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83793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陶片放逐法2 大流士一世3 吠陀4 战国大名5 启蒙哲学家6 波士顿倾茶事件7 新经济政策8 缓和战略二、论述题9 古罗马奴隶制的兴起及发展10 14 到 16 世纪西欧历史的发展趋势11 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异同2014 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通史)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古代雅典城邦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 510 年创立。雅典人民可以通过

2、投票强制将某个人放逐,目的在于驱逐可能威胁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该法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约束官员的行为,但在雅典民主政治后期,陶片放逐法则成为了打击政敌的武器,后渐渐不再沿用。2 【正确答案】 公元前 521 年至前 485 年波斯帝国君主。他在继位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铲除了八大割据势力,波斯帝国重归一统,并刻贝希斯敦铭文以为记;在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后,继续向外扩张至希腊;内政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创行省制,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开凿御道,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3 【正确答案】 即“ 知识 ”、“启示”,是婆

3、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 ”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组成的吠陀本集、以及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吠陀”皆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4 【正确答案】 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封建主。战国时期(14671590 年),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家族有织田家,德川家,北条家,丰臣家等,他们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 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

4、的统治。5 【正确答案】 出现在 17 世纪及 18 世纪欧洲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主要代表有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等。他们相信理性并敢于求知,认为科学和艺术知识的理性发展可以改进人类生活,由此,他们以理性的方法检验并改进传统的社会习俗和政治体制,产生了自由与平等的世界观。哲学家的努力使人类历史在思潮、知识及媒体上展开了“ 启蒙时代”,开启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6 【正确答案】 1773 年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发生的一场政治抵抗运动,旨在反对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征税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法案垄断北美的茶叶进口贸易。1773 年 12 月 16 日,塞缪尔.亚当斯领导民间反抗

5、组织“自由之子”趁夜色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并将船上的全部茶叶抛入海水。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导致了 1775 年美国革命战争的爆发。7 【正确答案】 是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1921 年 3 月 21 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保障人民生活,提高劳动积极性。新经济政策的手段还包括:允许商品买卖;放松贸易限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实行租借和租让制;一定范围内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等。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过渡性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破坏。8 【正确答案】 19

6、60 年代末期至 1970 年代末期,美国与苏联之间实施的政策,旨在缓和两国军事和外交上的紧张对立。此阶段之前正值冷战高潮,美苏两阵营对抗趋向白热化,军事竞赛日臻恶化。1960 年代中,美苏间的战略核竞赛渐露疲象,加之此时美国经济的疲软和苏联国力的崛起,两国采取了缓和冷战的政策。此策略下,双方订定了反弹道导弹条约,苏美防止核战争条约等一系列条约,而1975 年的赫尔辛基协定成为该缓和政策的最顶峰。缓和战略的实施,有效地缓和了两大冷战阵营的全方位对抗。二、论述题9 【正确答案】 古罗马的奴隶制是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 5 世纪古代罗马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也是古代发达奴隶制的典型之一。因为

7、缺乏高度集中统一的奴隶主国家政权,土地私有制盛行,因此古罗马奴隶制有着基于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商品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前期共和时代,罗马人中的平民与贵族经历了 200 余年的斗争,与此同时,罗马征服了全意大利,这一过程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此时的奴隶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但比重还不是很大。十二铜表法表明,家长奴隶制仍然存在,债务奴役制也盛行一时。但由于这一时期基本上还是小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仍然是城邦经济的主要基础,奴隶制的发展还是比较有限。公元前 2 世纪,进入后期共和时代。罗马扩张成为东起小亚细亚,西抵大西洋,囊括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区的奴隶制霸权国家。领

8、土的急剧膨胀、海外行省的建立、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掳掠资财以及大量战俘奴隶源源流入罗马,极大地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奴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有手工业奴、农业奴、家内仆役、教师、医师,角斗奴、官府卒吏等。这时的奴隶制,已从生产直接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家长奴隶制,转化成主要为市场而生产的奴隶制,这是奴隶制经济进入发达时期的一个主要标志。奴隶被视为“ 会说话的工具 ”,地位低下,处境悲惨。因此,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始终同激烈的阶级斗争相伴随。大规模奴隶起义促使奴隶制生产关系发生局部改变,出现隶农制,流行授奴析产制等。公元前 2 至公元 2 世纪,是古罗马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全盛时期。此时,隶农制流行。奴隶阶级的内

9、部结构和剥削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被释奴和授产奴增多,他们或者担当官私奴主的代办、管家等各种职事,或者以缴纳租金为条件租种主人土地,经营作坊店铺,这类奴隶本身占有资财和奴隶,甚至残酷剥削其他奴隶。这种农业奴隶隶农化和奴隶待遇上出现的某种缓和倾向,并未根本改变奴隶的地位,奴隶的反抗斗争并未止息,隶农起义也时有发生。直至公元 3 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陷于危机,隶农制更加盛行,隶农与奴隶地位的接近,为二者的联合斗争创造了前提。3 世纪中叶起,奴隶与隶农的联合起义遍及罗马帝国各地,强烈地冲击了奴隶制生产关系。而此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则标志着古代罗马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结束。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是

