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4 备案号: 46586-2015 DB11 北京市地方 标准 DB11/T 1214 2015 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碳汇核算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carbon accounting of afforestation project in the plain areas 2015 - 07 - 08发布 2015 - 11 - 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1/T 1214 2015 I 目 次 前言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碳计量方法 . 2 5
2、监测程序 . 9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主要乔木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参数 . 1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主要乔木树种(组)生物量方程参考表 . 20 参考文献 . 21 DB11/T 1214 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北京市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造林 营林 处 、顺 义区 园林绿化局、 怀柔区 园林绿化局、 大兴区林业工作 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 人: 周彩贤 、 张玉梅 、李怒云
3、、刘力 、 陈峻崎 、于海群 、张峰 、 何桂梅 、李 金 良 、 彭强、 杜静 、崔亚红 、王永超、 南海龙 、宋继琴 。DB11/T 1214 2015 1 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碳汇核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平原地区造 林项目 的碳汇量计量、监测的技 术方法和要 求。 本标准 适用 于 2005年 2月 16日以来 的无 林地,包括宜林 地、 农地 、废弃沙石坑地 、荒滩 、荒地 、 拆迁腾退地 、重 要水源保护地( 不含湿地 )地区造 林项目 和城 市景观造 林绿化 活动 的碳汇计量与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对于 本文件的 应用 是必 不可少 的。 凡是注 日期的引
4、用文件 , 仅所注 日期的 版本 适用 于 本文 件。凡是 不注 日期 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 本( 包括 所有的 修改单) 适用 于本文件。 LY/T 22532014 造林 项目 碳汇计量监测 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LY/T 22532014 界定的 以及下 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 于本文件。 3.1 碳层 stratification 是指根据 项目 边界内 的土壤 、 立 地条 件、 植被状况 以 及经营活动 等 , 将 项目区划分成若干个相对同 质的单 元。 3.2 核算 accounting 是指对 碳汇 造林 项目 边界内 的、由 该 造 林 项目 引起的碳储 量变 化量、碳 排放
5、量和净 碳汇量 进行计量 和监测。 4 碳计量方法 4.1 项目边界确定 事 前 项目 边界可通过 以下 几种方 式之一确 定: a) 利 用 大 比例尺 地形图 (比例尺 1:10000 )实 地勾绘获取 项目 边界 。 b) 利 用 经校正合格 的高分辨率 的 地理空间 数据 (卫星影像 、 航空影像 数据等) 判读勾绘项目边界。 c) 用定位 误差在 5m以内 的全球 定位 系统 (GPS ) 直接 测定项目地 块边界 的拐点坐 标。 事后边界应 采 用 1:10000以 上 地形图 现场 勾绘 , 或采 用定位 误差在 5m以内 GPS直接 测定 , 或 利用 高分辨率 的卫星影像 或
