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十二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上海 (121E、 31N)“对住点 ”的地理坐标是 A 121W、 31N B 121W、 31S C 121E、 31N D 121E、 31S 答案: D 试题分析:直接根据题意 “对住点 ”是指地面上经度相同、纬度的度数相等而南北方向相反的两点。故 (121E、 3lN)的对住点为( 121E、 3lS)。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度的综合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抓住题干基本信息,掌握对住点经纬度的关系。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乘坐的海轮在菲律宾以东的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沉没,派死里逃生,在
2、救生小艇上漂流 227天后在墨西哥西部海域附近靠岸获救。据此推测,下列哪些洋流最有可能让派漂流至墨西哥沿海。 A 北大西洋暖流 秘鲁寒流 B 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C 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 D 北太平洋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再接合题干可知。派的小艇从菲律宾以东到墨西哥西部海域相关海域的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点评:本题通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知识小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
3、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 “夏顺(时针)冬逆(时针) ”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2012年的冬天我国北方异常寒冷,主要是下列哪个天气系统特别强盛所影响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12年的冬天我国北方异常寒冷,是受陆地上的冷高压的影响,为北半球的反气旋,对应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气旋反气旋的判断方法即可作答。 【知识小结】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4、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近地面 水平气流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示意图 (北半球 ) 举例 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 “伏旱 ”我国北方 “秋高气爽 ” 2012年 12月 1日,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为确保冬季运营安全,铁路部门在哈大高铁运营初期,实行冬季和夏季 “两张列车运行图 ”,分别按时速 200公里和 300公里两个速度等级开行动车组。冬季哈大高铁时速只有 200公里的主要考虑哪个因素: A 政策 B 客流量 C地形 D气候 答案: D 试题分析:哈大高速途径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5、,而寒冷又恰恰是列车 “提速 ”最大限制性因素,因此冬季哈大高铁时速只有 200 公里的主要考虑气候 条件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线建设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拓展】一、哈大高铁建设的安全隐患 1.哈大高速途径我国最寒冷的地区,而寒冷又恰恰是列车 “提速 ”最大敌人 2.东北地区由于冬夏季温差大,容易出现路基冻胀 。 首届中国核桃节于 2011年 9月在河北省邢台市开幕。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是核桃传统产区,近年来,薄皮核桃以其品质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优势,在西部山区 4县 (市 )得到迅猛发展。 2010年全市核桃面积为 22
6、万亩,2011年则迅速增至 38万 亩。据此回答题。 【小题 1】就直接意义而言,邢台举办首届中国核桃节能够 A有效提高本市特色农产品 核桃的知名度 B迅速扩大核桃市场,增加市场需求量 C大力提升本市核桃种植技术,有效增加产量、提高质量 D带动本市旅游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小题 2】从邢台举办首届核桃节,可以推测此类 “节 ”举办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 A交通和信息的通达度 B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 C产品的优势及其发展潜力 D区域科技水平的高低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首届中国核桃节在河北省邢台市举办,有效提高本市特色农产品 核桃的知名度对于推动全国核
7、桃产业发展具有示范意义。通过举办中国核桃节,为我国核桃产业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核桃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经验做法、体制机制、政策规定、经营形式等一切先进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小题 2】邢台市位于我国东部丘陵核桃分布区的核心区,西邻太行山区。将其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来抓并举办核桃节,体现了地方土特产的优势及其发展潜力对地方经济的助推作用。 考点:特色农业 点评:本题通过河北邢台首届中国核桃节考查特色农业的相关知 识。特色农业是指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
8、有的生物资源,历经选择培育,展现出独特的农业景观。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各地独有的特色农业。消费者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发展特色农业,有助于适应市场需求,填补市场中的需求空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题。 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 A 20% B 25% C 75% D 80% 答案: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总人口是 2500万,城市人口为 2000万;根据城市化水平衡量标志是该地区城市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比重可知该地城市化水平是 80。 考点:城市化水平 点评
9、:本题通过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来考查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目前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集中于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回答题。 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它种植区 的优势条件是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生长期长 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它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土壤肥沃,生长期长。南方水稻可一年两熟或三熟。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东北地区的稻米产区较我国其他稻米产区,所处纬度较高,故热量不足,人口密度较小,主
