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490086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试卷 1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维也纳会议所遵循的原则是 ( )。 ( A)正统主义 ( B)共和主义 ( C)自由主义 ( D)民族主义 2 维也纳会议的操纵国是 ( )。 ( A)俄、英、法、普 ( B)俄、英、普、奥 ( C)英、法、普、奥 ( D)俄、法、普、奥 3 下列不属于维也纳会议召开的目的的是 ( )。 ( A)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 的封建秩序 ( B)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C)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 ( D)实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 4

2、 维也纳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 )。 ( A)对法国的制裁问题 ( B)波兰 萨克森问题 ( C)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问题 ( D)欧洲的均势问题 5 在神圣同盟中居领导地位的是 ( )。 ( A)俄国和普鲁士 ( B)俄国和奥地利 ( C)俄国和法国 ( D)俄国和英国 6 1815年 11月成立了四国同盟,四国是指 ( )。 ( A)英、法、俄、普 ( B)英、法、普、奥 ( C)英、法、俄、奥 ( D)英、俄、普、奥 7 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是指 ( )。 ( A)亚琛会议 ( B)特洛波会议 ( C)维也纳会议 ( D)维罗纳会议 8 第一次破坏了 “大国会议协调一致 ”的原则的会议是

3、 ( )。 ( A)维也纳会议 ( B)亚琛会议 ( C)特洛波会议 ( D)维罗纳会议 9 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是 ( )。 ( A)亚琛会议 ( B)维也纳会议 ( C)特洛波会议 ( D)维罗纳会议 10 神圣同盟开始分裂的标志是 ( )。 ( A)西班牙革命 ( B)希腊独立 ( C)比利时独立 ( D)法国七月革命 11 维也纳体系完全被粉碎的标志是 ( )。 ( A) 19世纪 20、 30年代的革命运动 ( B)法国 “七月革命 ” ( C) 1848年欧洲革命 ( D)德意志统一 12 首开欧洲集团政治的先河,标志着欧洲新格局开端的是 ( )。 ( A)神圣同盟 ( B)四国

4、同盟 ( C)三皇同盟 ( D)三国同盟 13 以德国为盟主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的标志是 ( )。 ( A)三皇同盟 ( B)三国同盟 ( C)四国同盟 ( D)神圣 同盟 14 三皇同盟同神圣同盟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下列不属于这一不同点的是 ( )。 ( A)现实性较强 ( B)均势被打破,带有 “极 ”的色彩 ( C)德国处于核心地位 (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15 下列事件中没有对 60 70年代的欧洲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 ( )。 ( A)意大利的统一 ( B)普法战争 ( C)普奥战争 ( D)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6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 )。 ( A)英

5、德矛盾 ( B)英法矛盾 ( C)德法矛盾 ( D)英俄矛盾 17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 ( A) 1882年 ( B) 1904年 ( C) 1907年 ( D) 1908年 18 两次摩洛哥危机所体现的矛盾是 ( )。 ( A)法德矛盾 ( B)英德矛盾 ( C)英俄矛盾 ( D)德意矛盾 19 巴尔干同盟成立于 ( )。 ( A) 1905年 ( B) 1911年 ( C) 1912年 ( D) 1913年 20 使德国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的战役是 ( )。 ( A)马恩河战役 ( B)凡尔登战役 ( C) 索姆河战役 ( D)坦能堡战役 21

6、 一战中被称为 “绞肉机 ”和 “屠场 ”的战役是 ( )。 ( A)索姆河战役 ( B)马恩河战役 ( C)凡尔登战役 ( D)坦能堡战役 22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 ( A)索姆河战役 ( B)勃鲁罗夫攻势 ( C)凡尔登战役 ( D)坦能堡战役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是在 ( )。 ( A) 1914年 ( B) 1915年 ( C) 1916年 ( D) 1917年 24 一战从欧洲的战争变成全球范围的战争是在 ( )。 ( A) 1915年 ( B) 1916年 ( C) 1917年 ( D) 1918年 2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战所带来的后果

7、的是 ( )。 ( A)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 B)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想 ( C)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 D)欧洲的霸权遭到了削弱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6 维也纳会议 27 正统主义 28 最后议定书 29 神圣同盟 30 四国同盟 31 亚琛会议 32 特 洛波议定书 33 维罗纳会议 34 大陆政策 35 圣斯特法诺和约 36 柏林条约 37 三国同盟 38 地中海协定 39 再保险条约 40 马恩河战役 41 凡尔登战役 42 索姆河战役 43 日德兰海战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

