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83890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机会成本不变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 (中南财大 2006 研)(A)正确(B)错误2 产品周期理论解释了初级产品贸易的原理。( )(中南财大 2008 研)(A)正确(B)错误3 出口退税是一种直接的出口补贴。( ) (中南财大 2008 研)(A)正确(B)错误4 国际收支(Balance 0f PaymeIIts)(北师大 2003 研)5 错误与遗漏账户(Errors and Omissions)(东北财大 2007 研)6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南开大学 2000 研,上海外贸学院

2、2006 研)7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南开大学 2000 研,中南财大 2008 研)8 Cross Exchange Rate(上海财大 1997 研)9 Foreign Exchange Swap(南开大学 2000 研)10 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人行 1994 研,对外经贸大学 2004 研)11 J 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s)(华东师大 1998 研,东北财大 2006 研)12 三元悖论(中南财大 2006 研,人行 2007 研)13 黄金输送点(华东师大 1999 研,北邮 2008 研)14 格雷欣法则

3、(金融联考 2004 研)15 特里芬难题(金融联考 2003 研,人大 2000、2009 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2004研,武汉理工大学 2006 研,北大 2006 研,西南大学 2009 研)16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北京工商大学 2006 研)17 什么是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它和国际收支有何区别与联系?(对外经贸大学 2007 研)18 如何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东北财大 2006 研)19 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并举例说明。(上海交大 200l 研)20 试论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内容与运行状况。(东北财大 2007

4、研)21 简述决定汇率应考虑的因素。(人大 2000 研)22 简述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分析法。(人行 1994 研)23 比较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厦门大学 2000 研,武汉理工大学 2006 研)24 什么是蒙代尔分配原则?(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2003、2005 研)25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得出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北师大 2004 研)26 谈谈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人大 2000 研)27 试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意义。(浙江大学 200l研)28 你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能否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简述理由。(厦门大学

5、2002 研)29 假设在自由贸易下,某一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为 1000 元,该产品在国内生产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 500 元的中间投入品。现在假定对该产品征收 30的从价进口关税,并假设关税不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另外,假设对生产该产品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不征收进口关税,问:征收关税后,该制成品的关税有效保护率是多少?这意味着什么?(东北大学 2003 研)国际经济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式,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源泉。为了积累

6、国内财富,他们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重商主义又可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中,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因此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晚期重商主义则主张追求有利的贸易差额,因此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知识模块】 古典贸易理论2 【正确答案】 HO 定理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虽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两个国家进行国际分工的原因,但并没有解释这种生产差异产生的原因。H O 定理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

7、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该定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知识模块】 要素禀赋理论3 【正确答案】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等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

8、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各自经常大量的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的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知识模块】 要素禀赋理论4 【正确答案】 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111e Stolper Samuelson Trheorem)是指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根据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可以得出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

9、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即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知识模块】 要素禀赋理论5 【正确答案】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 Theorem)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罗伯津斯基定理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 。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大国,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所以,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

10、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知识模块】 要素禀赋理论6 【正确答案】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中要素的比例在不同的国家会有重大不同,如某些产品在落后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原因在于当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时,某种产品比另一种产品更容易进行要素替代。 如图 3 一 11 所示,、y 两种产品使用 L、K 两种生产要素,图中曲线是它们的等产量曲线,直线 AB、CD分别与等产量曲线相切,切线斜率表示劳动力价格与资本价格之比(r

11、),r为 AB 所表示的直线斜率,可以看到 相对 y 而言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 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当要素价格变为 CD 所表示的直线斜率时, 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 y 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了逆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种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有很大的差别,在等产量曲线上一种产品比另一种产品的弯曲程度要大得多,造成等产量曲线相交二次,出现两次均衡状态。【知识模块】 要素禀赋理论7 【正确答案】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具有如下特点:(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产业内贸易是