6、航空影像判读勾绘 并实 地调 绘, 或 用全 站仪 实测。 如果实 际 边界 位于项目 设计边DB11/T 1214 2015 2 界之内 ,应 以实 际边界 为准 ;如果 实际 边界 位于项目 设 计边界之 外, 应以 设计 边界 为准。 地 理边界应 提交 由地 理信息 系 统制 作的 具有经 纬度坐 标 及造 林项目地 块详细信息的 图形 文件。 4.2 项目计入期 按照 LY/T 22532014 的 相关规定。计 入期最 短为 20年, 最长为 60年。 4.3 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源的识别 4.3.1 碳库选择 在 地 上生物量碳 库、 地下 生物量碳 库、 土壤 碳库 、 枯落物碳
7、 库和 枯死 木碳 库这五个 碳库 中, 只选择 地 上 生物量碳 库和 地下 生物量碳 库进行 计量、监测。 4.3.2 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 温室气体 排放 源选择只 考虑 生物 质燃烧 造成 的温 室气体排放 ,温 室气体 排放 源的选择见 表 1。 表 1 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温 室 气体 排放 源 温 室 气体 种类 是 否选择 理 由 或解释 生物质 燃烧 CO 2否 生物质燃烧导致 的CO 2 排放 已 在 碳储 量 变 化中考 虑 CH 4是 项目运 行期内有 森林 火灾 发生, 会导致 生物质 燃烧产 生CH 4 排放 否 项目运 行期内 没有 森林 火灾 发生 N 2 O
8、是 项目运 行期内有 森林 火灾 发生, 会导致 生物质 燃烧产 生N 2 O排放 否 项目运 行期内 没有 森林 火灾 发生 4.4 基线情景识别 基 线情 景识别 按照 LY/T 2253的规定 执行 。 4.5 事前分层 4.5.1 基线情景碳层划分 根据项目区 实施 造林作业 之前的 立地 条件、 植被 类型 等 关键因子 进行 基线情 景碳层 划分 。 4.5.2 项目情景碳层划分 在 项目 设计 阶段 , 根据 项目 设 计的 造林树种(组)、密度、 苗木规 格进行分 层。 在 项目活动 实施 后, 根据项目 作业的实施 情况 和造林 模式 ,对 项目区 事前的分 层结果 进行 适
9、当调整 。 4.6 基线碳汇量 4.6.1 基线碳汇量组成 基线碳汇量 只考 虑林木、 灌木生物量碳 库碳 储量的 变化, 计算 方法 如公 式( 1): DB11/T 1214 2015 3 t BSL SHRUB t BSL TREE t BSL C C C , _ , _ , D + D = D (1) 式 中: C BSL,t 第 t年的基 线碳汇量 ,单位 为 : t CO 2 -e a -1 ; C TREE_BSL,t 第 t年时 基线 林木生物量碳 储 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C SHRUB_BSL,t 第t 年时 基线灌 木生物量碳 储
10、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为: t CO 2 -e a -1 。 4.6.2 基线林木碳汇量 根据基 线的 分层 , 计 算每 一层的林木碳 储量的 年变 化量之 和, 即为 基线 林木碳 储 量的 年变 化量, 计 算 方法 如公 式( 2): = D = D 1 , , _ , _ i t i BSL TREE t BSL TREE C C . (2) 式 中: C TREE_BSL,t 第 t年时 ,基 线林木生物量碳储 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为 : t CO 2 -e a -1 ; C TREE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林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11、 为:t CO 2 -e a -1 ; i 1,2,3,, 基线 的林木 分层; t 1,2,3,, 自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假 定 一段时 间内 (第 t 1 至 t 2 年)基 线 林木生物量的 变化 是 线性的 , 基 线林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年变化 量( C TREE_BSL,i,t )计算 方法 如 公式 (3 ): 1 2 , _ , _ , _ 1 2 t t C C C ti BSL TREE t i BSL TREE t i BSL TREE - - = D . (3) 式 中: C TREE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林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年变
