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ppt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88762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冷战的形成,一、战后德国的“非纳粹化” (Denazification),1、有关“非纳粹化” 问题的几种评价,有学者认为非纳粹化是一场闹剧,是一次“大惨败”。(.Herz: The Fiasco of Denazification in German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63,No.4,1948,p.569594. Griffith: Denaz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Zone of Germany,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 and Scie

2、nce, Vol.267,No.1,1950,p.6876.),. 吉姆贝尔认为,这是一场“人为革命”,是要解除旧有的不被信任的传统统治者而代之以新的杜会精英,但其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原因在于实施方案上的困难。吉姆贝尔指出,美国对德国的纲领太模糊,或者说太实际,这表明美国从未有过长久的打算,它是随着德国和外界的情况而变化的。(. Gimbel : The Artificial Revolution in Germany. A Case Study. i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76, No.1,1961.),尼特哈默认为:非纳粹化含有双重特性,一方面要解

3、除纳粹精英,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德国的非纳粹化法庭清除个别纳粹分子身上的污点,以重新起用他们,随着美国政策朝着经济重建倾向的偏转,美占区非纳粹化这方面的重要性也加强了。(Ian Turner: Denazification in the British Zone. Turner ed., Reconstruction in Post War Germany. Cambridge,1996. p.240241.,德国历史学家埃尔德曼认为非纳粹化是“一个宽严不等的人事清洗过程”。(联邦德国卡尔迪特里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卷四,下册。北京:商务印馆,1986,第176页。),2、“非纳粹化”政策的提出,1

4、944年4月28月颁布的英、美参谋长联合会议第551号指令中,即551。,波茨坦公报对“非纳粹化”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参见苏萨纳柯也夫等: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09页。),3、“非纳粹化”运动的阶段,纽伦堡审判所在地,庭审现场,2003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开始将100多万份有关纽伦堡审判的文件上网公布,使得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查阅到有关这次纳粹战犯大审判资料,以及希特勒第三帝国所犯下的罪行。哈佛法学院的哈里马丁教授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纽伦堡审判上网工程”。马丁认为,这些文件对于法律学者来讲很有用,与此同时,它们还能够提醒世界不要遗忘纳

5、粹大屠杀的恐怖。他不无担忧地说:“我看到了一个不好的趋势,有人想要将纳粹大屠杀抛到脑后,彻底忘记这段历史,就好像它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但如果看了这些文件,大家就不会这么做了。”,4、“非纳粹化”的影响,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H杰克逊说:“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儆诫未来。”( PA施泰尼格尔:纽伦堡审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页。),埃尔德曼说:“不能把非纳粹化运动仅仅看成是失败,在清除民族社会主义期间,各民主党派获得机会发展壮大,并在乡、州和全国范围进入了政治领导地位。”(联邦德国卡尔迪特里希埃尔德曼:

6、德意志史卷四,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0页。),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写道:截止到1948年,“西方同盟国检举、宣判和处决纳粹战犯的热情开始递减。抵制共产主义和进行冷战的新重点使人们对第三帝国的罪行和罪犯有了新的认识。”西方同盟国开始认为,“必须赋予德国西站区居民管理自己事务的责任,必须鼓励他们代表西方社会标准抵制来自东方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同盟国军事法庭开始放松行动。起诉德国战犯的任务渐渐移交给德国人自己,一般的司法审判也是一样。”(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第二卷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6页。),非纳粹化是建设德国政治民主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新开端,

7、“是德国从未发生过的革命的替代品”。(A.J. Ryder: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y. From Bismarck to Brandt,. New York ,1973,.473.),二、美国“遏制”苏联政策与“冷战”的缘起,1、关于冷战兴起原因的研究,2、美国“遏制”苏联的政策的形成,美国研究美苏冷战的著名史学家约翰加迪斯认为:“遏制”苏联的概念早从40年代初起就在美国政要的头脑中徘徊。(John Gadd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4.),美国学者罗伯特达莱克在谈到

8、罗斯福对苏联也流露出担忧时写到:“显然,罗斯福与苏联人的关系是紧张的普遍关心的是俄国人离得越远越好。俄国人操纵保加利亚的问题看来使罗斯福一直感到厌恶,从罗斯福的一切言谈看,非常明显,他害怕共产党,他想尽一切努力去遏制苏联的力量当然不用战争手段。”(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1932一1945,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斯蒂芬安布鲁斯指出:“尽管国家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二是技术上的,怕原子秘密保持不住。“第三怕是经济上的,随着和平的来临,经济会重新转向衰退。避免经济萧条的途径就是增加对外贸易

