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487708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 自我功效论 2 人本主义心理学 3 皮层的言语区 4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5 知觉的恒常性 6 特征整合论 7 心境与应激 8 正强化与负强化 9 投射测验 10 两种人格理论模式 11 H A Simon 12 基于物体的选择注意 二、简答题 13 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14 试述并评价几种主要的能力理论。 15 你如何看待短时记忆容量问题 ?什 么是工作记忆 ?为什么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 16 什么是部件认知 (RBC)理论 ?它与传统模式识别理论相比有什么进步 ?有什么不足 ?

2、 17 什么是 Stroop效应 ?什么是反应选择 ?你认为两者有关吗 ?为什么 ? 18 试阐述 “心理旋转 ”和 “心理扫描 ”的典型实验,你认为它们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 ? 2004年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 【正确答案】 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 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 (或强化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

3、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或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 要维度。 2 【正确答案】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罗杰斯也是代表人物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 “第三势力 ”,其理论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窄化,批评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些意志和需要赋予了

4、人无穷的潜力。认为心理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了解人性,而且应该改善环境,促进人性的充分发展,以期臻于自我实现的境界。 3 【正确答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皮层的言语区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大的脑区组成。比较 广阔的言语皮层区域由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言语视觉中枢组成。言语运动区位于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也称布洛卡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主要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流利、话语中常遗漏功能词。言语听觉中枢位于左半球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称为威尔尼克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表现为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听过的句子、不能完成听写活动。 言语视

5、觉中枢位于枕叶交界处。这个区域受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表现为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4 【正确答案】 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形式之一,是指神经冲动在突触之间借助神经递质完成的传导。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接近放电的阈限 (在兴奋性突触处 ),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阈限 (在抑制性突触处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形式。 5 【正确答案】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的恒常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自然选择给予人的知觉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 (或视亮度 )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6 【正确答案】 是 Treisman提出的关于注意加工的理论。受 Neisser的影响,Treisman和 Gelade在 1980年根据知觉的特征分析说,提出了一个影响较大的注意新理论 特征整合论。他们将注意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注意加工和集中加丁。前注意加工以自动的平行的方式对一些基本特征进行加工,形成特征地图,迅速而无需注意。集中注意则对特征地图进行扫描,进行特征整合,形成对象。 7 【正 确答案】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

7、不同,情绪的典型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引起某种心境。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比如飞机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等就是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使机体受到伤害。 8 【正确答案】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的作用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而是机体的自发行为。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后所得的结果,即

8、强化。斯金纳区别了两种类型的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物就是正强化物,对应的此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这种刺激物就是负强化物,对应的此种强化就是负强化。 9 【正确答案】 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 识的内驱力所推动。这些内驱力受到压抑,不为人们察觉,但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根据这种解释,人们难以通过问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进而对他的人格做出评定。但是,如果给被试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所谓投射实验,就是根

9、据这种想法设计出来的。 投射实验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征。罗夏克墨渍测验和莫瑞的主题统觉测验就是两种著名的投射 测验。 10 【正确答案】 人格理论模式分为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两种。特质理论起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美国。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主要有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类型理论产生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主要有以佛兰克法利的 T型人

10、格为代表的单一类型理论、以福利曼和罗斯曼的 AB型人格和内 外向人格为代表的对立类型理论以及以气质类型理论和性格类型说为代表的多元类型理论。 11 【正确答案】 西蒙 (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 2001年 ),美国心理学家。1943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心理系和计算机系教授。 1983 1987年间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1972年以来,他多次来中国访问。 1983年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科学合作,并系统讲授认知心理学。他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西蒙知识渊博,研究领域广泛。他在经济学的贡献尤为突出,并于 1

11、97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开 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并致力于人类思维的计算机模拟。在 20世纪 50年代,他和同事首先设计了计算机模拟下象棋的程序,这一工作在当时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在 70年代,他对河内塔问题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通过对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西蒙等人提出了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这个模型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等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西蒙等人把出声思考用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并提出了问题行为图的概念。问题行为图能使人们直接地看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西蒙认为,认知系统是一种模块化的结构,它由许多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负责解决不同类型

12、的问题,不同功能的模块相互结合,采用和解决简单问题一样的解决策略,就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西蒙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管理行为、人的模型、人工科学、人类问题解决、思维的模型第一卷、人类的认知 思维的信息加工模型第一卷、科学的发现、思维的模型第二卷等。 12 【正确答案】 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领域。 Neisser最早提出注意的选择含有物体的成分。在支持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观点方面, Duncan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该研究中,呈现由两个物体 (矩形,线段 )重叠组成的 刺激,每个物体均有两个特征会发生变化:矩形的大小和缺口位置 (左,右 ),线段的结构 (点线,短线 )和倾斜方向 (顺时,

13、逆时 )。要求被试报告一个或两个特征。结果发现,当特征处于同一个物体上时,报告一个特征与两个特征没有区别;当两个特征处在不同物体上时,报告该两个特征的准确率低于该两个特征处在同一个物体上的情景。 Duncan认为,由于一个物体的两个特征之间的空间距离与两个物体的两个特征之间的空间距离是相同的,因此,无法以基于空间的注意选择机制来解释。 Baylis和 Driver、Karmer和 Jacobson以及傅世敏 等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基于物体的选择注意。 二、简答题 13 【正确答案】 (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

14、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I/R 在这个公式中,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

15、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一般说来,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发现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

16、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 I/I 其中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K为一个常数。这 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 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虽然揭示可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刺激过弱或过强,比值都会发生改变。 (2)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他认为,任何感