12、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2)产业内贸易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流动,流向具有双向性。(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知识模块】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8 【正确答案】 进口附加税也称“进口税附加” ,是指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进口商品时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一种关税。征收进口附加税通常是作为限制进口的一种临时性的措施来实施的,其

13、目的主要有:应付国际收支危机以及进口激增对国内产业造成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纠正外国商品倾销或由于享受补贴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对某个国家实行贸易歧视或报复等。【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9 【正确答案】 从价税是指根据贸易商品的价格或单价征收的关税。从价税额的计算公式为:从价税额=货物价值 从价税率。从价税的特点是:课税对象的价格越高,其征收税额就越多;课税对象的价格越低,其征收税额就越少。事实上,从价税是按纳税人实际收入的比例征收的税。【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0 【正确答案】 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称为倾销。反倾销税是指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出口

14、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再另征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在于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和工业。【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1 【正确答案】 参考价格是国际贸易中一国对另一国征收反倾销税的基准价格。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第六条中,将参考价格规定为“正常价格” ,是指相同产品在出口国用于国内消费时在正常情况下的可比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是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的推销费用和利润。【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2 【正确答案】 “Voluntary

15、”Export,Quotas 即“自动 ”出口配额制,又称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动” 规定某一时期向进口国输出某种特定商品的限额,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自动 ”出口配额制实际上是进口国为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工业而对出口国施加压力的结果,因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进口配额。【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3 【正确答案】 技术性措施是指为实现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保证出口商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实现合法目标为由,

16、采取技术性措施以妨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4 【正确答案】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来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商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国家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

17、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为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商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说”强调自由贸易可以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在自由贸易的体系下,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分工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没有优势的产品,这样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收益。从这个理论也可以看出李嘉图对世界国际分工非常重视。【知识模块】 古典贸易理论15 【正确答案】 (1)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

18、具有的相对成本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生产时决定生产哪种产品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机会成本是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任何一种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分析机会成本的前提。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比较优势:在一国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该国决定生产哪种产品取决于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如果相比较而言,生产 A产品的机会成本比生产 B 产品的机会成本小,即生产 A 产品所放弃的价值较少,也就是说 A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生产 A 产品是有利的。(2)在封闭条件下,一国最多只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消费。而在开放经济中,该国将按照比较

19、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由于按照比较优势生产比在封闭条件下生产的机会成本低,即资源利用率高,从而能够从同样的资源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应。故当一国存在比较优势时,国际贸易使得该国能够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进行消费,从而提高该国的福利水平。【知识模块】 古典贸易理论16 【正确答案】 (1)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含义及假设条件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虽然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地区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地区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等的利息、土地获得同

20、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地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各自经常大量的使用本地区丰裕要素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地区间的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存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它假设: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在所有市场上都有竞争;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量都是固定的,在各国之间没有生产要素的移动;两种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完全一样,但要素密集度不一样,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两个国家不论有无贸易都生产两种商品;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

21、能完全自由流动。(2)分析在本题中,之所以美国国内工资水平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仅仅是从理论上来讨论价格均等化存在的可能性,但现实的环境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理论假定,这样的结果可能阻碍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点也可以从美国国内要素价格存在差异可以看出。首先,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可能存在问题。虽然美国是世界上市场化程度最充分的国家之一,但是并不意味着要素在国内流动就非常顺利。由于障碍的存在,导致了美国国内要素价格的差异。其次,运输成本的存在阻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实际上,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国际间商品流动的成本为零。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就美

