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83801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艺术体验2 意境3 艺术通感4 艺术创作5 艺术流派6 审美升华二、简答题7 简述艺术的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 谈谈对“艺术起源于巫术” 的理解。9 艺术鉴赏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审美心理活动?10 简述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三、作品分析11 分析阿炳二泉映月的创作特色。12 分析德洛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的绘画特点。13 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或艺术意蕴这三个层次中选择一个层次,对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或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四、论述题14 如何理解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关系?它们对艺术创作有什么作用?15 现代科

2、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2014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艺术硕士(艺术基础)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它既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艺术体验有两大方面的准备:创作的材料准备,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艺术体验的过程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亲自观察体验所留下的创作素材,要求优秀的艺术家深入到生活的底层中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获得切身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称为直接体验;从间接的古

3、今中外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中汲取经验和养料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艺术思路,称为间接体验。2 【正确答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感与思想,又有来自客观现实中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唐代诗人刘禹锡最早提出“境生于象外” ,唐代司空图提出 “韵味说”,宋代严羽提出“妙悟说 ”,清代王士祯提出 “神韵说”,王国维提出 “境界说”,这些都是一种令人沉吟玩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意境的特点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4、不设不施的自然美。意境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文学艺术,诗词赋,戏曲、绘画、书法、园林均重视创造意境,将意境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体现了中国艺术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传统。3 【正确答案】 艺术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 可以视为通感的心理学基础。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对各种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正如德国音乐家舒曼所说“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

5、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4 【正确答案】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法,把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的过程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即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画竹过程时所说的“眼中之竹 ”一“胸中之竹”一“手中之竹” 的过程。5 【正确答案】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三种类型:

6、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没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6 【正确答案】 审美升华是艺术接受的高潮阶段,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要经历共鸣、净化和领悟三个阶段。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欣赏者与创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

7、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欣赏者会借助艺术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欣赏者会通过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二、简答题7 【正确答案】 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融人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由于创作主体自身的经历、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

8、同的作者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样是画马,韩干的照夜白图表现得硕大丰满,赵孟颊的秋郊饮马图则表现得健美活泼,而徐悲鸿的八骏图则显得潇洒骏逸。(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从审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看,因为创作者主体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同,其对作品客体的投射就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同样是描写月光之夜景,贝多芬的月光轻盈抒情,德彪西的月光则朦胧诗意。(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

9、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4)艺术传播具有主体性的特点除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外,传播者在对原创作品进行传播的时候,必然也要涉及解码和再编码的问题,会出现传播者自身对原创作品的理解,然后融合自己解读的二度创作,最后生成了新意义的作品,并传播给受众。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俞丽拿、盛中国、吕思清、薛伟等著名演奏家都演奏过,但是处理手法明显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8 【正确答案】 巫术说是 20 世纪以来西方艺术起源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是一种对自然的依赖诉诸固定仪式而产生的艺术行为。(1)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

10、,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基于对肉食对象的崇敬心理,原始人类在对猎物表达敬意之时,总会进行一番仪式活动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约定俗成的有目的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2)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人类学名著金枝中也提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他认为,早期人类企图利用巫术控制自然界,在失败之后又求助于宗教;当崇敬神明也无效时,就只能发展各门科学来理解自然。(3)英国学者哈里森在其著作古代艺术与仪式中认为,作为欧洲古代艺术代表的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后来逐渐加入演员和情节,就由巫

11、术仪式演变为悲剧诗了。(4)美国美学家托马斯 .门罗在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中提出,原始歌舞常常为了巫术的成功,采用一种交感式的仪式,比如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祈求捕获野兽就扮演受伤的野兽等。(5)艺术史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也提到原始舞蹈与交感巫术之间有联系。他认为,当北美印第安人、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时,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模仿。(6)科林伍德在他的 艺术原理中认为,巫术一词通常根本没有明确的含义,它常被用来表:示原始社会中某种实用的倾向或某些实际的活动,可是巫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是既强烈而又接近的,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像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9 【

12、正确答案】 艺术鉴赏过程中会设计到审美的定向与期待、审美知觉和审美理解等心理活动。(1)定向与期待定向。从主体内在接受和欣赏的过程看,当主体准备去观赏某一艺术作品,或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同样必须有与艺术作品这一对象性质相符合的心理定向,才能进入接受和欣赏状态的过程中,同时他的注意就有了相应的方向。期待。定向产生后,接受者对将要接受的艺术作品,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期待。期待是比心理定向更进一步的接受和欣赏的心理准备状态。接受者接受期待的深度与广度是建立在过去已有接受和欣赏经验基础上的。接受者的审美经验越丰富,对当时艺术界的情况和艺术史知识知道得越多,他对即将接受的艺术作品的期待水平就越高。期待能使