8、20分。 44 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 45 试析维也纳体系解体的原因及其过程。 46 运用史实分析一战的性质。 47 简述一战的后果和影响。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 战练习试卷 1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5

9、【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 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6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7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9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0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2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10、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4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5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6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7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8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0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

11、次世界大战 22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5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6 【正确答案】 1814年 9月至 1815年 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一次会议。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席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担任,操纵会议和起

12、决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奥四国首脑。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 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维也纳会议和以后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欧洲的稳定。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7 【正确答案】 法国外长塔列朗为争取法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参与决策的地位而运用的一项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这个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

13、神。随后其他几个大国也都打着 “正统主义 ”的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实现旧封建王朝的复辟。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8 【正确答案】 维也纳会议于 1815年 6月 9日通过的。主要内容为: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 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 (比利时 )并人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 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 39个君主国和四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 9个王国的 “地理名词 ”;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一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

14、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9 【正确答案】 1815年 9月,俄、普、奥三国建立的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同盟。维也纳会议以后,沙皇俄国一心充当欧洲的宪兵,妄想扑灭革命,扼杀民族运动。1815年 9月,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 “神圣同盟 ”,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 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宣言约定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援助;敦促他们的人民实行基督教教义;要求各国支持这个宣言。三国君主宣称要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

15、关系,即神圣同盟。同盟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也就表现出了对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都要镇压的反动意志。到 1815年底,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苏丹外,所有的欧洲国家相继签字加入。但在神圣同盟中居领导地位的是俄国和奥地利。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0 【正确答案】 1815年 11月,俄、普、奥、英四国为进一步对付 法国而成立的同盟。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在 20年里以武力维护巴黎条约和最后议定书所做的安排,这既包括关于欧洲领土的划分,又包括排除拿破仑及其家族重登法国王位的决定;缔约一方如遭到法国进攻,缔约各国要出兵援助;缔约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 “共同利益 ”的问题,

16、以维护欧洲和平。也就是采用定期会议的办法,维护它们确立的欧洲新秩序,从而把维护 “神圣同盟 ”目的的手段具体化了。定期举行会议,为以后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同盟的成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也纳体系的支柱。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 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1 【正确答案】 俄、普、奥、英、法五国于 1818年 9月在亚琛召开的一次关于欧洲协调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盟国从法国撤军问题。 1818年 10月 19日,五国签署了亚琛条约,盟国表示让步,同意提前撤退驻军。 11月 4日,法国接受四国邀请加入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旧的四国同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

17、败国的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则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2 【正确答案】 1820年 10月 ,俄、奥、普三国首脑在特洛波会议上签署的议定书。 19世纪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使欧洲的封建君主惶恐不安,为扼杀革命运动,根据四国同盟的规定,于 1820年 10月 20日在特洛波 (奥属西里西亚境内 )召开国际会议。俄、奥、普三国君主参加,英国派外交使节出席。三国首脑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规定凡因革命而更迭政府的国家一概排斥在欧洲协调之外;缔约国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英国由于国内自由派的反对,没有

18、在议定书上签字。法国虽签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规定的大国会议协调一 致的原则,欧洲的协调开始不协调了。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3 【正确答案】 1822年 10月,俄、奥、普:英、法五国在维罗纳召开的关于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主张西属殖民地不得侵占。而其他各国则主张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后会议通过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决议,并由法国承担这项任务。可见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与俄、奥、普分道扬镳。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

19、第一次世界大战 34 【正确答案】 俾斯麦任德国首相时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是把德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欧洲大陆,具体目标是摧毁法国,建立德国在欧洲人陆的霸权。这一政策的推行,造成了德法矛盾的尖锐,使得德法矛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5 【正确答案】 1878年 3月 3日,俄国、土耳其双方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圣斯特法诺签订的和约。规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自治;保加利亚成为独立公国 (名义上仍 为土耳其属国 ),其领土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达黑海,西抵塞尔维亚边界,包括马其顿、东鲁米利亚、弗拉加等地,