22、国国内而言,也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同一种商品,由于运输问题,在不同的地域其价格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导致了要素价格的不一致。最后,国际贸易利益在区域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以知道,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收入在不同国家的重新分配。但是,在不同的地域,这种分配是不平衡的。例如以美国为例,美国出口和进口的商品较多采用东海岸的港口,这就导致了这些口岸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金融口岸,这样在收入分配中,这些口岸的利润分配必然较高。西海岸由于贸易量较少,导致了收入分配的利润转移量就必然较少,而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该地区的经济,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23、要素禀赋理论17 【正确答案】 如果本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贸易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取决于本国生产要素的调整速度以及技术在两国之间的转移速度。(1)如果生产要素的调整速度慢于技术在国家间的转移速度如果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调整速度慢于技术在两国间的转移速度,贸易方向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当该国还没有扩大布的生产的时候,其他国家已经得到了这种产品的新技术,这些国家就不会进口采用这种新技术所生产得到的布,而是自己生产这些布。如果生产要素的调整速度足够地慢,以至于该国可能要进口这种布。(2)如果生产要素的调整速度快于技术在国家间的转移速度如果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调整速度快于技术在两国间的转移速

24、度,、贸易方向就会发生变化:本国会从原来出口劳动密集的麦转变为出口资本密集的布,而进口劳动密集的麦。这种贸易方向的逆转将持续到外国模仿学习到布的生产的新技术为止。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创新国为了维持自己的优势,通常会延缓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例如美国对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技术转让限制。所有的这些措施都阻碍了国际贸易在国际上的发展。【知识模块】 要素禀赋理论18 【正确答案】 (1)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内容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从需求的偏好角度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为厂商首先满足的总是国内市场,即为自己熟悉的国内市场而创

25、新生产。在实践中,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中的富人与富国中的富人的消费层次也很相似,这样在两国间便产生了共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消费品。(2)简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很好地揭示了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现实。该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内贸易风起云涌之际,此时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没有办法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了,这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因此可以

26、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论,它仅仅是补充了原有的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得以完善。应该说,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并不完善,这就需要出现新的贸易理论来弥补这些不足,但并不是根本地推翻原有的贸易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有诸多的缺陷,首先这个理论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理论,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需要发展的地方;其次,这个理论简简单单地将产业内贸易归于需求偏好这一个因素,未免有失偏颇。【知识模块】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9 【正确答案】 (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

27、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具有如下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产业内贸易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流动,流向具有双向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2)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又称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维农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与出

28、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由于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需求偏好也不一样,因此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就会在不同国家生产,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3)运用产品周期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一般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初始期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少数先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在初始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高,因此,

29、在初始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阶段以后,由于技术已确定,并被普遍采用,新进入的厂商不会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因此,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扩大生产和销售,企业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即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这一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成本构成。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成熟期产品经历了成长期后将进入成熟期,此时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在这一阶段,原材料

30、和劳动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尤其是低工资的劳动,包括非熟练劳动与半熟练劳动,成为本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具备这一条件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这一阶段,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知识模块】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20 【正确答案】 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有:(1)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不能简单地替代成本进行国际成本比较,这使国际贸易关系相对复杂。和完全竞争市场不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商品价格高于商品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因此,商品价格比例也就不同于成本比例,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别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比较成本

31、的优势所在。这样,对两国分工的格局、贸易流向以及国际贸易利益也就不能简单地作出判断,而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因为人为控制的价格水平高,国际贸易规模因此缩小,在极端情况下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形成。如果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价格高于其成本,那么这种相对优势必然会减弱该种商品的出口量,从而减少国际贸易量;如果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价格高于其成本的程度大到足以全部掩盖其比较优势,甚至使具有的相对优势转变为相对劣势,那么国际贸易将不会发生,或贸易流向倒转。(3)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垄断利润,垄断厂商或寡头厂商有条件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国际贸易规模和利益因此而

32、扩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不存在开展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的物质条件和市场条件,因此,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就无法下降。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则不同,垄断利润和垄断地位为它们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市场条件。由于产品成本和价格降低,使本来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贸易规模因出口量增加而扩大,贸易利益随之增加。当然,如果使本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商品成本和价格下降,国际贸易规模会因进口量的减少而缩小。(4)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国内垄断者有条件实行国际市场倾销,国际贸易规模会因此扩大,但国际贸易利益不会因此而成正比例增加。由于产品价格高于正常价格,国内