9、,但如果世界其他地区对基本工业实行国有化或者关闭其市场,美国就无法在海外竞争。”(斯蒂芬安布鲁斯:全球主义的兴起美国外交政策,19381980,纽约,1981,第16页。),伯恩斯、拉尔夫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都是十分显著前后一贯的。不论是哪个党当政,外交政策的基石都是遏制共产主义。至少在彬彬有礼的外交人士中是这样说的。它真正的目的可能更带有一点讽刺的味道。它显然包括保护美国在西欧的实业,扩展同自由世界中一切国家的贸易,以及维护美国在中东和亚洲与非洲垂死的帝国中的石油利益。”(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8页。),

10、威廉富布赖特写道: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最初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认为是一种国际阴谋,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威廉富布赖特:跛足巨人,纽约,1982,第4页。,哈罗德、福克纳指出,“美援总数的80%给了共产主义世界的周围国家”,以此“作为阻止共产主义渗透的工具”,“援助总额的浮动情况和东西方对抗的紧张程度有明显的巧合。”(见哈罗德、福克纳合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页。),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国务院的长电报 (5542

11、个英语单词,约合8000汉字) ,给美国政府确定对苏“遏制”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2005年3月17日晚,乔治凯南在其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中去世,终年101岁。,凯南认为:苏联是“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其势力范围,目前,这种努力限于某些邻近地区,如伊朗北部和土耳其”等地。凯南认为,苏联“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的动武,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

12、幕(Iron Curtain),这条线背后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高压控制之下。(美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42页。),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杜鲁门说:希腊遭到“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力争维持其自由和独立地位”的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他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

13、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他称“极权主义”和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他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在至1948年6月30日截止的期间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要求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援助。,杜鲁门后来解释这篇咨文时说:“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这项政策声明很快地便开始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

14、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120,121页。),美国学者戴维霍罗威茨指出:“就希腊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就土耳其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土耳其也是一个独裁政权),杜鲁门所谓两种对立生活方式的说法至少也该说是文不对题的。很清楚,扎耳达里斯统治下的希腊是一个极权主义政权,因此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显然是援助极权主义势力”。(见美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8页。),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旨在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由于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相辅相成的关系,后来两者被

15、学者形象地称为“一个胡桃的两半”。(Walter La Feb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John Wiley and Sons, 1976), pp.50-74.),马歇尔( 1880.12.31 1959.10.16),马歇尔在演说中指出欧洲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强调挽救欧洲经济的办法在于美国的援助。他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付给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将来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根治疾病的药品,而不应该是暂时止痛的镇痛

16、剂。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哈里杜鲁门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131页。),有人把马歇尔的复兴计划形容为“如同抛给正在下沉的人们的救生圈”。 (托马斯G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1900年以来的历史,第3版,列克星敦,1988,第455页。),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美国“遏制”苏联政策的最终形成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展。,四、战后苏联对外政策及其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1、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1948年6月1949年5月发生“柏林危机”。,美国实施空运,孩子在玩空运游戏,欢庆空运

17、胜利,空运耗资5亿美圆,55名飞行员丧生。,经济上:,实施“莫洛托夫计划”,1890-1986,军事上:,1949年8月29日,苏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地点,现在属于哈撒克斯坦,苏联第一颗原子弹,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建立,苏联代表朱可夫元帅在条约上签字,1955年5月14日,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华沙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东西方对立已成定局,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2、苏联的安全带政策,苏联在1943年1953年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东欧和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

18、远的意义。,3、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特点:,在雅尔塔会议讨论波兰问题时,斯大林明确指出:“波兰问题对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81页。),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说:“这次战争和过去的不同;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米洛凡吉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基辛格认为

19、,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4、对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斯蒂芬安布罗斯认为:“俄国控制了东欧导致冷战开始。”(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第93页。),斯大林在1946年说:“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府。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记者的谈话,1946年3月13日。),美国著

20、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指出,在二次大战中,“苏联与美国的伤亡是241,与全部欧洲联军(包括不列颠、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希腊、南非洲、法国、荷兰、丹麦、比国的军队)的伤亡差不多是101,物质的损失估计约有2000亿美元,但是化为灰烬的还不止金钱而已”,“这一切便是今日苏联对欧洲政策的背景。不知道这个背景,就没有桥梁可以跟俄国人沟通。”(埃德加斯诺:美苏关系检讨,世界知识出版社,1947,第37、41页。),乔治凯南在1987年说:“我认为当时苏联根本没有任何方法来构成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单战后重建就明显需要几年的时间,俄国人渴望和平的心情是巨大的。”(乔治凯南:遏制政策之今昔,外交季刊1987年春季版,第88588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