12、化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C TREE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林木生物量的碳 储量 ,单位 为: t CO 2 -e; t 1,2,3,自 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t 1 ,t 2 项目开始 以后 的第 t 1 年和第 t 2 年, 且 t 1 t t 2 。 林木生物量碳 储量 是利 用林木生物量 含碳 率将 林木生物量 转化 为碳 含量 , 再 利 用 CO 2 与 C的 分 子 量 ( 44/12)比将 碳含 量( t C)转换 为二氧 化碳 当量(t CO 2 -e) , 计 算 方法如 公式 (4): ( ) = = D 1 ,
13、 , _ , , , _ , , , _ 12 44 j j i BSL TREE t j i BSL TREE t j i BSL TREE CF B C (4) 式 中: C TREE_BSL,i,j,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林木树种 j生物量的碳 储量 , 单位为 :t CO 2 -e; DB11/T 1214 2015 4 B TREE_BSL,i,j,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林木树种 j的生物量 ,单位 为 :t d.m. ; CF TREE_BSL,i,j 基线第 i层 林木树种 j的生物量含 碳率 ;t C (t.d.m.) -1 ; 44/12 CO 2 与
14、 C的 分 子 量 之比 。 可以选择采 用下 列方法 之一 来 估算 基线 林木生物量( B TREE_BSL,i,j,t ): 方法 I: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通过林木的胸径 (DBH ) 或 胸径 (DBH )和树高 ( H), 利用 材积表 或材积 公式 转 化成 林木树 干材 积; 利用基本木 材密度 ( D)和生物量 扩展 因子 ( BEF) 估 算 林木 地上 生物量 ;利 用地下 生物量 与地 上 生物量的 比值 (R )将 地上生物量 推算 出全 株生物量 ,计算 方法 如公 式( 5): ( ) j i BSL TREE j i BSL TREE j i BSL TREE t
15、j i BSL TREE t j i BSL TREE R BEF D V B , , _ , , _ , , _ , , , _ , , , _ 1 + = (5) 式 中: B TREE_BSL,i,j,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林木树种 j的生物量 ,单位 为 :t d.m ; V TREE_BSL,i,j,t 第 t年, 基线第 i层树种 j的林木树 干材积 , 是通过 胸径和( 或 )树 高 数 据 查 材积表 或将 数据 代入 材积 方程计 算得 来, 单位 为: m 3 ; D TREE_BSL,i,j 基线第 i层 树种 j的木 材基本 密度 ,单位 为: t d.m
16、m -3 ; BEF TREE_BSL,i,j 基线第 i层 树种 j的生物量 扩 展因子 ,用 于将 树干 材积转 化为 林木 地上 生物 量,无 量纲 ; R TREE_BSL,i,j 基线第 i层 树种 j的地下与地 上 生物量 比,无 量纲 ; i 1,2,3 估算 基线 林木生物量的 分层; j 1,2,3第 i层 中的树种; t 1,2,3 项目活动 开始 以后 的 年数。 方法 II:生物量方程法 ( ) ( ) j i BSL TREE t j i t j i t j i j t j i BSL TREE R x x x F B , , _ , , , , , , , , ,
