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金所 119希望小学 杨朝安 教学内容: 义务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21页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 建立较为准确的“ 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 理解厘米
2、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 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 1 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米和 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 1毫米”的表象。 毫米可以用字母 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 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
3、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 1厘米平均分成 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毫米有多长。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 10毫 米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毫米。(教师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 1毫米”的体验。)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
4、厘米 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 3厘米 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 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 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 37毫 米( 3厘米 =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 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 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 2题。 第 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 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 1厘米的再 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 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 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 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