 1】由图可知 国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 20%,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小题 2】读图 国 0 14岁人口比重占 60%,人口增长速度快,应采取计划生 育政策,以降低人口的增长。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及三角形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角形统计图的读图方

10、法,知道老龄化最严重即老年人口的比重( c轴数值)最大,图示为 国家,明确 国的 014 岁人口比重即 a轴数值为 60%,说明其人口增长过快,则应采用计划生育政策。 读下图 “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 ”,完成题。 【小题 1】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B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小题 2】预测到 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快 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就业压力太大 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11、 40岁人口比重先升后下降, 20岁人口比重下降, 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故本题选 A。 【小题 2】从图可知到 2031年, 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大,预测到 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不足、人口增长速度缓慢,性别结构正常。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判读 。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判读技巧。 【方法技巧】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与人口增长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最常用的表示方法就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不同的金字塔形,标志着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不同年龄结构的特征,并可看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

12、,其示意图及实例图的基本特点如下: 1第一种,扩张型,又叫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如图 A)。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较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 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大,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就会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2第二种,静止型,又叫成年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 (如图 B)。这种类型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是稳定在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3第三种,收缩型,又叫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

13、变形 (如图 C)。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小, 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 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图为 “四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曲线 ”,读图判断题: 【小题 1】在这四条曲线中,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的是: A B C D 【小题 2】若图中的曲线 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造成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重工业发达

14、,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不同性别死亡率不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D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1950年俄罗斯的性别比较低,反映男性人口少,结合历史判断为二战刚刚结束后,受战争影响使男性人口减少。 【小题 2】 20世纪 80年代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性别比例较低,反映男性人口少,而女性人口多,主要是因为当时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需要的女性劳动者多。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的性别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口性别比的含义。读图还可判断,曲线 在 2000年左右每 100

15、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最少,图中曲线 峰值处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超过了 110人,男女比例失调,同时可能会引发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 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至东北。据此完成题: 【小题 1】清代,华北饥民大批 “闯关东 ”,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北地区: A制造业高度发达 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 【小题 2】当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时,东北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图中的: 【小题 3】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返乡回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环境恶化 B交通通讯的发展 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东北土地开发导致地力下降 答案: 【小

16、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清代,华北饥民大批 “闯关东 ”,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北地区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小题 2】根据材料与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当年闯关东的主要是以男性的青壮年为主,结果必然导致关东地区的青壮年男性的比重偏大,故选 A。 【小题 3】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返乡回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熟悉闯关东、开垦北大荒,及 “雁南飞 ”的历史背景,试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还要了解不同地域的地域文化,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人口年龄结构、加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

17、交流与融合所产生的影响。 下图为 “木桶效应 ”图,如果组成木桶的各块桶板分别代表影响环境人 口容量不同的资源种类,则影响新疆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 “短板 ”是: A淡水 B土地 C矿产 D开放程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图示反映木桶的短板决定了木桶最多能装多少水,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新疆由于地区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水资源是限制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明确

18、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 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 ” 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 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小题 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

19、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材料反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小题 2】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能根据我国国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为调控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内。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问题。解答本题需明确:( 1)材料反映现在的人口容量比清朝时有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和程 度不断提高,故使环境人口容量扩大。( 2)结合我国人口现

20、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人口合理容量判断,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意义重大。 受地形的影响,自然带往往会出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下图为 “40N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小题 2】海拔低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所以纬度越高,相同海拔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数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21、在逐渐降低。 【小题 2】海拔低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纬度越高,热量条件越差,相同海拔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数量越少。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形、纬度对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山体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按气温垂直分布规律,下图中有永久性冰雪的山峰是: A夏季 A B夏季 B C冬季 C D冬季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C、 D冬季近地面气温高于 0摄氏度,不可能有永久性冰雪。 A选项山体夏季近地面气温为 15摄氏度,而山体的海拔高度为 2500米,没有永久性冰雪,处于临界点。 B选项

22、山体夏季近地面气温为 12摄氏度,而山体的海拔高度为 2200米,在 2000米海拔高度 B山体就出现了永久性冰雪,在冬季 B山体出现永久性冰雪的海拔高度会更低。 考点: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地面气温和山体海拔对雪线高度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山体海拔每升高 1000米,气温下降 6摄氏度。 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题。 【小题 1】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 a位于智利 B b位于东非高原 C c位于西伯利亚 D d位于澳大利亚西部 【小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不一致的是 bc B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度 C四地可能出现在一个大洲 D四

