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842288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关于学校萌芽的传说中,有一种学校的名称是“成均” ,这个场所是(A)实施乐教之地(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C)实施德育之地(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2 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记录的是贵族家庭的教育。其所处的时代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3 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小学、大学,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A)德行(B)乐舞(C)射御(D)书记4 礼记.曲礼上中记录的“人生十年日幼,学” 和 “十年出就外傅”。这是

2、贵族子弟入学的年龄,贵族子弟就读的是(A)小学(B)大学(C)成均(D)序5 大盂鼎记载“ 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 ,记录的是周康王之子人小学的事。这是我国的(A)夏(B)商(C)西周(D)东周6 学记中“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A)小学(B)大学(C)乡学(D)塾7 西周时期的大学分为辟雍和泮宫。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其堂式东西南北皆相对,组成四合式的大院。分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其中西学为(A)学干戈羽龠之所(B)演戏礼仪之所(C)学乐之所(D)学书之所8 西周时期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其中以礼乐射御为教学内容的

3、是(A)大学(B)小学(C)国学(D)乡学9 西周时期,教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学在官府(B)学在官守(C)官师合一(D)学在四夷10 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认为“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由此可见,周朝时期的教育的中心是(A)礼乐(B)书数(C)射御(D)礼书11 被称为周时史官教学童书的是(A)史籀篇(B) 礼记(C) 周礼(D)诗12 论语.微子说:乐官大师挚到齐国去,乐师干到楚国去,乐师缭到蔡国去,乐师缺到秦国

4、去,打鼓的方叔迁居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到汉水地区,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到海边。这段话说明了(A)学在官府(B)学在官守(C)官师合一(D)学在四夷1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这段话最主要反映的是(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C)教育与人口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4 下列关于“ 性相近,习相远 ”的说法,错误的是(A)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B)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人要发展,教育是决定性条件(C)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D)这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

5、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15 下列选项中人性论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A)性相近,习相远也(B)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C)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D)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16 “君子端正自己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愿意来的不拒绝,愿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医之门病人多、良工之旁弯木多一样。”中君子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7 下列选项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的是(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盈科而进18 百家争鸣时期,既培养出韩非、李斯两位著名法家学者和政治家,又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的是(A)子思之儒(B)孙氏之儒(C)孟氏

6、之儒(D)乐正氏之儒19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持有这一主张的学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0 认为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解蔽的方法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1 主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的是(A)韩非子(B)商鞅(C)李斯(D)管仲22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7、;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在上,小民亲于下”。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持有这一主张的人物是(A)孔子(B)荀子(C)孟子(D)子思23 “行”是我国古代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范畴。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在“ 行”这方面,主张“ 合其志功而观焉 ”“言必信、行必果”的是(A)墨子(B)韩非子(C)荀子(D)庄子24 下列关于稷下学宫表述错误的是(A)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B)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C)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D)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鲁国的一所著名学

8、府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5 稷下学宫是官学组织。26 论语.子路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这段话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后行。三、简答题27 简述“学在官府 ”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28 简述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必答题29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材料二: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

9、之所由废也。材料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指出这段材料所出自的文献。(2)为材料 1 加标点。(3)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思想。30 论述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过之子弟焉。”关于成均,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乐师主管

10、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被称之为成均。由此可见,成均是实施乐教之地。因此,答案为 A。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礼记.内则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的家庭教育,奴隶主阶级认为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思想道德的统治者,需要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能进行学校教育。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中的小学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周礼.地官司徒:“师氏掌以缴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11、“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乃教之六仪”礼记内则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的记录是“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所以,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礼记.曲礼上中记录的是贵族子弟入小学的年龄。西周时贵族子弟人小学的年龄,各种古籍的记载不一。但 10 岁或 13 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人国之小学的年龄。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大盂鼎“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剋余乃辟一人”记录的是周康王之子周昭王幼年人小学的事。出自周康王时的大盂鼎。

1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记中的“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说的是西周时期的“大学学程”,由此可见大学学程为 9 年。因此,答案为 B。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东学又称东序,为学干戈羽龠之所,由乐师主持;西学又称瞽宗,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学又称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北学又称上庠,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因此,答案为 B。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为教学内容的是大学。小学的主要教育内容为书数等。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西周时期,教

13、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这体现了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在官守,或官师合一。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西周的教育是礼乐配合的,凡是需要行礼的地方,都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体现宗法的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因此,答案为 A。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文字教学要认读,也要书写,都要由易到难。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