10、要靠机械化生产;但黑土肥沃,且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故品质优良。( 2)为保障我国粮食的总量供应,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读 “某特大城市某干道 (市区 郊区 )双向车道车速变化曲线图 ”,完成题。 【小题 1】下列关于 a、 b两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曲线反映 8 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 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C 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 a、 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小题 2】集合各监测站的车流信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最好利用 A遥感技术 B卫星导航系统 C全球
11、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实线在上午车速慢,应表示从城郊向中心城区方向的车速变化,而虚线则表示反方向车速情况。 【小题 2】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各种数据信息,从而为合理规划道路提供参考;另外还可判断出该城市大量人员进城、出城,说明居住区与工作地分离。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图中 a曲线反映上午车速低、下午车速快,而 b反映上午车速快、下午车速慢,结合题中信息 “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至郊区双向车速变化 ”,可判断 a曲线的含义。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之一是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
12、量经常变化。围绕这一特点,近几年各地高考卷设计了很多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交通运输数量的变化,另外还可考查城市交通运输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材料新颖,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从图示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知识拓展】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措施 在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1)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2)表现: 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3)措施: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1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水库具有多种功能,如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并且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下图甲是某水库洪水时径流调节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图中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是 A t1 B t2 C t1之前 D t2之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起伏较大的为 流经水库前的流量曲线,则水库最高水位出现在 t2时刻。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根据图中进水流量线与出水流量线关系,可知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是在进水流量等于出水流量并开始小于出水流量时,即 t2 时。另外学生还需明确水库具有多种功能,如防
14、洪、发电、灌溉、养殖等,并且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所以水库建成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流量趋向稳定,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小。蓄水后夏季水域增温慢,大气的上升运动不旺盛,可能导致水库中心区蓄 水后年降水量变小。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风能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读 “陆地与海上风速剖面比较图 ”,据此完成题。 【小题 1】科技的发展对能源的影响是 能源的种类不断增加 能源的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非可再生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 各种能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 A B C D 【小题 2】据图判断,为了有效利用风能发电,应使安装发电装置的风塔高度 A海洋高于陆地 B陆地高于海洋 C海洋和陆地上相同 D据图无法判
15、断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可再生与非可再生是按照资源的自身性质进行分类的,不会随科技的发展而使非可再生转变成可再生;故错误; 资源的蕴藏量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选 A项。 【小题 2】同一海拔,陆地上空的风速小于海洋上空。故陆地的风塔高度应高于海洋,选 B。 考点:本题考查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有效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 1)非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变成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可开发量可能增加,但蕴藏量不可能增加。 ( 2)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减小,图中 120米处风速最大,但风速差距小。海、陆上空风 速差异主要是
16、阻力不同造成的。 对于地球上的 “对住点 ”来说,下列地理现象一定相同的是 A地方时 B太阳高度 C季节 D昼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对住点的经度相同,故地方时相同;而南北纬相反,故季节相反;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周围递减,由于 “对住点 ”两地经度相同、纬度的度数相等而南北方向相反,故太阳高度不同;除春秋分日,两地的昼夜长短不同。 考点:本题考查 “对住点 ”的综合应用。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度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看似陌生,但根据题干信息,答案:基本就在题目里面,学生只要抓住题干要求进行简单分析,结合地球运动的意义综合分析即可。 浓江流域位于黑龙江三江平原内,学者对