17、_ 1 , 3 , 2 , 1 + = L . (6) 式 中: B TREE_BSL,i,j,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 的林木树种 j的生物量 ,单位为 : t d.m; F j (x1 i,j,t ,x2 i,j,t ,x3 i,j,t , ) 将第 t年, 基线第 i层树种 j的测树 因子 ( x1, x2, x3, ) 转化 为地上 生 物量的 回归 方程。测树 因子 ( x1, x2, x3, ); R TREE_BSL,j 基线第 i层 树种 j的地下与地 上 生物量 比,无 量纲 ; j 1,2,3第 i层 中的树种; i 1,2,3 估算 基线 林木生物量的 分层; D
18、B11/T 1214 2015 5 t 1,2,3 项目活动 开始 以来 的 年数。 4.6.3 基线灌木碳汇量 根据灌 木盖 度对 项目 边界内 的 灌木生物量 进行分 层, 并 估 算每层灌 木生物量的碳储 量。 假定 一段时 间内( 第 t 1 至 t 2 年) 灌木生物量的 变化 是线 性的 ,基 线灌 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年变化量( C SHRUB_BSL,t ) 计 算 方法 如公 式( 7): = = - - = D = D 1 1 1 2 , , _ , , _ , , _ , _ 1 2 i i t i BSL SHRUB t i BSL SHRUB t i BSL SHRU
19、B t BSL SHRUB t t C C C C . (7) 式 中: C SHURB_BSL,t 第 t年时 ,基 线灌 木生物量碳储 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为 : t CO 2 -e a -1 ; C SHRUB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灌 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C SHRUB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灌 木生物量的碳 储量 ,单位 为: t CO 2 -e; i 1,2,3, 基线 的灌 木分 层; t 1,2,3, 自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t 1 , t 2 项目开始 以后 的
20、第 t 1 年和第 t 2 年, 且 t 1 t t 2 。 第 t年 时项目 边界内 基线灌 木生物量的碳 储量计 算方法如 公式 (8): ( ) t i BSL SHRUB t i BSL SHRUB S S t i BSL SHRUB B A R CF C , , _ , , _ , , _ 1 12 44 + = (8) 式 中: C SHRUB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灌 木生物量的碳 储量 ,单位 为: t CO 2 -e; CF S 灌木的生物量 含碳 率, 单位 为 : t C (t.d.m.) -1 , 缺省值 为 0.47; R S 灌木的 地下与地
21、上生物量 比,无 量纲 ,缺省值 为 0.4; A SHRUB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灌 木的 面积 ,单位 为: ha; B SHRUB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灌 木的 平 均每 公顷 地上 生物量 ,单位 为:t d.m ha-1 ; i 1,2,3, 基线 的灌 木分 层; t 1,2,3, 自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44/12 将 C转换 为 CO 2 的 分 子 量 比 值 。 灌 木 盖 度 5%时 ,灌 木平 均每公 顷生物量 视 为 0; 灌木盖 度 5%时 ,估 算方法 如 公式 (9 ): DB11/T 1214 2015
22、6 t i BSL SHRUB FOREST SF t i BSL SHRUB CC B BDR B , , _ , , _ = . (9) 式 中: B SHRUB_BSL,i,t 第 t年时 ,基 线第 i层灌 木的 平 均每 公顷 生物量 ,单位 为 : t d.m ha -1 ; BDR SF 灌木盖 度为 1.0时的 平均每 公 顷地 上生物量 ,与项目 实施 区域 的森 林平 均每 公顷地 上生物量的 比值 ,无 量 纲, 缺省值 为 0.1; B FOREST 项目实施 区域 的森 林平 均每 公 顷地 上生物量 ,单位 为:t d.m ha-1 ; CC SRUB_BSL,i,
