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公共行政学(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出租车罢工的案例和市政府应对的措施。结合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评析案例中的政府行为。(北大 2009 论述)2 论述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动因。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政府改革是否有借鉴作用,原因何在?(北科 2010 论述)3 20 纪 70 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路线的确立,政府改革也持续推进,请表述其基本轨迹,并对其成效和问题进行评价。(中山大学 2009 论述)4 结合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经验谈谈你对中国行政机构大部翩改茧的认识。5 从行政效率和组织结构方面来看,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山东大学 2
2、010 论述)6 试评述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特点及其局限。7 20 世纪 70 年代耒 80 年代初开始,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出于其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而面临诸多困境,很多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或称新公共管理运动,有人甚至把它称为新的政府治理范式。请根据你的理解,论述这场运动的背景,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中山大学 2009 论述)8 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确立及其对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南开大学2008 论述)9 论服务型政府及其建设的基本途径。(南开大学 2009 论述)10 评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放松管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1
3、1 有人认为:危机管理是政府应对危机的系统安排,这种说法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正确的?为什么?( 北大 2011 概念辨析)12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在于职能的转换和权力的重新配置,你是否认同,请给出解释。(北大 2012 概念辨析)13 华盛顿共识体现美国主流经济学,国家意志和价值观。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北大 2010 概念辨析)14 有人认为:治理与统治只是社会科学界关于不同概念的不同强调,两者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差别。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北大 2011 概念辨析)15 官僚政府与企业型政府(武汉大学 2009 概念辨析)16 公共服务
4、型政府(北科 2010 名词解释)17 大部制(北航 2012 名词解释)18 福利国家(北科 2012 名词解释)19 非营利组织(武汉大学 2012 名词解释)20 企业家政府(中山大学 2012 名词解释)21 简评政府能力。(北大 2007 简答)22 行政发展的障碍及其途径。 (南开大学 2009 简答)23 简述政府存在的理由。 (中山大学 2009 简答)24 公共危机的应对原则。 (山东大学 2011 简答)25 简述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的区别和联系。(重大 2012 简答)26 谈谈你对政府能力的理解认知。(山东大学 2012 简答)27 简述公共危机的特征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5、构成。(山东大学 2012 简答)28 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政策主张以及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湖南大学 2012 简答)29 简述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政治具有低效率天然倾向的原因。(北航 2011 简答)30 新公共管理及其范式。(武汉大学 2011 简答)31 比较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差异。(山东大学 2012 简答)32 后官僚理论的主要内容。(北大 2005 简答)33 简述现代官僚制体系的主要特征,并进行简要评价。(中山大学 2009 简答)34 简述西方国家“ 政府再造 ”的特征。(武汉大学 2010 简答)35 布坎南关于政府效率低下
6、的原因。(山东大学 2010 简答)36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和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简答)37 民营化的优点(武汉大学 2011 简答)38 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武汉大学 2012 简答)考研公共行政学(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一) 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1经济管理能力。 (1)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 (3)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2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1)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 (2)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 (3)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3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7、(1)有效的反应和应变能力:第一,社会感应能力。第二,分析判断能力。第三,迅速做出最优化对策的能力。第四,预测政策结果的能力。(2)适应社会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 (3) 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10在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大量慈善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家参与到救灾及重建过程中来,发挥了很大的力量。请阐述在今后的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应怎样调用民间的力量和资源,以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清华大学 2009 年真题)整合应对资源(力量) 称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环节。对民间资源和力量的整合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的基本问题在于形成官民协同的多维公共危机应对体制。这有三个基本的问题:政府与媒体的
8、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关系,许多国家都把媒体作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其传播政府决策和通告政府行动,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乃至世界提供及时和正确的互联式的信息,引导公众舆论以及安抚、稳定公众情绪等功能。政府与专家的关系。一般而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专家因其专业判断能力和社会公信力而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在各国的实践中,专家的作用历来受到重视。政府与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普遍化,是 21 世纪组织社会的新的发展特征。非政府组织可以承担和更多地承担包括应对危机在内的许多社会功能。【知识模块】 现代政府能力2 【正确答案】 (一) 西方政府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兴起有深刻的
9、背景和原因。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最后,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二)启示:西方政府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可以借鉴。(1)政府职能的优化。经过改革,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仅限于以下几方面: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理发体系,把社会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干预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主要采取以下几
10、种形式: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授权社区并鼓励各社区建立各种公共事业如老人院、收容院、残疾人服务中心等。(3)分权。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分散政府的管理职能,缩小政府的行政范围,因而必要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实行合理分权,把提供公共服务让对立机构、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去承担。(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即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建立一个市场化、企业化的政府。运用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工商管理的方法。(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放松管
