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7342013 苹果绵蚜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13 - 05 - 27发布 2013 - 06 - 15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1734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邯郸县农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庆仙、王娟、王素排、薛建海、李燕敏、王世俊、陈翠英、张红芹。 DB13/T 17342013 1 苹果绵蚜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苹果绵蚜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虫情
2、调查、危害程度划分及防治指标、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调查。 本规程适用于苹果绵蚜的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8321.1GB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苹果棉蚜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属同翅目,绵蚜科,原产于美国,是苹果属果树的重要检疫害虫。以成、若蚜群集枝干粗皮裂缝、剪锯口、新梢及根部刺吸
3、树体汁液,被害部皮层肿胀成瘦瘤,削弱树势,造成苹果减产,重者枯死。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详见附录A。 3.2 苹果绵蚜群落 苹果绵蚜危害严重时成堆成片不易统计数量,因此按群落计算,以0.5cm2计1个群落,每个群落约有绵蚜(幼蚜和成蚜) 10头。 3.3 防治指标 以树均绵蚜群落量表示,当树均绵蚜群落量达到一定值(防治指标)时,必须采取化学防控措施。 3.4 综合防控 以栽培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改善苹果园生态环境,发挥自身调控作用,提高树体抵抗能力,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将苹果绵蚜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DB13/T 17
4、342013 2 3.5 防控效果 防控效果()(药前绵蚜群落数量-药后绵蚜群落数量)/药前绵蚜群落数量100。 4 群落数量调查 4.1 调查时间 每年411月份,每10d调查一次。 4.2 调查方法 4.2.1 普查 在果园内采取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调查点,每1hm2选取调查点不少于18个,在调查点方位随机调查5株树,详细记录调查树上苹果绵蚜群落数量、天敌数量和被害级别。 4.2.2 固定标准树调查 在果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树作为标准树,每100株树选择标准树不少于5株。调查标准树的主干、主枝和树冠内各种枝组上苹果绵蚜群落数量,每10d1次,定期调查。 5 危害程度及防治指标
5、 5.1 危害程度划分 苹果绵蚜枝干危害程度分为6级。见表1。 表1 苹果绵蚜枝干危害程度划分 危害级别 级别特征 0 被害处没变化。 1 被害处略膨大。 2 被害处膨大成瘤状。 3 被害处成瘤状,且直径大于基部枝1mm3mm。 4 被害处瘤的直径大于基部枝3mm5mm。 5 被害处瘤的直径大于基部枝5mm以上且瘤体破裂。 5.2 防治指标 经普查或标准树调查,当苹果绵蚜发生程度为12级或小于7蚜群落/株时要加强监测,并进行局部防控;当发生程度达到3级或达7蚜群落/株及以上或时,必须全面进行化学防控。 6 防控策略 DB13/T 17342013 3 6.1 加强植物检疫 禁止从苹果绵蚜疫区调
6、进苗木、接穗、果品,严把产地检疫及调运检疫关。对未发生疫情区,应做好预防、预警能力,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供应健康苗木和接穗。休眠期药剂防治 6.2 物理措施 及时刮除粗翘皮、虫疤,剪除树体枝条上的绵蚜群落,铲除根蘖及海棠、沙果等实生苗,并带出果园销毁;在腐烂病、剪锯口伤疤等有苹果绵蚜危害处涂泥后用塑料布包裹,封杀在此处的苹果绵蚜群落;在发生苹果绵蚜果园农事操作完后,及时更换衣服或做适当处理;增施有机肥,复壮树势,增强其抗虫能力。 6.3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苹果绵蚜天敌有蚜小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各类草蛉和食蚜虻等,化学防控时选择毒性小的药剂,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乳油、48%乐斯