10、世界古代奴隶制中的一个典型。每一阶段奴隶制的发展反映了该阶段下罗马社会的共和体制,内部矛盾,经济政策及类型的状况,也是最终促成西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10 【正确答案】 1415 世纪是西欧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方面,自然经济的僵硬模式在许多方面被冲破,多元经济格局形成;政治方面,西欧中世纪早期那些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组织和制度经历了变革,王权加强,巩固的民族国家在形成中;文化方面,基督教神学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世俗文化稍稍兴起。这时的西欧,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政治体制的完备程度、文化科学的成就都还落后于东方。但问题不在于绝对水平的高低,而在于社会

11、组织结构的类型。在西欧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结构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因素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落脚点。经过了 1415 世纪缓慢量变的历程,16 世纪的西欧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西欧出现,并有了长足发展。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的海外殖民掠夺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殖民掠夺不仅改变了古代世界相对闭塞的状况,而且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实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政治上,中世纪西欧政治体制是一个教权、王权、贵族、新兴市民交错的多元化权力结构。中世纪中期起,王权和市民联盟,以王权为中心形成民族国家。

12、中古后期,专制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力量和财政力量,实行有利于新兴市民阶级的重商主义政策,支持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对于进一步削弱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上,随着新的财产形式、新的阶级、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新的意识形态也逐渐产生。“ 一场反叛中世纪精神权威和旧价值观念,开创新时代思想文化传统的运动发生了。”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西欧中古后期两个重要的精神变革运动,持续数中,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旧城显著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使 19 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 ”。人口增加最显著的是 19 世纪的著名首都,如柏林、维也纳、巴黎、圣彼得堡等。城市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反过来又给工业化

13、和近代化以巨大的推动。第三,工业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方面,(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使得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2)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城市对食物、衣服、房屋、水电、公共卫生、交通、教育等的需求,使服务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服务业逐渐成为继农业、工业之后又一日趋重要的产业部门。在就业结构方面,到 19 世纪 70、80 年代,欧洲国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构成比例逐年递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构成比例则逐年上升。在居民的消费结构方面,从着重于食物类支出转变为重视其他支出,特别是

14、衣着类支出。奢侈品消费也大为增加。最后,工业革命导致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逐步崛起,使之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的蓬勃发展。1871 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就是 19 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和总结。历经一个世纪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大陆,其变化是惊人的。工业革命是欧洲大陆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为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 【正确答案】 1946 年 2 月 22 日,任驻苏联副馆长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数千字的电报(即著名的“长电报”) ,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

15、就是围堵政策。其后,1947 年,他又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 ,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 遏制” 。由此,遏制战略成为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对 20 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1946 年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撰写了一份题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政府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判断。报告明确指出,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夺取世界霸权,美国所有的力量都在为这一政策服务,美国将不再奉行与苏联的合作政策,并将在中间地带以及东欧展开与苏联的争夺。报告最后认定,美国正在计划针对苏联的“第三次

16、世界大战” 。这份报告全面否定了与美国继续战时合作的可能性,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对抗的政策依据。这份报告对冷战爆发前的苏联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相同点:两份报告都对本国或对手国家在战后的发展现状及所应采取的战略手段作出了分析。“ 长电报” 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苏联的世界观是,无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将之看做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决定了苏联会在战后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所应采取的是围堵、遏制的战略。诺维科夫报告提出,美国对外政策反映了其争夺世界霸权的特征;美国打算通过军事力量这一决定因素来实现其领导世界的计划;并提出了“第三次大战” 的说法。不同点:长电报中,尽管凯

17、南并没有使用“遏制” 一词,但是他已经实际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遏制苏联的理论,并基本框定了与苏联对抗(美苏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只要保持实力威慑与压力,无需热战那种极端的方式。而诺维科夫在他的报告中只字未提苏联外交的策略或者是目标,以致于从他的报告中看不出苏联的外交是打算采取攻势还是守势。此外,二者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长电报报在华盛顿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表明它所代表的对苏强硬政策在政府和国会取得了优势,标志着美国冷战思想的基本形成。与此相反,诺维科夫报告自从上呈斯大林之后就一直被闲置,对外不予公布,直到 1990 年才被苏联的学者披露出来。这也表明了苏美当局对当时国际局势理解的差异。二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有差异。诺维科夫在报告中将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动因归结为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而凯南在他的文章中分析苏联对西方“威胁”时,主要是把苏联视为一个追求传统目标的民族国家而非追求意识形态目标的革命国家。该电文和后来凯南署名为“X”的文章一样,都一再强调苏联对外行为动机从根本上说不是意识形态目标,而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不安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