11、制、增强灵活性。 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 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6)机构的重组。这是对公共部门组织图实质性的调整,其目的是使政府活动更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知识模块】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3 【正确答案】 众所周知,从 1 978 年以来,中国社会整体上发生了一个实质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社会主导价值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发展生产力为纲;经济体制从计划性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形态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整个社会结构从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为了适应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的需要,从 80 年代以后中国共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改革,即 1982、1988、1992、19
12、98、2003、2008 年的政府改革。1982 年的政府改革。改变了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体制,实行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的分离。同时,政府机构进行了改革和精简,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综合、调节、监督、法制部门,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的试点,并结合机构改革推行干部年轻化,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经过此次改革,各级政府组成部门大幅度减少,人员大幅度精简,但由于这次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1988 年的政府能改革。与 1982 年的改革相比较,这次改革明确提出以转变政
13、府的职能为关键,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把决策、咨询、调节、监督和信息等职能加强起来,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同时,对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强化综合部门、经济调节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当弱化专业管理部门。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 45 个减为 41 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 9700 多人。此外,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在各级政府机关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 年的政府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
14、简政,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同时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关、事业、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并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探索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侧重于下放权力转向制度创新,由改革旧体制转向建立新体制。1998 年的改革。这是历次改革中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2003 年的政府改革。本次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
15、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2008 年的政府改革。2008 年国务院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的方向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进一步精简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个大部,部门之间进一步理清了职能。客观的分析,经过几轮政府的改革,确实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对政府改革取得了共识,认为不进行政府改革,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政府机
16、构扩张的总体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机构本身向精简的方向发展;开始以重塑政府职能而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在理顺关系,特别是政企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公务员和公职制度正在实现从特殊主义的偏狭制到普遍主义的功绩制的转换;政府治理从遵循人治到重视法治。但是冷静地分析以往的政府改革,我们同样发现,政府改革本身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或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历次的政府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出于财政、机构、人员、官僚主义的压力,政府迫不得已才进行改革,政府改革是消极的。往往是事到临头,才忙于应付,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和前瞻性。2政府改革视角的
17、偏狭。多少年以来,一提起政府改革,便将其等同于机构改革,政府改革的视角点是在机构、人员的调整上。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政府改革就是撤并机构,精简人员。事实上,政府改革或再造涉及多个面向和维度。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政府改革最少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结构性变革,如组织结构的重组,层级的简化,人员的精简;二是工具层的变革,它涉及政府治理方式、方法以及公务员做事的方式;三是价值层面的变革,涉及政府人员的心灵改革。显然,仅仅改变政府之结构,是无法达到改革目的的。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历次政府改革,都反映出我们理论的准备和反思不足。对于政府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公共行政的性质;政府的职责;
18、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治理方式,包括政府改革的目的本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上的认知。改革在理论上的滞后,影响着我们对政府改革的思考,并限制着我们战略和政策的选择。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络。政府改革不能、也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社会的系络之外。行政部门的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多种因素的体现。因此,政府再造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之内,而应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司法改革、立法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呼应。考虑到另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府和社会不分等高度统属的体制状况,我们需要的政府再造无疑是一种大规模、普遍性、彻底性,关联政党与政治、立法、司法、社
19、会组织等多种环境系络改革的政府再造,而不仅局限于政府组织之内。这也是中国政府改革为什么不推不动、推亦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5 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检视过去的政府改革,主导我们改革的是行政理性模型,即行政改革的核心在于有效率的行政,这种改革的典范的主要特征在于: (1)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价直;(2)以行政组织内部机构改革与重组作为改革的重心,而不论及外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本质改善;(3)以公共行政为国家意志与政策执行的工具为出发点,希望由国家组织社会职能和政府执行能力的改善解决问题; (4)持管理主义的观点,从国家主导社会的角度,主张行政问题之解决必须于行政组织之内得到解决; (
20、5)认为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应赋于行政更多的、更集中的权力。客观地讲,政府行政必须是有效率的,效率也是重要的。但是效率主义的改革典范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效率行政使行政发展与改革的视野狭隘,致使行政发展的目标无法落实,需知道缺乏消费者效用的效率是极有意义的;(2)效率行政可能忽视了民主、公平、社会正义、责任的价值;(3)效率行政将行政矮化为政府执行的工具,忽略了政策规划、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4)效率行政易使行权政过分集中而腐化或使之沦为宰制人民的工具。【知识模块】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4 【正确答案】 介绍西方国家与大部制改革相关的经验。要谈西方改革的背景(西方国家普遍的财
21、政危机),改革的措施(削减财政支出,重组公共部门,改革行政体制等),以及取得的成就。谈对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认识。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 66 个部门中,职责多达 80 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水利、铁道、国土等 24 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
22、、产中、产后管理涉及 14 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
23、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 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 部”降格为“司”, “阎王” 变成了“ 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 部” 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唯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总之