23、t 第 t 年 时 , 基 线第 i层 的 灌 木 盖 度 ,以小数表示(如盖度为 10%, 则 CC SRUB,i,t =0.10),无 量纲 ; i 1,2,3, 基线 的灌 木分 层; t 1,2,3,自 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4.7 项目碳汇量 4.7.1 项目碳汇量的组成 项目碳汇量 , 等于 拟议 的 项目活动 边界内 各碳 库碳 储量的 变化 之和 , 减去 项目 新 增排放 量。 在事 前 预估项目 碳汇量 时不 考虑 生物质 燃烧 造成 的 非 CO 2 温 室 气体 排放 。 项目碳汇量计 算方法 如公 式(10 ): t E t P t ACTURAL GHG C
24、 C , , , - D = D (10) 式 中: C ACTURAL,t 第 t年时 的项目 碳汇量 , 单位为 :t CO 2 -e a -1 ; C P,t 第 t年时 项目 边界内所 选 碳库的碳 储量 变化量 之和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GHG E,t 第 t年时 由于项目活动 的实施所 导致 的项目 边界内 非 CO 2 温 室 气体 排放 的增 加量, 事前 预估 时设为 0,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第 t年 时 ,项目 边界内所选 碳 库碳 储量 变化量 之和的计算 方法 如公 式( 11): t PROJ SHRUB t PRO
25、J TREE t P C C C , _ , _ , D + D = D (11) 式 中: C P,t 第 t年时 ,项目 边界内所选 碳 库的碳 储量 变化量 ,单位为 :t CO 2 -e a -1 ; C TREE_PROJ,t 第 t年时 ,项目 边界内 林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变化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C SHRUB_PROJ,t 第 t年时 ,项目 边界内 灌 木生物量碳 储量的 变化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4.7.2 项目边界内林木碳汇量 DB11/T 1214 2015 7 项目边界内 林木生物量碳汇量变 化( C TREE
26、_PROJ,t )的计算 方法 如公 式( 12)、( 13): = = - - = D = D 1 1 1 2 , , _ , , _ , , _ , _ 1 2 i i t i PROJ TREE t i PROJ TREE t i PROJ TREE t PROJ TREE t t C C C C (12) ( ) = = 1 , , _ , , , _ , , _ 12 44 j j i PROJ TREE t j i PROJ TREE t i PROJ TREE CF B C . (13) 式 中: C TREE_PROJ,t 第 t年时 ,项目 林木生物量碳汇量的 年变 化量 ,
27、单位 为 : t CO 2 -e a -1 ; C TREE_PROJ,i,t 第 t年时 ,项目第 i层 林木生物量碳汇量的 年变 化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C TREE_PROJ,i,t 第 t年时 ,项目第 i层 林木生物量的碳汇量 ,单位 为: t CO 2 -e; B TREE_PROJ,i,j,t 第 t年时 ,项目第 i层 树种 j的林木生物量 ,单位为 : t d.m; CF TREE_PROJ,i,j 项目 第 i层树种 j的林木生物量含 碳率 ,单位 为: t C (t d.m) -1 ; t 1 ,t 2 项目开始 以后 的第 t 1 年和第 t
28、 2 年, 且 t 1 t t 2 ; i 1,2,3, , 项目 的 林木 分层; j 1,2,3, , 项目 第 i层的树种 ; t 1,2,3,, 自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项目边 界内 林木生物量( B TREE_PROJ,i,j,t )的 估 算 , 可 以 采 用公 式 ( 5) 或 公式 (6 ) 进行 计算 。实 际 计 算时 , 用字母 下标 “ PROJ ”代替公 式 ( 5)和( 6)中的 字母下 标 “ BSL ”, 如:用 B TREE_PROJ,i,j,t 代替公 式 (5 ) 中的 B TREE_BSL,i,j,t 。 4.7.3 项目边界内灌木生物量碳储量