20、俄国占领保加利亚两年;土耳其割让喀尔斯、巴统和阿达罕给俄国,俄国还从罗马尼亚手中获得南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则从土耳其得到多布鲁查北部作为补偿。圣斯特法诺和约引起了各国的反对,俄国陷入孤立,被迫做出让步。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6 【正确答案】 1878年 7月 13日,俄、奥、英、德、法、意、土以及巴尔干各国在柏林签署的条约。内容:仍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 马尼亚的独立,承认俄国对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兼并;保加利亚的疆域被缩小到巴尔干山脉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自治省,弗拉加和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奥匈帝国占有波黑 (名义上仍附属于士耳其 );英

21、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柏林条约的签订暂时解除了 “近东危机 ”。但是巴尔干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任务并没有彻底解决,土耳其的民族奴役还没有彻底根除。而一些地区,如保加利亚又沦为俄国的附庸。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7 【正确答案】 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 1882年 5月 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 ”;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

22、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 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8 【正确答案】 英、意、奥三国于 1887年 2月 12日签订的。规定三国在维持地中海现状方面采取共同行动。 12月,三国又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规定共同维持地中海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三国共同采取措施保护土耳其免受俄国进攻,或防止土耳其同俄国接近。该协定带有反俄的性质,其策划者实际上是德国。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9 【正确答案】 1887

23、年 6月 18日,德国与俄国签订的双边条约。主要内容是:缔 约一方如受第三国侵犯,另一方持善意中立;德承认俄在巴尔干的权力;德在俄占领黑海海峡时保持善意中立。对德国来说,继 1879年德奥同盟之后,德俄条约再一次保证了自己的后方安全,所以该条约被称为再保险条约。但实际上,再保险条约与德奥同盟甚至与德意奥三国同盟互相矛盾,致使德俄的关系反而更加恶化。 1890年 3月再保险条约期满,俄要求再续订六年,遭到德国拒绝,两国的裂痕已无法修补。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0 【正确答案】 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一次著名战役。 1914年 9月 5 10日,德法两军在马恩河流域长达 2

24、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会战,法、英六个集团军,德国五个集团军,共 150多万人参加了战役,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 14万人,德军伤亡22万人,结果德军战败,退至艾纳河一线。这次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决战,扭转了巴黎的危势,稳定了西线,遏制了德军的迅速推进,并使德军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西线形成了相持的局面。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1 【正确答案】 德国在西线发动的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凡尔登在法国的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也是法军 全线的枢纽。 1916年 2月 21日,德军以强大的火力猛击凡尔登,法军殊死抵抗,保卫凡尔登。这一战役双方伤亡近 80万人,因此

25、,此役又有 “绞肉机 ”之称。凡尔登战役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军军力开始衰落,逐渐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2 【正确答案】 英法军队发动的、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牵制德军,英、法军队于 1916年 7月 1日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9月,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战役持续到 11月中旬,双方伤亡惨重,各损失60余万人。英法军队虽未达到夺回失地的预定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3 【正确答案】 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

26、战。 1916年 5月 31日至 6月 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北海的日德兰海岸进行大规模海战。英国出动军舰 151艘,德国出动 101艘,结果英军损失了 14艘,德军损失了 11艘。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军想要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希望破产。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20分。 44 【正确答案】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反拿破仑战争的需要使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暂时联

27、结在一起。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同盟各国的团结变得难以维系,出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俄国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力图保持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又要阻挠俄国取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而那些 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王室,分别依附于欧洲列强,都在力图恢复旧日的统治。但是,战胜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破坏性的战争后都无意和无力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在此背景下,战胜国于 1814年 9月至 1815年 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它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第二,

28、维也纳会议上主要大国的目的。对于参加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四大操纵国英、俄、普、奥都十分明确:瓜分赃物,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打着 “正统 主义 ”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实现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沙俄的野心最犬,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权地位。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三,维也纳会议的原则。维也纳会议召开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

29、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法国外长塔列兰提出的 “正统主义 ”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了 “补偿原则 ”,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 第四,最后议定书的通过。 1815年 6月 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主要内容为: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 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 (比利时 )并人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 意

30、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39个君主国和 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 9个王国的“地理名词 ”;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 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 第五,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的支柱。 1815年 9月,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 “神圣同盟 ”,以保卫 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两个月后,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必须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