23、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bc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解题关键在于:以自然带 (除积雪冰川外 )的倾斜方向判定阳坡和阴坡 (阳坡某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偏高 )。图示 b、 d北坡自然带向上倾斜,山地的北侧热量比南侧丰富,说明北坡为向阳坡,判断该山地位于南半球,故 B、 D错误。图示 a南坡自然带向上倾斜,说明南坡为向阳坡,判断该山地位于北半球,故 A错误。 c图示山麓自然带为针叶林带,且北坡自然带向上倾斜,说明北坡为向阳坡, C选项符合。 山麓地带是落叶阔叶林,所以是处于温带地区;说明是位于南半球。选择 C 项。 【小

24、题 2】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垂直 分布。解题关键在于:积雪冰川的倾斜方向除受热量 (阳坡、阴坡 )影响外,还受降水影响 (降水多、湿度大,冰雪不易融化 )。根据图示四地的基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四地所在的纬度及四地近地面气温排序。注意山体所在纬度越高,山体近地面气温越低。 考点: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示的自然带倾斜、基带的自然带分布和山地雪线高度的分布特征等信息,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山地所处的纬度及山体坡向等信息。 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 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 【小题 2】该类地

25、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运动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图及图例,该地为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一般地,地下岩浆上升涌出,冷却凝固形成岩石。而在石灰岩分布广的地区,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

26、同时,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 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按照上述形成过程的分析,很容易判断:在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的形成,然后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 就

27、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选项 D正确。 【小题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流水侵蚀、水土流失等知识点。难度低。由题图,因该地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流水溶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土层瘠薄,土壤贫瘠,选项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 1)该地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在石灰岩形成后,地上河侵蚀岩石形成漏斗,成为地下河,因此先后顺序为 。( 2)石灰岩地区土壤易被侵蚀,土层薄,肥力低。 下图为某河流的一段,据此回答题。 【小题 1】在上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其中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是: A甲、

28、乙 B甲、戊 C乙、丙、丁 D丙、丁、戊 【小题 2】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为: A风力堆积 B溯源侵蚀 C只有流水堆积 D流水堆积和侧蚀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甲、戊为凹岸。 【小题 2】图中河流多曲流,则水流较缓,以堆积和侧蚀为主。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点评:本题题组难度较小,解答本试题的关键是明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一地理规律,另外图中河流多曲流,我们还可推断出该地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段。 下图所示风向或河流流向表示不正确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沙丘的迎风坡一侧为缓坡,俯视图上应向外凸出,而背风坡

29、为陡坡,且向内凹,故图示 B图错误。风力沉积物分布特征,随风力的递减,颗粒物由粗到细沉积;河流在出山口由上而下形成扇状沉积。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有一定难度,也可结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开发成题组。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沙丘的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新月形俯视图上,凹面为陡坡,背风坡,故 B项错误。 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非常坚实,适宜于建大坝。故本小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点评:

30、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向斜构造的判断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读左图和右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题。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丘 【小题 2】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冲积扇。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冰斗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小题 2】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景观图根据地貌形态来判

31、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规律总结】列表法比较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流水侵蚀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 ”、 “石漠化 ”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

32、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侵蚀 作用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 东欧平原) 沉积 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

33、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风力 B冰川 C流水 D植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黄土高原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 B、 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

34、沉积岩、变质岩 【小题 2】图中 表示的是: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D重熔再生作用 【小题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图中沉积物通过 作用指向 D,则可判断 D为沉积岩, 代表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又由图可知, A喷出形成 E,则可判断 A为岩浆, E为

35、喷出型岩浆岩, B没有喷出地表,来源于岩浆,则 B为侵入型岩浆岩。 【小题 2】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D为沉积岩, B为侵入型岩浆岩, E为喷出型岩浆岩, A为岩浆,剩下 C只能为变质岩,则指向变质岩的箭头 表示的是变质作用。 【小题 3】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不会改变大气运动,故 D不对。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

36、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突破口,如图中的 “沉积物 ”、 “喷出 ”等关键字眼。另外学 生还需明确:地球内部的岩浆因地壳运动有的停留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而形成侵入岩,有的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地壳凹陷,固结成岩,成为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在喷出岩的形成过程中,地面有时会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它们都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 读下图,完成题。 【小题 1】沿箭头 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小 题 2】