24、,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这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改革,有望使我国政府的运行效率更加高效,但关键在于执行,如果执行得不到位,则可能重陷精简膨胀的轮回。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 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 “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
25、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 ,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 80 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交通、水利、铁道、国土资源等 24 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 14 个部委(局);劳
26、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 小部制” ,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 ,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
27、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 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 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 20
28、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知识模块】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5 【正确答案】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013 年 3 月 10 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 25 个。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
30、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 “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 ,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 80 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交通、水利、铁道、
31、国土资源等 24 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 14 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 小部制” ,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 ,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
32、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 问责制” ,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 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
33、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 20 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
34、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知识模块】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6 【正确答案】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
35、人同私人经济中的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经济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特点就是认为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者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作为最基本的动机。政府中的官员不是天然具有道德优势的人,他们与社会上其他人一样,既不更好也不更坏。政府官员也会犯错,他们也具有个人的私利, 在分析官员的行为时应该考虑到官员的自利性。但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首先,人们的偏好不是唯一的,而且各个偏好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顺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难以选择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其次,由于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也很难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来
36、真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后,人们对于事物是否有价值的评价是模糊的,难以用数字进行精确的表述,因此也就不能对利益得失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判断,也就实现不了真正的利益的最大化。【知识模块】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7 【正确答案】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誉为行之有效的主流公共行政,遭到新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的要求,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政治行政两分法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均无法解决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益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
37、心,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在 80 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与以往的变革不一样,它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造公共部门。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3建立顾客驱动制度。4引入竞争机制。5重视行政结果。6推行社会合作。对于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褒贬不一,它的成效主要有:1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
38、业,打破了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这些做法值得借鉴。2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的满意程度发展,这被视为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这也值得借鉴。3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新公共管理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陷:1意识形态狂热。批评意见认为,管理主义的核心思想,根本是一种政治人物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是新保守主义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是右派政府的公共管理哲学。在其中心主旨 降低成本方
39、面并没有明显的成效。政府的公共开支仍然巨大,公共服务却不如从前。2背离公共部门社会价值。批评意见认为,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管理通则论或一般管理论,混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本质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本质属性上是不同的。管理通则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公共行政的源于民主政治理念的“公共”本质,而这种忽视必然导致公共行政价值背离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性,而公共性的丧失将导致公共管理正当性的丧失,最终丧失公共管理的价值。3理论基础存在偏差。批评意见认为,管理主义并不掩饰与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等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关系,却滥用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假设、理论和方法
40、。由于私域与公域的转化事实上会产生难以解释的问题,进而,将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的理由是不充分的。4“顾客满意 ”值得怀疑。利益和价值多元化的民主社会里,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可能在同一时空为所有的人提供满足其诉求的所有服务,问题同时在于,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同时也是法律的执行者和管制者。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抑制公民的某些需求,才足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存在。所以,管理主义所主张的“顾客满意 ”或“顾客导向”在理论和实际过程中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5放弃政府职责、逃避政府责任。批评意见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包括公共部门私有化、顾客至上、内部竞争、成本