29、的变化 项目边界内灌木碳汇量( C SHURB_PROJ,t )的计算方法与基线灌木碳汇量的计算 方法相同,采用公式 (7)、( 8 ) 进行 计算 。 项目 边界内 灌木生物量的计 算方法采 用公 式 (9)。实 际 计 算时 , 用 字母 下标 “ PROJ ” 代替公 式( 7)和(8 )中的 字母 下标 “ BSL ”,如:用 C SHURB_PROJ,t 代替 C SHURB_BSL,t 。 4.7.4 项目边界内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本标准的 适用 条件 ,造 林 项目不 得进行 烧荒 整地 、 火烧 清林 等燃烧 生物 质的人 为火烧 活动。由 于 森 林 火灾 在项目 事前
30、无法 预估 , 所 以在事 前阶段 不 需要对 项目 边界内 温室 气体 排放 量的 增加 量进行计 量 , 设为 0。 因 此 ,项目 边界内 的温 室气体排放 的增加 量只 考虑森 林 火灾 (如果 有) 燃烧 地上生物量 所引起的温 室 气体 排放 ,计 算方法 如公 式 (14): DB11/T 1214 2015 8 ( ) = + = = M i O N i O N CH i CH i tL i TREE t i BURN t EF t E GWP EF GWP EF COMF b A GHG GHG 1 , , , , , , , , 2 2 4 4 001 . 0 (14) 式
31、 中: GHG E,t 第 t年时 , 由 于项目活动 的实施所 导致 的项目 边界内 非 CO 2 温 室 气体 排放 的增 加量, 单位 为:t CO 2 -e a -1 ; GHG FF,t 第 t年时 ,项目 边界内 由 于森林 火灾 所导致 的非 CO 2 温 室 气体 排放 的增加 量 , 单位为 :t CO 2 -e a -1 ; A BURN,i,t 第 t年, 第 i层 被燃烧的 土地面积 ,单位 为: ha a -1 ; b TREE,i,tL 火灾发生前 , 在最近 一次 监测的第 t L 年 所核准的第 i层林木每 ha地 上生物 量的平均值 , 单位 为: t d.m
32、 ha -1 。 其 中树木 地 上生物量未被 火灾燃烧 的 部分 设为 0; COMF i 第 i层 的燃烧因子,无 量纲 ; i CH EF , 4 第 i层 的 CH 4 排放指 数 ,单位为 :g CH 4(kg 燃烧 的干物质 ) -1 ; 4 CH GWP CH 4 的 全球增 温潜势 ,无 量纲,缺省值为 25; i O N EF , 2 第 i层 的 N 2 O排放指 数, 单位为 :g N 2 O (kg 燃烧 的干物质 ) -1 ; i O N GWP , 2 N 2 O的全球增温潜 势;无 量纲,缺省值为 298; i 1,2,3,, 项目 的 林木生物量 估 算的 分层
33、; t 1,2,3,, 自项目 开始 以来的 年 数; 0.001 将 kg转化 成 t的 系数。 火灾引起林木 地上 生物量 损失所排放 的 非 CO 2 温 室 气体, 应使 用最 近一 次监测分 层 的林木 地上 生物 量数据 和燃烧因子 进行 计算 。 第一 次监测 时,无 论自 然 或人 为原 因引起 森林 火灾造 成林木 燃烧 ,其 非 CO 2 温 室 气体 排放 量都 假定为 0。 4.7.5 项目碳汇量的计算 项目活动 所产 生的碳汇量 ,等于项目 碳汇量 减去 基线 碳汇量 ,计 算方法 如公 式(15 ): t BSL t ACTURAL t AR C C C , , ,
34、 D - D = D. (15) 式 中: C AR,t 第 t年时 的项目活动 产生的碳汇量 ,单位 为:t CO 2 -ea -1 ; C ACTURAL,t 第 t年时 的项目 碳汇量 , 单位为 :t CO 2 -e a -1 ; DB11/T 1214 2015 9 C BSL,t 第 t年时 的基 线碳汇量 , 单位为 :t CO 2 -e a -1 ; t 1, 2, 3, 项目 开始 以后的 年 数。 5 监测程序 5.1 基线碳汇量监测 基线碳汇量 在项目 计入 期内 不 需要 进行 监测。 5.2 项目活动监测 对 项目 运行期内 的所有 造林 活动 、营 林活动以 及与
35、温室气体 排放有 关的 活动 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 a) 造 林 活动 :包括 确定 苗源 、育苗 、林 地清 理和 整地 方式、 栽植 、成 活率 和保 存率调 查、 补 植 、 除草、施 肥、 灌溉 等措 施; b) 营 林 活动 :修 枝、 间伐 、补 植 、灌 溉、施 肥、 更新 、病虫害防治 和防 火措 施等 ; c) 项目边界内 森林 灾害 (毁 林、林 火、 病虫害 )发生 情况( 时间 、地 点、 面积 、边界等 )。 5.3 项目边界监测 项目运 行期内 ,应对 项目活动的实 际 边界进行 监测。 采 用误差小 于5m 的GPS 或 其它卫星 定位 系统直 接 测定 项目地