17、其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景观优势度越高,表明一种或少数景观类型占优势 )。读“1954年 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图 ”,回答题。 【小题 1】从 1954年到 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的 A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B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 C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D各类湿地景观类型面积都变大 【小题 2】近 20年来,影响浓江流域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 B人类开垦 C降水增多 D地壳抬升 【小题 3】浓江流域湿地景观的变化,还会影响到流域小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平衡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18、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理解题干信息、读懂图示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分析图 b,可看出浓江流域湿地景观类型的面积,由 50年代的多样性特征转变为目前以岛状林湿地为主体的结构特征,结合材料中 “景观优势度越高,表明一种或少数景观类型占优势 ”这个信息,即可做出判断出从 1954年到 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的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 【小题 2】结合图 a分析,可看出浓江流域近几十年来大量开垦耕地,导致湿地面积萎缩。 【小题 3】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沼泽、河流、岛状林湿地等的变化会引起环境其他要素的变化,即 “牵一发动全身 ”这
19、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读图分析能力及区域地理特征。 点评:本题以 “1954年 2005年浓江流域 湿地景观变化图 ”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答过程中学生掌握几种主要图表的判读方法再接合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知识即可。 海陆间热力环流形成的海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在陆地上形成降水。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若近期陆地降水持续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A陆地升温明显 B海平面不断下降 C海洋持续升温 D大型水库建设过多 【小题 2】解决该地缺水状况,人类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需水量大的工厂停产 B农业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C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20、 D尽量减少水路运输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因为外流区陆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通过 “海风 ”带来。当海洋升温,海洋中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密度减小,海洋中下沉气流会减弱甚至成为上升气流。图中的热力环流会减弱,甚至破坏,则输送水汽的 “海风 ”相应削弱,水汽来源少了,陆上降水也会减少。 【小题 2】目前人类在水循环的环节中改变的只有地表径流环节。当某区域资源性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就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考点:水循环的环节及过程。 点评:本题通过海陆水循环示意图考查海陆水循环的过程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陆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通过水汽输送带来。当
21、海洋上出现低压时,海陆水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目前人类社会所能干预的环节只有地表径流,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来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问题。 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 “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答案: B 试题分析: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是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而由于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起全球变暖。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性试题,较为简单。 学
22、生只要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松作答。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 “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回答题。 【小题 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小题 2】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夜间晴朗 D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霜冻发生的条件是在气温低于 0 以下时,就容易发生;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温度较高,不易发生霜冻。根据图示,不同纬度初霜、终霜出现的时间
23、差异很大,根本原因是由于纬度越低,冬季温度较高,初霜出现的时间晚,终霜出现的时间早。南北方向的差异主要是纬度因素。 【小题 2】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效果明显,地面降温缓慢,不利霜冻的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抓住霜冻形成的直接原因 气温低,结合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即可。 下图表示我国江南某林场,其树木砍伐后在地面留下的一截树桩,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左作长途飞行。据此回答题。 据图分析此时的季节是 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中树桩上年轮的分布可知,图中左侧密集,因为是在北半球,所以该侧为北;同理右侧为南方。
24、图中大雁向北飞,我国正值北半球春季。 考点:本题考查光热条件对年轮间距的影响。 点评:本题以图片为载体考查光热条件对年轮间距的影响。在我国由于处于北半球,由于树木南北两侧光热条件不同,生长速度也不同,向阳一侧的光热条件较好,生长速度相对于背阳一侧较快,年轮间距也相对较大。 读某城市社区在某年的人口(分年龄)移动状况统计图,回答题。 【小题 1】据图判断,该社区最应该增加哪种职业的人力资源 A医院看护工 B高科技人才 C建筑工人 D幼师与小学教师 【小题 2】从社区(分年龄)人口移动状况看,该社区最可能属于城市地域中的哪个部分 A郊区 B文化区 C行政区 D中心商务区 答案: 【小题 1】 D
