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明确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增强公德意识,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了解课余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1、深入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把 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增强公德意识,使学生自觉地用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2、掌握休闲生活与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二、社会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1)群体性,(2)利益相关性,(3)场所的不特定性,(4)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2、5)个体的自主性,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历史上: 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 阶级社会(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规定基本秩序的成文法规范) 现 代:道德和法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特点,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应当遵循。其涵义包括两方面:1、以规则的形式要求全体公民或国民遵守的行为规范。2、为社会生活所必需
3、,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公认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的特点,社会公德,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社会公德的内容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 举止文明、谦虚热情、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维护公共秩序、遵纪守法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三、社会公德实践与养成,增强公德意识对于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良好社会公德的传承和继续,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我们已经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社会公德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但是在
4、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社会公德的弘扬、践行、事迹催人向上,另一方面社会公德的缺失、陋习、龌鹾令人忧虑。,1、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 社会公德规范,(1)社会公德建设时不我待,现实社会环境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
5、 (3)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1、公德意识的影响因素 (1)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生产方式对公德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习惯与风俗、已有的道德意识对现代公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3)规范要求与有效的机制对公德意识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 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1)应加大教育的力度(2)应注重实践的规范(3)应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2、培养公德意识的主要途径,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构筑起一种全新的信息平台,人们运用网络作为交流工具,形成一种工作、学习和的新型生活方式。网络生活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
6、活的重要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道德规范在网络生活中的需要:,一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二要健康进行网络交往,三要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四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习惯。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裁。,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作用,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我们主要学习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
7、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五部法律规范,一起领会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精神。,治安管理处罚法,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调整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治安管理处罚法概述,适用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2、治安管理处罚原则,(1)处罚适当原则 (2)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4)尊重
8、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5)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与适用,1、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一)警告; (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1)主体的适用 (2)处罚程度的适用(3)不予执行拘留的特别规定(4)追诉时效的适用,2、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散布谣言,谎报险情、
9、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结伙斗殴的;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的等,分别给予警方、罚款、拘留等处罚。,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弩、匕首的,以及其他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被取缔后仍进行活动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吊销公安机关
10、发放的许可证的处罚。,1、调查:指公安机关对获取的各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线索,进行的专门性调查工作。 2、决定:指公安机关调查终结后对确认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所适用的具体处罚。 3、执行:指公安机关为使处罚决定得以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四)处罚的程序,集会游行示威法,1、集会游行示威法的概念 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和对集会游行示威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集会游行示威法概述,(1)权利保障原则,(2)遵守宪法和法律原则,(3)依法管理原则,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1、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负责人:
11、(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2)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 (3)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4)正在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二)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由其负责人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的公安机关亲自递交书面申请,不是由负责人亲自递交书面申请的,主管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负责人应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如实填写申请登记表。,2、必须提出书面申请,3、公安机关的审查、许可,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的,不予许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3)煽动民族分裂的
12、; (4)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 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4、限制性要求,(1)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 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务的集会、游行、示威。 (3)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名义组织或参加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三)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1、公安机关的责任和权力应派出人民警察维持秩序,保证集会游行示威的顺利进行。可以临时变通执行交通规则的有关规定;遇有不可预料的情况,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改变游行队伍的行进路
13、线;可以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馆等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未经许可不得逾越。,2、集会游行示威者的责任和义务,未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特定的区域、场所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未经当地人民政府决定或批准,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限定于早六时至晚十时;集会游行示威应按许可的要求进行;负责人必须负责维持秩序,严防他人加入,必要时指定专人协助警察维持秩序,协助人员应佩带标志;不得利用集会游行示威违反治安管理法规或进行犯罪活动。,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任何人不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扰乱、冲击和破坏。,3、对其他人的要求,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14、(四)违法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责任,环境保护法,(一)环境保护法概述,1、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环境保护法是社会法,环境保护法是综合部门法,环境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2、环境保护法的特征,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4、环境保护法的构成体系,宪法性规定,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环 境 保 护 单 行 法,(二)环境保护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许可证制度 4、排污收费制度 5、限期治理
15、制度 6、环境事故报告制度,水污染防 治法,(三)防治污染,大气污染 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四)其他公害的防治,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一是依法管理原则。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管理、处理纠纷应当依法进行,以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二是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规范、礼让的处理好人、车、路三者的关系。,首先,人人都应按照交通法规行车走路;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
16、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交警赶赴事故现场后,应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 第二,人人都应按照道路通行规则: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均应在规定地点停放,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第三、人人都应按照道路交通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行人通过铁路道口时,应当按照交通信号或者管理人员的指挥通行;没有交通信号和管理人员的,应当在确认无火车驶临后,迅速通过。 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
17、得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要知晓交通处理规则:,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立法目的是: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其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为此,我国加强了网络管理,网络监控、网络实名,以建设绿色网络环境。,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以下四类行为构成网络犯罪:1、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侵入国家事务、国防
18、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2、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例如:
19、境外法轮功组织在申奥成功时,攻击鑫诺卫星。,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4、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法律规范,掌握课余生活中得道德与法律。,教学小结,学习思考,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4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有那些? 5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