13、接受者处在一种激动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是对即将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的向往之情。(2)审美知觉完形。接受者面对艺术作品时,最初感知到的是作品中可视的形态、形象和形式,完形心理学认为,接受者对作品外在形式的感知并不是散乱无序的,这首先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按照审美知觉模式进行的,从而使作品本身就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对于视觉艺术来说,一般接受者对于写实性的作品形式结构的整体把握是相当困难的。弥散性。在对艺术作品视、听知觉的接受过程中,与完形相反的另一面,即弥散性。这是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接受者不是有意识地去从复杂的形式结构中抽取、完形、简化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形式结构,而是把视觉

14、和听觉弥散在作品的细节上,去感受笔触、刀法、声音、动作的韵味,颜色的细微差别,光影之间的微妙过渡等。10 【正确答案】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讲,艺术教育的任务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

15、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三、作品分析11 【正确答案】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华彦钧创作。作者是无锡流浪艺人,双目失明。这首乐曲原名“依心曲” ,是作者沿街行乞时所奏,仿佛在倾诉自己坎坷的一生,后来他人根据当地惠山泉的别称将其改为现名。乐曲开始展示了主题,此后进行了 5 次变奏,由最初的深沉逐渐转为激动,将音乐展衍开来。该曲由作曲家改编为同名的弦乐合奏曲。(1)二泉映月 由

16、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并济,感人至深,在演奏该曲时,阿炳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2)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有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3)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

17、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揉、压揉、不揉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4)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

18、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12 【正确答案】 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为纪念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是浪漫主义代表画作之一。该画作在 1831 年的巴黎沙龙会展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 1874 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1)自由引导人民 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民为自由而战的渴望。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2)自由引导人民 采

19、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了一个稳定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一巴黎圣母院。(3)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为主体,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造就了这样一个袒胸露乳的女子形象,招呼着后方的人民,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是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4)女子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青年,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自由而全民参战的情景。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

20、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边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她的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人群上方则是阴霾的天空。画家将他本人也画到作品里面,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紧握长枪,大声疾呼,号召人民以伟大的过去为榜样,起来进行斗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整部作品展现的是,尽管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仍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13 【正确答案】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执导、编剧,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影片于 2001 年 7 月 20 日在日本正式上映,讲述了少女千寻意外来到神灵世界后发

21、生的故事。本片荣获 2003 年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部也是至今惟一一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动画作品。其艺术意蕴具体如下:(1)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千与千寻 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避免了激进论调,以更为平和的方式表达。河神是被破坏的自然的第一个代表。因为体内沉积了大量的垃圾,河神浑身恶臭,被汤屋的人误会为腐烂神,直到千寻帮助他排出污物才恢复真身;白龙最初也是琥珀川的神明,从剧情推测,曾经的琥珀川被人类的建筑物所取代,才迫使他化身少年白龙向汤婆婆学习魔法;千寻刚刚进入汤屋时,人类的味道很容易被识别。在那个世界,人类的气味被形容为“臭味” 这一设置也是

22、导演对人类的嘲讽。宫崎骏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借助千寻与白龙的友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千寻幼时溺水,得琥珀川神力未死。多年后身为白龙的琥珀川忘记自己的名字但仍认识千寻,并帮助千寻拯救父母。白龙受诅咒,千寻为报恩勇敢挺身,白龙得到钱婆婆的原谅,也记起了名字。两人弥足珍贵的友谊使各自得到拯救。(2)讽刺人类的贪欲,强调劳动的价值千寻的父母因贪吃变成猪,汤屋的员工们见钱眼开最终得到的只是泥土变成的金子,汤婆婆是利欲熏心的“典型” ,这些都是宫崎骏着意批判的对象。相比之下,没有贪欲的千寻保持了人形,拯救了父母,她拒绝接受无脸男的金子,也使无脸男最终醒悟。宫崎骏否定人类贪婪欲望。讽刺贪欲的同时,宫崎