17、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视差来决定。根据这个假定,费希纳 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 P=KlgI 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其中, I指刺激量, P指感觉量。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乘方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式表示为: P=KIn 式中的 P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

18、 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 K和 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而对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效果更明显。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但是,用数量估计法所得到的乘方定律,不能不受到背景效应和反应偏向的影响。在不 同刺激条件下,某种感觉的乘方函数的指数是变化的。 14 【正确答案】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心理品质的复合,都有自己独特的结

19、构。能力的结构是指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这些成分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以及它们的地位。关于能力结构的学说主要有: (1)能力的因素说 独立因素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组成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独立发展。但是,人们完成不同作业所得的成绩与人的多方面能力有明显的相关,说明能力并不完全是独立的。 二因素说 该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提出的,认为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因素 G和特殊能力因素 S构成。 G因素是人的基本能力,是决定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二因素说为研究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

20、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但是该理论强调二因素的区别,将它们绝对对立起来,未看到它们的联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多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直觉的速度以及推理 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结构论,也认为能力由七种因素构成,即:言语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2)能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区分为三种维度,即智力活

21、动的内容、智力操作和智力活动的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智力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物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智力的三个维度及多种形式的不同组合,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分为: 556=150种。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了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物,对智力测验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沦与实践,无疑是一巨大的鼓舞。 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认为能力的结构

22、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是一般因素 (G); 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与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阜南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类似于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是对斯皮尔曼的能力二因素说的深化和细化。 (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智力三元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Sternberg)研究了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类比推理过程之后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 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23、、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 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智力的 PASS模型 PASS模型建立在鲁利亚的

24、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 PASS是指 “计划 注意 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 4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PASS模型是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的。 总之,上述各种理论从 智力的不同角度和智力的不同层次阐述了智力的特征,一些新的智力理论的出现,体现了脑科学对智力研究的影响。这说明人类对脑的秘密了解得越多,对智力的认识就可能越深入、越全面,因而对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可能产生重要的意义 15 【正确答案】 (1)短时

25、记忆的容量问题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正常成年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在 5 9之间波动,平均为 7。米勒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土 2。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7土 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同、短语或句子。单元的大小随 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组块,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 蔡斯和西蒙对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棋手对棋局的记忆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的知识经验对组块有着很大的影

26、响,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知识经验越丰富,短时记忆容量就越大。 (2)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也可以说,短时记忆的另 一种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3)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为了更加关注短时记忆的加工过程和在记忆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所以常常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强调短时记忆的内容随当前完成任务的要求而变化,以及重视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

27、时记忆中来。短时记忆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短时记忆联结着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这个阶段中对信息进行初步的编码加工,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久的储存。同时,短时记忆在复述加工的时候还可以在长时记忆中检索,提取相关的信息。对短时记忆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整个记忆内在机制的研究。 16 【正确答案】 (1)部件识别理论是 Biedeman等 (1987, 1991, 1993)提出的一种模型。包括 两部分: 部件结构。简单的部件结构称为 “geon”,它代表 “几何离子 ”。它与原子成分极其相似,这些原子或分子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组成不同的物体。与特征觉察理论中的 特征相似, “几

28、何离子 ”是本原,但在这里它们是一些容积本原,是形状的本原而非线或角的本原。 “几何离子 ”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物体的特性的关键。 识别过程。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通过感知或恢复基本的几何离子来识别物体 (对象 )。如果出现了足够的信息,我们能够觉察出几何离子,那么就能识别物体。如果呈现信息的方式使我们不能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物体。 (2)传统的模式识别理论中的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在任何感觉道内,一个模 式总要不同于其他的模式。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可看做一个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已有

29、的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为了研究这个匹配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中提出了几个理论模型或假说,如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模型说的基本思想是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为诸多的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 识别中占有重要地位。 (3)部件认知理论更深入地分析了人们的知觉过程,但是这个模型有些抽象化。 17 【正确答案】 (1)所谓 Stroop现象就是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

30、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现象是 Stroop首先发现的,因此叫 “Stroop效应 ”。 (2)反应选择主要是体现在注意的选择性模型中。注意的反应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做出反应, 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做出反应。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又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原来的重要性标准,做出另外的反应。这种重要性的安排还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 (3)Stroop效应与反应选择是相关的,两者都是注意理论中的现象。前者是注意的干扰问题,也就是注意的分配问题。由于

31、注意过程中受到干扰,注意难以集中,产生了 Stroop现象;而在注意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注意的反应选择。在注意过程中,人们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合乎需要的事物更多地注意,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刺激及时做出反应,对认为不重要的刺 激减少反应。这就是反应选择。所以这两种现象经常同时出现。 18 【正确答案】 (1)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和梅茨勒等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的材料是一对对不同方位的立方体的二维形式图。要求被试判断所用的时间。无论图片所示的物体是在平面上调转 (即通过旋转画纸就可以实现 ),还是在三维深度中旋转 (把物体方位旋 “进 ”画纸中去 ),判断所用的时间同两物图片上的

32、角度差异呈线性关系,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这就是著名的心理旋转的实验。 1973年,谢帕德和库珀合作,以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 向的字母 R为实验材料,对心理旋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字母在心理旋转的角度越大,做出的判断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2)这些实验说明: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客观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人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33、。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 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Kosslyn及其同事在 70年十 初开始对表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被扫描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在实验里要求被试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 如同利用眼睛来扫描,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记录所需的时间,这些就是心理扫描实验,他们的实验主要涉及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这些实验引起了一些争论,从而推动了相关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