33、垄断者可能在保持国内市场垄断高价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实行倾销。如果这种倾销不至于引起对方国家的强烈抵制,那么国际贸易规模会因此而扩大。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倾销虽带来出口量的增加,但贸易利益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不能同步增加。(5)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还可以通过非价格竞争扩大贸易规模,增加贸易利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除了进行价格竞争外,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实行非价格竞争,通过差别产品、销售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手段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知识模块】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21 【正确答案】 (1)这一时期政府的政策理论依据是战略性贸易理论,因此所采用的措施就被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日本政

34、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改变或者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利益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向转变。其中,钢铁行业就是重要的例证。(2)政府政策是日本钢铁产业迅速增长的原因。理由如下:从比较利益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并不是日本的比较优势行业,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性政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重要的钢铁出口国,从这一角度来看,政府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3)这种政策的实施对日本经济是否有利,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应该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但是,并不能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作用绝对化,因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有其局限性。如果两个

35、国家对相同的战略性产业实行对等的扶持政策,必然产生过度竞争,导致“ 囚徒困境” 的出现。而且,在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现实中,通过为国内厂商获得额外收益或支持国内产业来增加国家福利的政策势必招致它国的报复行为,比如日美经久不衰的贸易摩擦。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的实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否有利有待斟酌。【知识模块】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22 【正确答案】 (1)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概念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又称部门间贸易,是指贸易国出口和进口的必然是其国内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的贸易现象,即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

36、try Trade),又称部门内贸易,与部门间贸易尤其是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同,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类产品的现象,即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 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比如发达国家相互进口小汽车、酒类等产品。 (2)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异同 由于产业和部门的交叉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界限变的模糊,两者彼此联系。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贸易对象国的不同,在其他方面,如在适用的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特点、消费者偏好、贸易利益来源等方面,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具体如表 6 一 l 所示。【知识模块】 规模经济、

37、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23 【正确答案】 (1)有效保护率的基本思想对本国同类产业的保护程度通常用关税保护率来反映。关税保护率有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两种。其中,名义保护率不能反映实际的或有效的保护程度。有效保护率(effectiverate of protection)是指征收关税所导致的该产品附加值增加的百分率,其计算公式为:E(VV)V。其中,E 表示有效保护率;V 表示不征收关税时单位产品的附加值;V表示征收关税后单位产品的附加值。(2)名义关税率与有效保护率的关系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名义关税率与有效保护率的关系。例如:在自由贸易时,每种产品的价格为 1200 元,其中 900 为原材料成

38、本。如果对同类产品的进口征收10的关税,对原材料的进口征收 5的关税,那么该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为:V1200900300(元)V1200(110)900(15)1320945375(元)E(VV)V(375 300)30025由此可见,名义关税率与有效保护率并不一定完全相等。事实上,大多数工业品的有效保护率都大大超过名义保护率。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征收进口关税的国家,制成品的名义关税往往都高于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关税。【知识模块】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24 【正确答案】 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如果一国是小国,那么

39、它就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因为这种国家一般与少数几个大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会给它的国际贸易带来不便;同时,小国经济内部价格调整的成本较低。相反,如果一国是大国,则一般以实行浮动性较强的汇率制度为宜,因为大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同时,大国经济内部价格调整的成本较高,并倾向于追求独立的经济政策。(2)特定的政策目的。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固定汇率制有利于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在政府面临着高通胀问题时,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例如,本国高通胀使本国货币不断贬值,本国货币贬值通过成本机制、收入工资机制等因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本国的通货

40、膨胀。而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政策的可信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政策调整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又如,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而往往选择浮动汇率制,因为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较强,从而有利于选择和控制通货膨胀。可见,这个政策意图在汇率制度选择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再例如,出口导向型与进口替代型国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3)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相互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内的各个国家,其经济往来的特点往往对它们的汇率制度有着重要影响。(4)国际国内经济条