41、控制、市场运作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实际上放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逃避了政府责任。【知识模块】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8 【正确答案】 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也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和期待决定,政府由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1)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基本架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某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服务型政府蕴含了包括企业家政府等在内的许多政府治理模式的基本精髓,因而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从实践上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
42、外化为许多创造性的治理方式,甚至是一些具体举措,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里主要从宏观视角出发,从七个方面对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总体设计。转变观念,从管理走向服务,把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民众生活品质作为指导方针,经济建设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最终目的。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理念是服务。转变职能,从自身事务管理走向供给公共物品,区别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提倡民营化、市场化。首先,要强化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职能;其次,是把握政府与市场及社会自治组织的合理界限。改革政府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现有的 GDP 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
43、境生态等。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这涉及政府的钱该如何花的问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单纯政府投资现状是当务之急的事。转变决策导向,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 “ 治国之道,惟在用人”, “为政之本,在于任贤 ”,这说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现了政府全能主义和权力本位思想,政府处于社会的中心,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大一统式的管理。(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共服务型政府治理的主要特性,但如果不是基于描述的立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
44、特征为三个:首先它是具有管理性的,立足于管理;其次是具有公共性的,归结为公共的价值观;最后,它使自身行为更多地表达为服务而非统治或管制。(3)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就逻辑关系而言,建立新的治理模式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与指导思想的转变;其次,政府职能与公共决策可似被作为政府管理的两类过程,即具体的执行行为和抽象的决策行为;最后,当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运行之后,必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反映。基本理念转变:从注重管理到注重服务。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理念是服务,尽管它把管理视为达到良好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手段。因此,从管理到服务,是基本理念的转变,由此决定实现各自治理目标的过程与结果有
45、所不同。当然,提倡服务行政还要有具体举措。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改善治理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如引进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参与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推行政务公开,实行电子政务;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和首问负责制;强化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此等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体现了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趋势。基本职能转变:从管理自身事务到供给公共物品。就目前来说,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安排仍旧没有很好地体现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形成所谓的政府职能“ 越位、缺位、错位 ”等现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和重点,重新
46、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通过加快民营化进程缩小国有经营规模,让政府官员从大量竞争性项目、营利性投资的审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来,让政府财政真正转到公共财政上来,让政府政策转到公共政策上来;二是通过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缩小政府直接调控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政府调节真正转到宏观调节上来。基本政策转变:从“ 政府政策 ”到公共政策。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在政策方向的根本改变上。从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看来,政策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处理某些问题而通过政治的过程产生了政策。公共决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由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发出;而私人决策则解决了私人问题,由非公共权力机构发出。因此
47、,公共决策最大之特色即为“公共性” ,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并执行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办法等等。管理结果转变:从多元共同治理走向善治。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达到治理的任务吗? 管理过程是公共部门实现价值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尽管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以治理为其实现社会管理的具体形式。在治理理念之下,才有可能构建全面参与的、有责任感的社会管理机制。然而,无论是从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对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回应看,公共管理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并力图将它所引领的实践活动带入一种善治的最佳形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内在的不足,譬如,治理不是单一的约束力量
48、,它不能替代政府或市场,而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治理倾向于超国家主权或政权力量的限制,从而只在有限范围内被认同,等等。总之,目前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点却一致,那就是强调“转变 ”,即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凸显政府在管理目标、方式、职能及结果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定位符合把当前政府治理模式定位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意图,那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状况和民众对政府治理的实际需求,决定政府应该向什么方向、如何进行改革,而非要么赶潮流趋势,要么僵化不变。【知识模块】 政府理论创新9 【正确答案】 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
49、,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也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和期待决定,政府由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1)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架构转变观念,从管理走向服务,把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民众生活品质作为指导方针,经济建设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最终目的。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理念是服务,尽管它把管理视为达到良好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手段。转变职能,从自身事务管理走向供给公共物品,区别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提倡民营化、市场化。首先,要强化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职能,我国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同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次,是把握政府与市场及社会自治组织的合理界限。改革政府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现有的 GDP 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这涉及政府的钱该如何花的问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单纯政府投资现状是当务之急的事。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前提下,一是公共项目支出要扩大,二是从国有企业投资中抽身,三是从社会资本中获益。转变决策导向,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