23、骏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千寻初到汤屋,白龙让她求汤婆婆给她一份工作,“ 你要说再辛苦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这样她就没有办法对你下手。”汤婆婆也说 “如果你抱怨想回去,我就把你变成猪。”汤屋辛苦工作让千寻更快成长,她的尽责得到河神的奖励,那颗丸子也成了拯救无脸男和白龙的关键。坚持朴素生活的钱婆婆请千寻一行人帮助她纺线,说魔法做出来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靠朋友的劳动做出的头绳能为千寻带来力量。(3)让孩子独立成长,肯定“ 同伴精神”千寻最初是个任性、爱哭鼻子、不懂礼貌的女孩,在汤屋的工作让她学会独立,懂得尊重,并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决心拯救了父母和白龙,赢得大家的喜爱、认同与尊重。导演借此为青少年树立起一个值

24、得学习的榜样。千寻在缺少父母的情况下得到成长,并且以自己的力量拯救了父母。在宫崎骏很多电影中均可以感到,他是批判成人世界的,而且更愿意孩子们独立成长。宫崎骏着重在电影中表现友谊。总之,从艺术意蕴的角度来说,千与千寻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讽刺人类贪欲与肯定人类劳动等深层次的意蕴。这是一部借助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塑造,来批判现实社会的经典之作。四、论述题14 【正确答案】 (1)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之间的异同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的相同点批评和鉴赏的对象都是艺术作品,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批评式的接受即艺术批评是建立在鉴赏性接受的基础上的,是欣赏式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

25、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艺术批评以各种方式反作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即艺术鉴赏,成为调节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的重要中坚力量。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一个层次,与艺术鉴赏有着很大区别a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欣赏性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活动,在接受过程中,欣赏者一直保持着对作品感性形象完整性的感知,关注作品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并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在欣赏性接受中起着主要作用,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b批评性的接受方式即艺术批评,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必须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26、重建作品内部各因素,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史之间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来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作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2)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对艺术创作作用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艺术批评以艺术鉴赏为基础,同时艺术批评反作用于艺术鉴赏活动,是调节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的中介力量。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作用a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b艺术批评还能通过

27、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e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艺术鉴赏对艺术创作的作用a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b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c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总之,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二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艺术创作,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条件。15 【正确

28、答案】 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领域,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是翻天覆地的。情动于内而发乎于外,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元化、技术化、形式化,感情的多样表征便是科技对艺术带来的影响之一;而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欣赏、艺术思维、艺术审美等诸多艺术活动环节,科技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当然,技术理性的发展也备受当代学者的批判,因而对技术文化需要全面的看待。(1)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物质技术要求,只是传

29、统的艺术创作在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上不如今天这么明显而已。某些艺术门类,其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比如电影、电视,只有依赖于光学、电学、声学、化学等多门自然学科的发展,才能使得影视艺术的视听本体之存在成为可能。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某些艺术创作则更多地依赖于电脑:运用 3D 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比手工创作更快、更简便地绘制艺术形象;运用制谱软件和相关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可以自由地创作曲谱并由电脑模拟交响乐队获得相关效果。可见,当前艺术传达的媒介的科技化之态势愈演愈烈。(2)科学技术提供了更为完整、精确的观察方式科学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完整、更精确的观察客观事物的方式,这些手段在艺术中的应用极

30、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力。以电影的出现为例,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受到演出场地、时间、观赏方位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微妙地表现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也很难表现跨时空的事件和场景,表演者甚至必须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来进行表演,否则剧场中的观众就难以感受到剧情和人物性格。电影借助于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对演员的表演和场景进行表现,它不仅可以用镜头的推拉摇移细致地刻画人物,而且还能跨时空地叙事,直接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3)技术物品开始具有审美效应技术物品的发展除了有自身的功能主义目的之外,也开始兼具审美效应,从而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写道:“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

31、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广场,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日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和睡眠更加美好。”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的审美效应。(4)科学技术创造了更多样的文化环境与传播手段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科技中的理论发现对艺术观念产生影响,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艺术理论中的用途。(5)对工业技术的批判来自人文阵营的一些知识分子站在对人性、审美、诗意、情感、创造的肯定的立场上展开了对工业技术的批判。技术理性的发展也备受当代学者的批判,他们指责工业技术用物质毁灭了人性,用数据毁灭了审美,用批量复制毁灭了创造精神,用技术理性毁灭了情感。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对工业技术的批判集中在对技术理性造成的精神异化的批判。总之,从工业技术在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作用来看,科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既非相互排斥也非彼此同一。科学技术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世界而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人们的感觉、观念,包括审美观念。因此,对科学技术对艺术文化的影响需要全面地看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