41、件的制约。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例如,在国际资金流动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实力因各种条件限制而不是非常强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结论在理论界也存在诸多争议,以上是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知识模块】 外汇市场25 【正确答案】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国家汇率决定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其中,前者说

42、明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后者则用以说明汇率的变动。购买力平价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国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而外国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本国货币在国内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即汇率)。由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与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均衡汇率就等于一定时点上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若用 E 表示均衡汇率(直接标价法,即每一外国货币单位所代表的本国货币的单位数),P 表示国内一般价格指数,P *表示外国一般价格指数,则绝对购买力平价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EPP

43、 * 即任何两国货币间的汇率,等于该两国一般物价指数的比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 在纸币流通情况下,不可能没有通货膨胀。因此,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根源于两国物价水平或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即在一定的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若本国发生过通货膨胀,而外国物价不变,则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下降。若两国同时发生通货膨胀,则两国汇率的升降取决于两国物价上涨程度的比较。如果本国物价上涨程度大于外国,则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汇率下降;反之,则上升。相对购买力平价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贡献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在学术上和实践中都受到了高度

44、的重视。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货币的对外贬值。首先,该理论的合理性在于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其次,该理论的可行性在于价格水平易于测量,而且还考虑了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对汇率的影响,更接近实际情况。 (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购买力平价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前提的。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纸币的

45、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假定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却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购买力平价理论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汇率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这往往是现实汇率尤其是在短期内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根本原因所在。 购买力平价理论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另外,在计算购买力平价时,各国物价指数的编制方法、范围、基期选择等方面也存在着技术性困难。【知识模块】 汇率决定26 【正确答案】 (1)从

46、美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看,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性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政策目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率和降低失业率。美国自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增长一直乏力,消费者信心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降低高居不下的失业率,美国从 2000 年开始,通过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其目的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信心。美国的经济增长中,70依赖私人消费,此举目的显然是希望启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美联储连续多次降低美元利率水平,目前利率水平处于 45 年以来最低点,其目的就是拉动美国的投资需求,以刺激投资增长。从目前情况看,超低的利率水平在股票市场上得到了反映。但从政策效果看,美国

4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美国经济政策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美国经济政策效果也受到其他经济体的影响。(2)分析应采取什么政策来缓解美国目前的双赤字和高失业状态,首先要分析美国目前双赤字和高失业状态形成的原因。从对外贸易赤字方面看,美国对外贸易方面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是美国制造业缺乏价格竞争力,在美国市场上充斥了其他国家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层次较低的生活用品;二是美元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国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使美国不像其他国家具有外汇储备的约束,加上大量的国外资金流入美国,美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约

48、束较小。从这方面分析,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是国内国外因素造成,且在短期甚至长期内都很难改变。 从财政赤字方面看,美国的财政赤字具有较明显的政治周期。美国新一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同时扩大了一系列的财政支出(如国防支出)。因此,美国财政赤字的减少甚至消除依赖于经济增长和政府行为。从美国的历史看,绝大部分年份都表现为财政赤字,只有少数年份是财政盈余。美国的高失业状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与目前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需求不足有关,同时也有结构性的原因,即很多工作岗位因为进口而被替代,或者很多工作岗位由美国转移到国外。(3)美国政府缓解目前双赤字和高失业状态的措施第一,通过各