31、。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这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产生后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防止各国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发生。但是,直到 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知识模 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5 【正确答案】 建立在正统秩序基础上的、以恢复封建统治为目标的欧洲维也纳体系,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解体。维也纳体系解体的原因有: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

32、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第二,维也纳体系自身所存在的反动性也决定了它的最终解体。 19世 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进步的潮流。当时,工业革命正向欧洲大陆扩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除阻碍工业革命扩展的因素,分享统治权力;工人阶级也希望通过工业革命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维也纳体系却维护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用 18世纪的原则来统治 19世纪的欧洲。那时,德、意要完成统一,以便开展工业革命,实现民

33、族振兴;东南欧被压迫民族要实现民族独立,这也是历史的进步潮流。而维也纳体系却维持德、意的分裂局面,镇压东南欧的民族独立运动,使俄、普、奥三分波兰,把比利时并入荷兰,任由大国践踏弱小国家和民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维也纳体系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其解体是必然的。 第三,支撑维也纳体系的柱石不复存在了。 正统原则保护下的君主制度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第一根柱石,但是经过三次欧洲民主运动,特别是 1848年欧洲革命,这根柱石被推翻了; 俄国通过神圣同盟在欧洲大陆建立的霸权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第二根柱石,但是俄国因在 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而从欧洲霸权的地位上跌落下来,第二根柱石也不复存在; 英国因直接

34、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出兵参加对俄战争,从而失去了其砝码的作用; 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和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导 地位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最后一根柱石,但是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和奥地利失去了对德意志的控制权,欧洲原有的均势被破坏了。至此,维也纳体系的所有特性和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欧洲新的政治格局开始重新组合。 第四,维也纳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也最终导致其解体。 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被压迫民族与俄、奥、普、英等国之间的矛盾; 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维也纳体系的解体过程: 第一,神圣同盟的破裂: 希腊独立标志着神圣同盟开始分裂。 1821年 3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土耳其

35、统 治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在欧洲各国统治者中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者支持希腊独立,或者支持土耳其镇压希腊革命,使得神圣同盟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比利时独立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 1830年 8月,比利时爆发了要求脱离荷兰统治的革命, 11月比利时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支持。 第二,维也纳体系的严重动摇: 19世纪 20、 30年代的革命运动冲击了维也纳体系的封建统治秩序。始于西班牙进而席卷意大利、俄国广大地区的革命风暴不断地冲击着维也纳体系所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 法国的 “七月革命 ”使维也纳体系被撕开一个巨大的裂口。 希腊、比利时的独立使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

36、洲版图首次和再次被改动。 第三,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革命风暴波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次革命以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摩人民的一月武装起义为发端,迅速扩展到欧洲广大的地区。这次革命的中心是法国、德国等地。 第四,维也纳体系的完全粉碎: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战争完全粉碎了维也纳体系。意大利的统一和普奥战争使奥地利失去了大国地位和对 德意志的控制权。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欧的分裂局面,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从而给摇摇欲坠的维也纳体系以致命的最后一击,维也纳体系不复存在。 【知识模块】 近代欧

37、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6 【正确答案】 战争的性质是根据战争的目的而定的。 在同盟国方面,德国的目的是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这个大帝国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中欧帝国,即把德国的国土在西部扩展到比利时和法国的部分领土,在东部扩展到波兰全境。不仅如此,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 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在协约国方面,英国力图通过战争击败竞争者德国,粉碎德国建立海上霸权的企图,夺取德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分割土耳其,铲除德

38、国在中近东的影响,从而巩固英国在埃及的地位;在战争中削弱俄国和法国。法国的计划则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占领德国的萨尔区和菜菌区。俄国希望通过战争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根据一战主要参战国的政治目的 和动机,战争的性质便昭然若揭了,即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也证明了战争的这一性质。如: 1915年 3月,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土耳其领土的第一个秘密协定; 4月签订的伦敦密约,以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换取意大利的参战等。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7

39、 【正确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 30多个, 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 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 900万;另有 2000多万受伤, 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 1000万。从经济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 8年。 第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格局。从全球的观

40、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 第三,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各交战国中,腐朽的沙俄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 1918 191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 制,使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加之一战使殖民地人民开阔了眼界,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难容忍被踩在英、法脚下;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而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 【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