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pdf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66841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B13 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B13 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B13 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B13 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 B 0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7772013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 2013 - 09 - 05 发布 2013 - 09 - 30 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1777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秦皇岛市农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王元仲、马文奇、孙志梅、段学军、刘秀艳、吴鸿斌、高志岭、韩景豹、王静、张利辉、吉艳芝、白仁文、张丽娟、李令蕊、魏静、刘文菊、陈立国、聂庭彬、刘香、

2、王保成、董立新、王仲勇、刘爱民、王光明。 DB13/T 17772013 1 种植业清洁生产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河北省种植业清洁生产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技术要求及其控制指标、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等通则。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境内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及其控制指标的制定、清洁生产的审核及其绩效的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

3、质标准 GB 8321.1832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3735-1992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T 16453.1-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 25413-2010 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定 NY 525-2012 有机肥料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种植业清洁生产 是指在种植业生产全过程中,采取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通过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施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等,避免或减少

4、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服务过程等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并实现种植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达到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3.2 绿色防控技术 指采用农业防治(如轮作、间混作、适当调整播种和收获时间等)、物理防治(如电、磁、声、光以及设置防虫网、黄板诱杀等)、生物防治(如利用瓢虫等食物链关系、使用生物代谢产物Bt制剂等技术)、生态调控等方法,进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的植物保护技术。 DB13/T 17772013 2 3.3 作物残体 指种植业生产中作物收获经济产品之后残余的植株器官。 4 产前控制 4.1 灌溉用水 种植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各种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084-

5、2005 的要求。 4.2 肥料及其土壤调理剂 种植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应使用经农业部门批准的允许生产的各种肥料品种,其中养分指标及重金属等的限量指标均应达到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要求。严禁使用由工业、医药、城市垃圾、污泥等废弃物生产的有可能造成土壤和食品二次污染的各种肥料产品。 4.3 农药(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种子包衣剂) 所用品种应遵循低毒、低残留、高效广谱性原则,并符合国家相应的产品标准。严禁在生产中使用国家已公布禁限用的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农药。种子包衣剂中的各种组分均不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4 农膜 农膜质量应符合GB 13735的要求,农膜厚度不低于0.008 mm、抗

6、拉强度要高,以便于回收。也可选用市场上质量可靠的可降解地膜,如光可降解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腐植酸多功能可降解地膜(粉剂)、腐植酸型液态地膜等。 5 产中控制 5.1 土壤耕作与土壤侵蚀控制 5.1.1 种植业清洁生产所采用的土壤耕作技术,应遵循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确保土壤最大流失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5.1.2 对于平原地区,应通过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以及采取合理密植、休闲地上种绿肥、增加秸秆残茬还田量等方式增加地面覆盖度;采用免耕播种施肥、化学除草、以松代翻等方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扰动量。 5.1.3 对于坡耕地,应遵循GB/T 16453.1-2008的要求,通过

7、等高沟垄种植等方式创造地表微地形,增加地面粗糙度;采用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域污染治理重点地区的种植业清洁生产区域,应按照地形地貌设计建设5年不遇降雨量以上产生径流量的生物拦截沟,防止径流进入水域。 5.1.4 种植业清洁生产,土壤侵蚀强度应保证在轻度及以下等级;具体指标应达到表1的各级要求。 DB13/T 17772013 3 表1 种植业清洁生产的产中控制指标 控制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土壤侵蚀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tkm-2a-1) 200 500 2500 土壤平均流失厚度(mma-1)* 0.15 0.37 1.90 肥

8、料施用 有机肥氮投入限量(kghm-2a-1) 170 210 250 农田氮磷养分盈余率(%) 15 20 25 农业有害生物控制 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率(%) 80 60 30 农膜使用及回收 农膜残留量(kghm-2) 50 65 75 农膜回收率(%) 95 90 80 注:* 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 5.2 肥料施用 种植业清洁生产中肥料施用在满足肥料品种类型要求的同时,要遵循养分平衡的施肥原则确定投入数量和养分比例,尽量减少养分盈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时期施用肥料,最大限度减少养分损失并确保农产品安全;对于离水源比较近的坡耕地和地下水位比较浅、氮素容易淋失的沙土地,要限制

9、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数量。具体土壤氮磷养分盈余率和有机肥氮投入限量的指标见表1。 5.3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 5.3.1 种植业清洁生产中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采用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具体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率指标见表1。 5.3.2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应符合NY/T 12762007 的要求,进行农药品种和使用器械的选择、农药的购买、适宜浓度的配置以及喷施操作等。农药的使用、作物的采收应严格执行GB 8321.18321.8中规定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5.4 农膜使用及回收 种植业清洁生产中使用的农膜要适期揭膜回收,以防止或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按照GB/T 25413-2

10、010的规定,农膜残留限量和当季农膜回收率要达到表1规定的指标。 6 产后控制 6.1 农产品质量 种植业清洁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包括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系列标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 2763-2012中规定的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物、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6.2 作物残体处置及利用 种植业清洁生产中要对作物残体通过饲料化、肥料化、材料(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生态化等方式进行处置和利用,应符合表2的控制指标。 DB13/T 17772013 4 6.3 投入品包装的处置 在田间交通便利且不妨碍机械化田间作业的地方建立农业投入品(如种子包装、

11、化肥、农药包装、农膜等)废弃物收集池,收集池田间距离应在200m以内。收集池容积可根据场地大小及实际需要设计,池体以方形为主。为防止废弃物四处漂浮或有害有毒成分渗入土壤,池顶应加盖,池底部应作防渗处理。投入品废弃物进入收集池的程度应符合表2的控制指标。 表2 种植业清洁生产的产后控制指标 控制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作物残体 处置和利用率(%) 95 90 80 投入品包装 处置率(%) 95 90 80 7 部分控制指标检测和计算方法 7.1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土壤平均侵蚀厚度 采用SL 190-2007给出的方法进行检测和计算。 7.2 有机肥氮投入限量 有机肥的氮素含量按NY 525-2

12、012规定的全氮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有机肥氮投入总量按式(1)计算: 投入氮素总量(kg/hm2)=投入有机肥的总量(kg/hm2)有机肥全氮含量(%)/100(1) 7.3 农田氮磷养分盈余率 采用土壤养分平衡法进行计算。其中氮磷养分投入考虑施用化肥、有机肥、秸秆还田以及干湿沉降、灌溉和降水等环境带入的养分量,种子、共生和非共生豆科作物固氮等带入的养分量暂不考虑,养分输出只考虑作物收获带走的养分量。计算公式(2)、(3)如下: 农田养分平衡盈余量(NB)=CF+ OF+EF-H(2) 农田养分平衡盈余率=农田养分平衡盈余量/作物收获带走的养分量100%=(CF+OF+EF-H)/H100%(3) 式中: CF施用化肥带入的养分量,获取方法,根据实际投入的各种化肥数量及其养分含量计算; OF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带入的养分量,根据有机肥或秸秆投入量及其养分含量计算; EF环境养分带入量,包括干湿沉降、灌溉和降水带入的养分量; H收获作物带走的养分量,等于产量与形成单位产量吸收的养分量的乘积。 7.4 农膜残留量 采用GB/T 25413-2010的方法进行检测和计算。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