25、【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城市地域人口迁移特点的认识。根据图判断,该社区人口总量大幅增加,所以最应该增加公共服务类人力资源。 A选项中医院看护工主要服务老年人,而该社区 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减少;高科技人才和建筑工人不属于公共服务类行业,排除 B和 C选项; 0-14岁人口的大量增加 ,则该社区最应该增加幼师与小学教师。 【小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人口迁移图的理解。读图可知,该社区迁入最多的人口是 25到 44岁,而大于 60岁的人口迁出多。选项 A中郊区,因为该区域工厂多,房租较低,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通
26、过某城市社区在某年的人口(分年龄)移动状况统计图,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做题过程中学生需结合图表解读,不同城市地域人口迁移特点来解答。 综合题 读 “亚洲某月风向示意图 ”,回答。 (12分,每空 2分 ) ( 1)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冬、夏)季风,其形成原因是。 ( 2) C地气压中心名称是。此时,哈尔滨的气候特点为 ( 3)此时,澳大利亚西北部吹风,形成的原 因是。 答案: (12分,每空 2分 ) ( 1)冬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2)西伯利亚(蒙古、亚洲)高压 寒冷干燥 ( 3)西北风 北半球的东北风南下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转而成 试题分析: 第( 1)题,图示南亚盛行东
27、北季风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南亚冬季风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第( 2)题,图示 C位于亚欧大陆,为亚洲高压。冬季受冷高压影响,哈尔滨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 第( 3)题,此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向南移,故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而形成西北季风。 考点:本题考 查季风环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另外学生还需掌握季风气候对亚洲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生产、汽车等排放的残留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大城市多年平均 PM2.5的季节变化
28、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 (1)指出该城市 PM2 5季均值季节分布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4分 ) (2)简述 PM2.5.污染的防治措施。 (6分 ) 答案:( 10分) ( 1) (共 4分 ) 冬、春季大于夏秋季( 2 分);夏秋季多雨,大气自净能力强于冬春季( 2 分); (2) (共 6分 ) 加强污染源的控制(控制机动车增长,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等) (2分 );植树种草,提高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2分 );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等 (2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 PM2 5细颗粒物每立方米空气含量,冬、春季节大
29、于夏秋季节。由于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且降水对空气有自净能力。所以该地 PM2 5细颗粒物每立方米空 气含量,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 第( 2)题, PM2 5是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针对这种特点我们一般采取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绿化,滞纳烟尘,提高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等措施。 考点:本题考查 PM2 5细颗粒物的季节分部特点及其预测与防治。 点评:本题属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且近追社会热点问题,难度中等。学
30、生需加强关于 PM2 5细颗粒物相关知识的了解,才能轻松解答。另外本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 2010年 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下图为中国新疆附近地区图。 材料二 在我国政府部署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深圳市的企业了解到中亚市场每年对我国服装类产品需求量多达 8 5亿件,准备在喀什投资兴办棉纺厂和服装厂。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与深圳相比,说明喀什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4分 ) ( 2)喀什附近盛产长绒棉。简要评价该地区棉花种植
31、的自然条件。( 12分) (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喀什兴办棉纺厂的优势区位条件。( 12分) 答案: (28分 ) ( 1) (共 4分 ) 喀什纬度位置较高;( 2分)海陆位置:深居内陆;( 2分) ( 2) (共 12分 ) 有利:夏季光热充足( 2分);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棉花品质优良( 2分);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河水作为灌溉水源( 2分);绿洲位于盆地边缘,地形较平坦( 2分);粉砂性土壤利于棉花生长( 2分) 不足:降水稀少( 2分) ( 3) (共 12分 ) 土地充足、便宜( 2分);接近原料产地( 2分);劳动力廉价且较为丰富( 2分); 国家政策优惠( 2分);国内外市场广阔( 2分);(陆路)交通便利( 2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地理位置特点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对比与深圳的差异。 第( 2)题,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方面分析,注意评价需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 第( 3)题,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其治理措施主要从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用水、植被破坏和人口压力)的方面分析。 考点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考点,学生只要掌握区域地理要素的基本分析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注意问题分析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