49、种途径减低贸易赤字。美国高额的贸易赤字导致的问题是,谁替美国的贸易赤字买单,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必然会带来国外投资者信心的减弱。而美国减低贸易赤字的惟一办法可能是放弃强势美元的做法,让美元适度贬值,以提高美国出口的竞争力。第二,美国高额的财政赤字主要是由减税引起,而减税对经济增长的效果连续下降。并且,从美国减税的范围看,美国减税的收益人主要是富人,减税造成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剧,而对经济增长效果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恢复一些税收是解决财政赤字最主要的办法,但这在政治上存在很大困难。另一个解决财政赤字的办法是减低政府开支,而美国政府近年来的政府开支大幅度剧增,尤其是在国防开支方面。第三,美国的高失业既有工作外流的原因,也有本身就业市场的原因。美国工作外流现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不可避免。但高失业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新技术发展太快,劳动力素质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因此增加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是美国解决高失业状态的主要方法之一。【知识模块】 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27 【正确答案】 需求偏好相似论与 HO 理论的主要差别有:(1)解释的贸易类型不同HO 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商品之间的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ISO 19134-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Location-based services - Multimodal routing and navigation (ISO 19134 2007)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4 2008《地理信息 基于位置导航服务 多模型路径与导航.pdf DIN EN ISO 19134-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Location-based services - Multimodal routing and navigation (ISO 19134 2007)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4 2008《地理信息 基于位置导航服务 多模型路径与导航.pdf
  • DIN EN ISO 19135-1-2016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Procedures for item registration - Part 1 Fundamentals (ISO 19135-1 2015)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5-1 2015《地理信息 项目注册规程 第1部分 基本原则.pdf DIN EN ISO 19135-1-2016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Procedures for item registration - Part 1 Fundamentals (ISO 19135-1 2015)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5-1 2015《地理信息 项目注册规程 第1部分 基本原则.pdf
  • DIN EN ISO 19136-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 (ISO 19136 2007)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6 2009《地理信息 地理标记语言(GML)(ISO 19136-2007) 英文版本EN ISO 19136-.pdf DIN EN ISO 19136-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 (ISO 19136 2007)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6 2009《地理信息 地理标记语言(GML)(ISO 19136-2007) 英文版本EN ISO 19136-.pdf
  • DIN EN ISO 19137-2008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ore profile of the spatial schema (ISO 19137 2007)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7 2008《地理信息 空间模式的核心轮廓》.pdf DIN EN ISO 19137-2008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ore profile of the spatial schema (ISO 19137 2007)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37 2008《地理信息 空间模式的核心轮廓》.pdf
  • DIN EN ISO 19141-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Schema for moving features (ISO 19141 2008) German version EN ISO 19141 2009《地理信息 移动功能方案(ISO 19141 2008) 德文版本 EN ISO 19141 2009》.pdf DIN EN ISO 19141-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Schema for moving features (ISO 19141 2008) German version EN ISO 19141 2009《地理信息 移动功能方案(ISO 19141 2008) 德文版本 EN ISO 19141 2009》.pdf
  • DIN EN ISO 19142-2011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Web Feature Service (ISO 19142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9142 2010《地理信息 网络要素服务(ISO 19142-2010) 德文版本EN ISO 19142-2010》.pdf DIN EN ISO 19142-2011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Web Feature Service (ISO 19142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9142 2010《地理信息 网络要素服务(ISO 19142-2010) 德文版本EN ISO 19142-2010》.pdf
  • DIN EN ISO 19143-201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Filter encoding (ISO 19143 2010)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43 2012《地理信息 过滤器编码(ISO 19143-2010) 英文版本EN ISO 19143-2012》.pdf DIN EN ISO 19143-201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Filter encoding (ISO 19143 2010)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43 2012《地理信息 过滤器编码(ISO 19143-2010) 英文版本EN ISO 19143-2012》.pdf
  • DIN EN ISO 19144-1 Berichtigung 1-2013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lassification systems - Part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structure (ISO 19144-1 2009)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44-1 20.pdf DIN EN ISO 19144-1 Berichtigung 1-2013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lassification systems - Part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structure (ISO 19144-1 2009)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44-1 20.pdf
  • DIN EN ISO 19144-1-201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lassification systems - Part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structure (ISO 19144-1 2009)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44-1 2012《地理信息 分类系统 第1.pdf DIN EN ISO 19144-1-201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lassification systems - Part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structure (ISO 19144-1 2009) English version EN ISO 19144-1 2012《地理信息 分类系统 第1.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