36、 块边界 的拐点坐标 , 或 者采 用全 站仪 测定 边界变 化, 也可 采用 适当的 空间 数据 (如 1:10000 地形图 、 卫星影像 、 航空影像等 ) , 辅以地 理信息 系统界 定地 块边界 坐标。 每次监测 应就 下述各项进行 测定、 记录和归 档: a) 确 定 每 个 项目地 块造 林的实 际 边界 (以 林缘 为界 ); b) 检查造 林地 块的实 际边界 与项目 设计的 边界是 否一 致,面积允许 误差 不超过 5%; c) 如果实 际边界 位于项目 设计 边界之 外, 则项目 边界之 外 的部 分不 能纳 入监测的范围 ; d) 如果实 际边界 位于项目 设计 边界之
37、内 ,则 应以 实际 边界为 准; e)如果 由于 发生毁 林、 火灾或病虫害等 导致 项目边界内的 土地利 用方 式发生 变化( 转化为 其它 土 地利用方 式) ,应确 定其 具体位 置和 面积 ,并 将发生 土 地利 用变 化的 地块调整 到 边界之 外。 5.4 项目事 后分层 事 后 分层 可在事 前分 层的基 础 上进行 , 并 根据 实际 造林情 况、 造林 模式等进行 调整 。 如果 项目活动 边界内 出现 下述 原因 ,则 在每次 监测前 应对 上一 次的 分 层进行 更新 或调整 : a) 造林 项目活动与项目 设 计不一 致, 如造 林时 间、树种选择 和配置 、 造 林
38、地 块的边界等 发生 变 化 ; b)项目活动 的干 扰( 如施肥 等 )影 响了项目 碳层 内部 的 均一 性; c)发生 火灾或 土地 利用 变 化(如 毁林) 导致 项目 边界 发生 变化 ; d)通过 上一 次监测发 现,同一碳 层碳储 量及其变化 具有很 高的不 确定性 , 在下 一 次监测前 应对该 碳 层 进行 重新 调整, 将该碳 层 划分成 两个 或多 个碳 层;如果上 一次 监测发 现, 两个或 多个 碳层具有 相 近 的碳 储量 及其变 化, 则可考 虑将 这些 不同 的碳 层合并 成一个 碳层 ,以 降低 监测工作量。 5.5 抽样设 计 基于碳汇 造林 项目 对生物量
39、碳储 量监测 90%的 可靠 性、 90%的抽样精 度的要求, 采 用最 优分 配法 来 计算所 需的监测 样地 数量。 DB11/T 1214 2015 10 对 于重 复抽样 或抽样 比 5%的 非重 复抽样 ,监测 样地 数量的计 算方法 如公 式( 16): ( ) 2 1 2 2 1 2 2 2 1 2 2 2 1 * * = D = = = = = = L i i i L i t i L i t i y L i i i y W E S W t S W t S S W n st a a(16) 对 于 抽样 比 5% 的 非重 复抽样, 监测 样地 数量的计 算方法 如公 式( 17
40、): ( ) = = = = + D = + = L i i i L i t i L i i i y L i t i S W t N S W t N S W N S S W n st 1 2 2 2 2 1 2 1 2 2 2 1 1 a a(17) 各 碳 层监测 样地 数量的计 算方法 如公 式( 18): = = L i i i i i i S W S W n n 1. (18) 式 中: n 项目估 计生物量碳 储量 所需 的监测 样地 数量 ,即 样本单元 数, 单位 为: 个; n i 第 i层分 配的 样地 数量 , 单位为 :个 ; t 可靠性 指标 ;用 危险 率( =0.1
41、)、自 由度 无限 查 t分 布双侧 t分 位数表(t ) 得 1.645; A 项目总 面积 ,单位 为: ha; A i 第 i层面积 ,单位 为: ha; A p 样地面积 ,森 林调 查中 通常 取 0.06, 中幼龄 林可 以取 0.04a,单位 为:ha ; N 项目总 体单 元数(N =A/A p ),无量 纲; N i 第 i层的 总体 单元 数, N i =A i /A p ,无 量纲 ; W i 第 i层的 面积 权重 (W i =A i /A= N i /N) ,无 量纲 ; i y 第 i层样 本生物量的 平均数 , 单位 为: t d.m ha -1 ; DB11/T
