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概论.ppt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8918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际关系理论概论,第10讲,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本讲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的核心观点。 2、理解性说明什么是威慑观(威慑逻辑)。 3说明什么是威慑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4、学会用威慑理论分析国际关系案例。,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现实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以权力保安全。具体分支理论: 均势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 威慑理论,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一、什么是威慑观? 威慑观:威慑的成立,是处于对抗状态中的两方,一方以其实力及决心说服另一方放弃攻击意图的过程与结果。 被挑战方实施威慑战略的目标,就是要使对方产生这样一个心理效应:(损失)(收益)。,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一、

2、什么是威慑观? 威慑观包含二个要素:军事实力和政治决心。 军事实力是指被挑战方能够承受挑战一方攻击或第一次打击后,再予以有效反击的军事实力,包括:军事否决实力和战略报复能力。 政治决心是指使对方明确被挑战方在必要时“一定会”反击的意志。构成“政治决心”的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公众舆论影响力、民族或国家对战争的承受力等。,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一、什么是威慑观? 军事实力+政治决心 收益预期改变 放弃进攻企图(和平) 收益预期改变: (损失)(收益) (损失)(收益),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二、什么是威慑理论的体系? 威慑理论包括三个部分: 核威慑或战略威慑(nuclear or st

3、rategic deterrence) 延伸威慑(extended deterrence) 常规威慑(conventional deterrence)。,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二、什么是威慑理论的体系? “核威慑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威慑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核武器的出现及其运用于军事目的,使得传统意义的战争性质,目的与手段在核军事时代已不再适用。()对战争的威慑是核时代里任何一国的唯一理性的军事战略。()谋求或维持战略威慑效应的主要手段,是双方都具有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往一来中能够“确保摧毁”对方的核杀伤力。 该理论的基本分析特征是其“保守理性”:以“自保”为最高目标 基本分析逻辑是“理性选择

4、模式”。,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二、什么是威慑理论的体系? 核威慑战略存在的实际不可操作的弱点(薄弱环节),造成了“威慑可信性”问题,导致威慑失效。 为了增强威慑的有效性,必须尽最大可能寻求和确保冲突双方在确保相互摧毁想试下的共同利益:避免两败俱伤。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在威慑战略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打击目标作核战略部署。 最切实可行的打击目标,只能是实力目标,也就是军事目标,而不是民用目标或所有目标。,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二、什么是威慑理论的体系? “延伸威慑”是指拥有核武器的一方(或超级核大国),依赖于其核威慑力,给予其友邻或盟国以核保护的威慑战略。 延伸威慑有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有

5、限常规战争”论,即当苏联以常规战争方式攻击或支持攻击美国的利益范围时,美国将准备以同样方式、同等规模、在同一地区予以反击; 第二,“战争边缘论”,即对抗的核力量双方当因利益范围内的局部利益发生冲突而处于危机状态时,受到挑战的一方,要通过“推向战争边缘”和“强制外交”以及有效的危机控制,让对方意识到共同利益的存在,以确保延伸威慑切实可信; 第三,“有限核选择论”,是指当利益范围内的局部利益受到对手的挑战时,必须摆出并准备对对手的战略军事目标(包括其本土的和利益范围圈内的)实施有限核报复的姿态,否则不足以使延伸威慑有效。,第10讲 威慑理论简介,二、什么是威慑理论的体系? “常规威慑”是以常规力量

6、对抗抑制局部的常规冲突,以求全局威慑的稳定;而常规威慑的成功与否,则须以核威慑为“后盾”。 米尔斯海默:导致对威慑进行挑战的要素有三个:()武装力量数量上的优势;()军事技术装备质量优于对方;()军事战略的正确选择与运用。 军事战略选择是导致常规威慑成败的关键,常规军事战略通常有三种选择:()消耗战略(war of uttrition strategy);()有限目标战略(limited aim strategy);()“闪电”战略(blitzkring strategy)。其中“闪电”战略是影响常规威慑状态的最不稳定因素。,讨论思考题,一、如何用威慑理论分析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形成与死亡?

7、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核威慑理论。 侵朝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美国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美国对在世界各地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感到力不从心。 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不久,即命令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海军上将组织力量研究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解决当时“防御战线过长拖累美国经济”这一严重问题。,讨论思考题,1953年夏末,雷德福上将的研究结果出炉,重新提出杜勒斯的大规模核报复观点。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认为:美国的常规力量过于庞大,受到潜在威胁的地区,如朝鲜、德国,应当由当地国家自己防御,美国主要以海军和空军给予支持。美国的军事力量应首先保卫自己的安全,同时保证两个主要能力:第一,防御

8、对美洲大陆的战略轰炸;第二,保持大规模报复能力。 艾森豪威尔最终接受了雷德福的意见,同意采取“少花钱更安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1953年10月30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NSC-162/2文件,正式放弃过去在大规模有限战争中不应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只要军方认为军事上需要,就可以使用就可以使用核武器,既可以使用战略核武器,也可以使用战术核武器。这个战略的逻辑基础是,潜在的敌人因确信美国将以它愿意的方式-首先使用核手段还击侵略,而受到威慑,不敢轻举妄动。这正是大规模报复战略基本原则。做为这一战略的延伸,各地区的防御将由各地区的国家自行负责,美国应从海外撤回一部分驻军。1953年12月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

9、向国防部长威尔逊提出了贯彻NSC-162/2号文件的建议,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战略。,讨论思考题,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阐述大规模报复战略。他宣称,目前美国的安全战略,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威慑敌人,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这一战略允许美国使用自己选择的武器在美国选择的地点立即进行报复。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核武器,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借助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慑止潜在敌人的进攻。 大规模报复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苏之间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相互威慑态势,大规模报复战略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于是,60年代初,大规模报复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