7、本乳油等,且选择在天敌活动量小的时间喷药。 6.4 化学防控 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选用安全、高效的农药,严格执行GB 4285和GB 8321.1GB 8321.6;采取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 6.4.1 根部施药 采用树盘土壤处理或药液灌根:可在树盘下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原土覆盖进行土壤处理,或48%乐斯本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灌根量视果树大小而定,以水渗透到根系部位为佳,灌根前先将根部周围的泥土刨开,灌后及时覆土。 6.4.2 枝干涂药 于4月中旬在苹果树主干或主枝上,用刀具将老树皮刮一道10cm左右的光滑皮环,使韧皮部露出,用棉花、卫
8、生纸或旧报纸均匀地铺在刮皮部,用毛刷涂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乳油50100倍液,每株涂药液5mm10mm,涂药后用塑料膜包裹好;在树干、主枝上也可在刮除老、粗、翘皮后直接多点涂环状药剂隔离带。 6.4.3 树上喷药 在休眠期,用石硫合剂、柴油乳剂、机油乳剂喷布树体进行全面防控;于越冬若虫出蛰盛期(4月中旬)和第1、2代绵蚜迁移蔓延期(5月中下旬),苹果绵蚜发生高峰前,即6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交替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500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500倍液喷雾防控,重点喷透树干、枝组的剪锯口、伤疤、
9、隙缝等处。喷药时要喷洒周到,喷力要大些,将苹果绵蚜身上的白色绵状物喷掉,药液直接触及虫体。 7 树上喷药防治效果调查 7.1 调查方法 按照4.2的调查方法进行。 7.2 防控效果计算 DB13/T 17342013 4 对实施树上喷药防控绵蚜的苹果园,自施药第2d始隔日进行绵蚜群落数量调查,统计分析防控效果。 7.3 防控效果评定 施药后7d15d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为合格,未达到的进行补治。 DB13/T 17342013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苹果棉蚜的生物学特性 A.1 导言 本附录给出了苹果绵蚜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的描述。 A.2 苹果绵蚜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成蚜体长1
10、.7mm3mm,暗褐色,覆被白色绵状物,头、胸部黑色,复眼红黑色,有眼瘤,触角6节,第三节特长,4节次之,5节长于6节,上有环状感觉器,翅展5.5毫米左右,翅透明,翅脉及翅痣棕色,前翅中脉有一分枝。无翅生成蚜体长1.8mm2.2mm,近椭圆形,赤褐色,肥大,被白色蜡质绵状物,体侧瘤状突起上生有短毛,触角6节,第三节特长,末端3节等长,末节端呈刺状,复眼红黑色,有眼瘤,腹背有4条纵列蜡孔,分泌白色蜡质绵状物,腹管退化,呈半圆形裂口;有性雌成蚜体长约1毫米,淡黄褐色,触角5节,口器退化,腹部赤褐色,稍被绵毛;有性雄成蚜体长约0.7mm,黄绿色,触角5节,口器退化,腹部各节隆起,有沟痕;卵长约0.5
11、mm,椭圆形,初产橙黄色,后变褐色,表面光滑,外露白粉,较大一端精孔突出;若虫体略圆筒形,赤褐色,体被白色绵状物。 A.3 生活史及习性 苹果绵蚜在冀中南地区每年发生1215代,全年种群消长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1月上旬,世代重叠现象明显。除越冬代(137天)外,以第8代历期最长为31d(天),第4代最短为13d(天),每代平均26.9 d(天)。在生长适温范围内,每代历期与温湿度有关。以12龄若蚜在苹果树枝干裂缝、伤疤,剪锯口、1年生枝芽芽侧以及根颈基部和树根处越冬。翌年4月份气温达9左右时,越冬若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气温达11以上时开始扩散,迁移至嫩枝上的叶腋、嫩芽基部为害,以孤雌胎生
12、的方式大量繁殖无翅雌蚜。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全年繁殖高峰期,大量幼蚜向树冠外围新梢扩散蔓延,危害严重。此时枝干的伤疤边缘和新梢叶腋等处都有蚜群,被害部肿胀成瘤。78月份气温较高,不利于绵蚜繁殖,同时寄生性天敌数量剧增,使虫口减少,种群数量下降,9月下旬以后气温开始降低,日光蜂等天敌数量减少,苹果绵蚜数量又回升,出现第二次为害高峰。进入11月份气温降至7以下,若蚜陆续越冬。苹果绵蚜还危害根部,浅层根上蚜量大,深层根部数量较少。根部受害形成根瘤,使根坏死,影响根的吸收功能。一般沙土地果园,根部苹果绵蚜危害严重。 A.4 危害症状 若蚜群集在苹果树枝干的病虫伤口、剪锯口、老皮裂缝、新梢叶腋、果柄以及地下的根部等处刺吸危害,被害处有白色绵絮状蜡质物或疣状虫瘿。树干枝条和根系受害后,被害处形成瘤状突起,严重时肿瘤累累,肿瘤破裂造成大小深浅不同的伤口。严重危害后导致树势衰弱,影响花芽的分化和形成,降低果品产量,幼树受害后树势衰弱而延缓结果,甚至死亡。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