14、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由于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以及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等原因,导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即“文化下移”。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论语.子路中的这段话中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因此,答案为 A。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15、”。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这句话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句话反映了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理论看,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答案为 B。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性相近,习相远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都是性善论或承认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但“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是性恶论的代表。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

16、。他的学生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当时有人不理解,如南郭惠子问子贡“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么混杂?”子贡回答:“君子端正自己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愿意来的不拒绝,愿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医之门病人多、良工之旁弯木多一样。”因此,答案为 A。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孔子积自身学习、教学经验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第一,学、思、行结合;第二,启发诱导;第三,因材施教;第四,好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盈科而进是孟子的教学思想。因此,答案为 D。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孔丘是儒家私学创始人。孔丘死后,儒家内部分

17、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荀况曾长期执教于齐国稷下学宫,还到过赵国,晚年又长期居留楚国著书。荀况私学传授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儒家大师,却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著名的法家学者和政治家,促成了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因此,答案为 B。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群”是荀子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多方面意义。因此,答案为 c。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命题中的引文出自荀子.解蔽。荀子认为,人们常因客观事物存在着远近、始终、博浅等差异与矛盾;受自身的知识、经验

18、的局限,就产生了蔽塞。解蔽的办法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主张,其首倡者是商鞅。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指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孟轲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具体阐述就是命题中的引文。“人伦”即人

19、道。“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这是墨子的观点。在墨子看来,“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以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去评价别人的行为。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所谓“稷下”,乃是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 (城西南门 )附近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稷下学宫,历史悠久,距今约 2350 年。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

20、说明理由。25 【正确答案】 错误。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由于它设立于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当政时期,历时 150 年左右,直到齐被秦所灭时才停办。稷下学宫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经费,因此,具有官学的性质,被称之为官家举办。但它基本上是私学,由私家主持。凡是到齐国来游学的私学大师和聚集在大师周围的弟子,齐王都给他们提供活动经费,听任其在稷下学宫自由讲学。如果私学先生另有抱负,齐王挽留无效,则听其自由,不加限制。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因此,稷下学宫是官学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基本上属于私学。因此,此命题错误。【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私

21、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中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知识点的考查。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稷下学宫的性质,即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基本属于私学。26 【正确答案】 正确。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此段论述中包含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孔子的论述看,人口、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人口、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教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三种,即先行、并行、后行。“庶、富、教 ”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因此

22、,命题正确。【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关系的认识。孔子认为,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三、简答题27 【正确答案】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又称之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这

23、也形成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都是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8 【正确答案】 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发展,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方面,孔子强调“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与学习的观点。即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

24、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不同,才导致个体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上,孔子充分认识到了人性、环境和教育的关系。【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孔子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思想的理解关键是既要把孔子的思想还原至其所生活的历史年代去看其意义,又要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重要性以及其思想的先进性。必答题29 【正确答案】 (1)学记。(2)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3)材料中的教学思想。未发先豫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禁于未发之谓豫,

25、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这句话中。及时施教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中。循序渐进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这句话中。相观而善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句话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句话中。【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学记中教学思想的掌握情况。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极其丰富,且影响深远,需要考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30 【正确答案】 (1)汉代:察

26、举制度。汉初官员的选拔补充,主要采取朝廷直接征聘地方社会名流或由地方官把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法,称作“征辟异才” 或“贡举贤良方正”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选拔官吏,不断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地方组织遭到破坏,致使“乡举里选” 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曹丕即位以后,行“九品官人法”( 即九品中正制)。具体办法是:在郡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材料,并据此作出总的评价。共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

27、级上报,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评判还比较全面、慎重,但后来,中正官完全被世族把持,品评的结果往往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隋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的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 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入仕的基本途径。(4)明代“八股取士制”的确立。明开科取士后,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为完善。明代的科举制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

28、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破题。第二是承题。第三是起讲。第四是人手。第五是起股。第六是中股。第七是后股。第八是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称八股文。清朝的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只是考试办法比前代更为繁杂。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的科举考试前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尽管唐、宋、明、清科举制的程序、科目、考试方法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选士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有助于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有其历史进步性。科举制对朝鲜、日本、越南都有过较大的影响。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选士制度的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纵向看,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形成是在总结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开创了比较详明、严密的考试取士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