42、 1214 2015 11 2 () st y S 项目生物量 估计 值的方 差,无量 纲; 其平 方根 为标准 差 ,单位 为:t d.m ha -1 ; S i 第 i层生物量 估计 值的标准 差 ,单位 为:t d.m ha -1 ; E 项目生物量 估计 值的 允许 的相对误差 限, 其值 为 1减去要 求的 精度 。 通 常要 求的 相对 误差限 为 10%; 项目生物量 估计 值的 允许 绝对误差 限, 单位 为 : t d.m ha -1 ; 其 值 等 于 允许 的相对误差 限 E与项目 生物量 估计 值 的乘积 ; i 1, 2, 3, 项目 生物量碳储 量 估计的 分层 。
43、 5.6 样地设置 在 测定和监测 项目 边界内 的碳储 量变 化时采 用矩 形样 地 。 样 地水平 面积 为 0.04 ha 0.06 ha。 在同一 个 造 林项目 中, 所有 样地 的面积 应当 相同 。 固定样 地的 设置 采用 随机 起点的 系统设 置方 式。 样地 边 缘应 离地 块边界 至 少 10m以上。 样地 内林木 和 管 理方 式 (如 施肥、 更新等 ) 应 与样 地外 的林木完 全一 致 。 记 录每 个样 地 的行政 位置 、 小地 名 和 GPS 坐 标、 造林树种、 模式 和造 林 时间等 信息 。 如果 一个 层 包括 多个 地块 , 应 采用 下 述方法
44、以保 证样地在碳 层 内 尽可 能均 匀分 布: a) 根据 各碳 层的 面积 及其样 地 数量 ,计 算每 个样 地代 表的 平均面积 ; b)根据 地块 的面积 ,计 算每 个 地块 的样 地数量 ,计 算结果 不为整 数时 ,采 用四舍五入 取整 。 应 采用 GPS或 罗盘 仪确 定 西南拐 角点 ,埋 设地下 标桩 , 复位 时利用 GPS导 航 ,用罗盘 仪和 明显 地 标按历 次调 查记 录的方位、 距离 引线 定位 找点 。 5.7 监测频率 造 林 项目 固定 样地 的监测 频率为每 35年 一 次 , 固 定 样 地 复 位 率应 达 100%。 首次监测 时间 由项目 实
45、施主 体 根据 项目 设计 自行 选择 , 但首 次监测 时间 的选择 应 避免 引起 未来的监 测 时 间与项目 碳储 量的 峰值 出 现时 间重 合。 5.8 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监测 第一步: 样地每木检尺,实测样地 内所有活立木的胸径( DBH)。 如果选用二元材积表 或二元生物 量方程计 算材积 或生物量 , 则 还需 测定树 高 (H )。测 高 株 树 不 少 于 25株, 径 阶分布 均匀 , 用于 拟合 树 高曲线 。 第二 步:利用 材积表(或材积 公式)计 算单株林木树干 材积,采 用生物量扩展因子 法 即 公式 ( 5) 和 地下 生物量 与地 上生物量的比 值,计 算单
46、 株林木生物量 ;或利 用生物量方程 即 公式 ( 6)计算每株林 木 地 上生物量, 通过 地下生物量 与地 上生物量的 比值 计 算整 株林木生物量; 将 单 株林木生物量 累加, 得 到 样 地水平 生物量 ;根据 样地林木生物量计 算碳 层平 均 单位 面积 林木生物量。 第 三步 :计 算第 i层 样本 平均数(碳 层 i平均 单位 面积林木生物量的 估计 值) 及其 方差 ,方法如公 式 ( 19)、( 20): i n p ti p TREE t i TREE n b b i = = 1 , , , , ,(19) DB11/T 1214 2015 12 ( ) ( ) 1 2
47、1 , , , , , 2 , , - * - = = i i n p t i TREE t i p TREE b n n b b S i t i TREE. (20) 式 中: b TREE,i,t 第 t年 第 i层平 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量的 估计 值, 单位 为:t d.m ha -1 ; b TREE,p,i,t 第 t年 第 i层样 地 p的单位面积 林木生物量 ,单位 为 : t d.m ha -1 ; n i 第 i层的 样地 数; , 2 TREEit b S 第 t年 第 i层平 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量 估计 值的方 差 ,单位 为: (t d.m ha -1 ) 2 ;p 1,2,3第 i层 中的样 地 ; i 1,2,3 项目 林木 分层; t 1,2,3 自项目活动 开始以来 的年 数。 第 四步 :计 算 项目 总体 平均数 估 计值 (平 均单位 面积 林木生物量 估计 值) 及其 方差, 方法 如公 式 ( 21)、 ( 22): ( ) = = M i t i TREE i t TREE b w b 1 , ,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