37、沿箭头 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地形 C人类活动 D岩石性质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沿箭头 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小题 2】沿箭头 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受落基山脉的影响,大陆西岸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各种非地带性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下图,完成题。 【小题 1】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

38、。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小题 2】五原到西安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1】五原纬度较高,西安纬度较低,因此反映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小题 2】五原到西安基本呈南北方向,热量的纬度差异是两地景观差异的原因。 考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以诗歌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因素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重难突破】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从

39、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 分布 例子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均 沿东西方向延伸,沿南北方向更替 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东经 20度南北方向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使水分递减 沿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沿垂直于海岸方向方向更替 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我国沿北纬 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 综合题 结合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材料一:美国人口已超过 3亿。国际社会不仅关注美国人口的增长,还关注着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曾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

40、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材料二: “美国人口数量及部分消费品总量占世界比重图 ” ( 1)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由 _ 所致,形成该方式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_ 。( 3分) (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科技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试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4分) 答案:( 7分) ( 1)国际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1分)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大量移民迁入( 2分) ( 2)资源丰富程度( 1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

41、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1分);美国人均资源消费量远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2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考查美国人口增长方式。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由机械增长所致,形成该方式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为发达国家,吸引大量移民迁入。 第( 2)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人均资源消费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及环境人口容量等相关内容。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

42、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 1)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 2)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故主要的人口问题为:劳动力不足,养老压力大等;故适宜采取如鼓励生育、接受国际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体制等措施; ( 3)美国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人口机械增长比重也很大。大量人口迁移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利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有利于文化的扩散,也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 ( 4)由于美国人口的人均消费水平较高,故美国人口增长快, 将加大资源、环境问题,使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

43、题。( 10分) ( 1)图中山脉位于 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理由 。( 3分) ( 2)简要说明图 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的形成原因。( 2分) (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_,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_性。( 2分) ( 4)图中森林类型为 _;实地考察发现图 中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原因是 _。( 3分) 答案:( 10分) ( 1)美洲板块 ;升高;位于两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3分) ( 2)隆起的山脉(安第斯山)阻挡西风进入,降水少;东岸为离岸风。( 2分) ( 3)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2分) ( 4)温带落叶阔叶林;(

44、 1分)西坡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读图可知,图示山脉的隆起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它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而成。 第( 2)题,图 中山脉东侧 的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因为山脉 (安第斯山 )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使该地降水少。 第( 3)题,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区域从 至 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是由于地形的隆起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第( 4)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西坡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导致西坡雪线比东坡低,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45、,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考点:主要考查了南美洲自然环境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为材 料,考查了学生对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安第斯山脉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雪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12分) ( 1)写出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 4分) A B C D ( 2) ABC 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 因素影响。( 2分) ( 3)属于同一气候类型的两个自然带是(填字母) 。 A自然带分布在两种气候类型区,其气候类型是 。( 4分) ( 4) ABC 土壤发育程度

46、,主要原因是 。( 2分) 答案:( 12分) (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2)从沿海向内陆;水分 ( 3) B和 C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4)越来越低;降水越来越少 试题分析: 第 (1)题, A位于欧洲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属温带草原气候典型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C中亚地区温带荒漠气候典型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 D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属地中海气候典型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 (2)题,图中 ABC 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是水分为基础的。甲地位于地中海,该地区地中

47、海气候最为典型,分析原因在从气候的成因考虑, 第 (3)题,世界上只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 (4)题,图中 ABC 自然带经度性更替,降水越来越少,土壤发育程度越来越低。 考点:世界区域气候类型分布、自然带分布及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来考察世界区域气候类型分布、自然带分布及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世界气候类型及对应自然带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即可轻松作答。 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 1)某港务局拟在 A、 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 A 处好,还

48、是 B处好? 。 理由是 。( 3分) ( 2)小岛 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原因是 。( 3分) (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形? ,其成因和特征是 。( 5分) 答案:( 11分) ( 1) A( 1分) 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分) ( 2)北岸(或左岸)( 1分)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2分) ( 3)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 1分)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而形成的;( 2分)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2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可知: 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适合建港。 第( 2)题,小岛 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左岸相连,因为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