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84230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2 第一个提出“ 化性起伪”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 大学中的三纲领不包括( )(A)明明德(B)新民(C)治国平天下(D)止于至善4 创办于东汉时期的( )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A)四门学(B)宫邸学(C)鸿都门学(D)画学5 以下哪一个不是唐朝时期的专门学校?( )(A)天文学(B)律学(C)医学(D)音乐学6 以

2、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 )(A)应天府书院(B)白鹿洞书院(C)东林书院(D)集贤殿书院7 有关六等黜陟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国子学的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B)生员的等级按学业成绩可陆续上升,是一种升级制度(C)基本特点是按门第把学生分为五等(D)升学的等级按学业成绩可升可降8 颜元对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是( )(A)“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B)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C) “齐家、治国、平天下”(D)“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9 ( )年,清政府接纳 ( )的建议,派遣第一批幼童留美,其中有后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3、(A)1872,沈葆桢(B) 1873,沈葆桢(C) 1872,容闳(D)1873,容闳10 强学会是( ) 的宣传组织。(A)改革派(B)改良派(C)维新派(D)革命派11 ( )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A)南洋公学(B)万木草堂(C)时务学堂(D)农民运动讲习所12 以下哪一项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特点?( )(A)现代化(B)实用化(C)科学化(D)个性化13 1934 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 )任会长。(A)蔡元培(B)陈独秀(C)袁世凯(D)蒋介石14 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迁到了( )(A)瓦窑

4、堡(B)北平(C)延安(D)重庆15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 )(A)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C)有助于中国教育的完善(D)有助于解决中国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16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 )(A)1912 年(B) 1915 年(C) 1917 年(D)1919 年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的人性论观点,取消了人性的等级划分,突出了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三、简答题18 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19 分析韩愈的“ 性三品” 说及其教育作用观。20 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21 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

5、废除的三个步骤。22 简述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的特点。必答题23 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四、名词解释24 素丝说25 郡国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集贤殿书院是唐朝的皇家图书馆。【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6、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正确答案】 错误。(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

7、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并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2)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 ,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 “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 ”,属于下愚。“性相近,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人。因此,孔子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中有进步意义的一面。但他并未取消对人性的等级划分,这是其思想上的局限。【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三、简答题18 【正确答案】 西周已形成这种“学在官

8、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 ”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郊外。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为基本内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1)性三品: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第二,性和情皆

9、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 的界限内,是“不移”的。(2)教育的作用。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虽也具有五常之性,但气质太坏,总是违反封建道德标准,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他们。至于

10、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其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可见,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位内发生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 朱子读书法 ”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其一,

11、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其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4)切己体察。也就是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 、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

12、成任务。(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 就是端正态度,兢兢业业地去做,可以说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持志” 即有坚定志向。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的改良派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吏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制度。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1)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光绪十三年仅在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人才,但其他如故;1898 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曾明令凡乡、会试和童生

13、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戊戌政变后,八股又曾一度复活;1901 年,在 “新政”推行下,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2)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1901 年以后,清政府的官僚大臣们纷纷要求开办学校、改革科举;1903 年,张百熙、张之洞等合写奏文,建议逐渐递减科举中额。按他们的计算,这种递减的方法,到减尽时,需要十年。(3)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八月,清政府下诏“ 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开始,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终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

14、时代长期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在继洋务教育在技艺方面、维新教育在制度方面接受西方教育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开始在思想观念方面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试图跟上西方教育,表现出以下的特点:(1)教育的个性化。个性主义思想体现于教育主要是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 ;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并从尊重儿童开始。同时,尊重个性意味着不以“ 单调”的模型塑造个人,以致在社会中淹没个性。另外,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 ”,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

15、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2)教育的平民化。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是当时普遍可见的现象。当时不少人都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上下贵贱、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提倡“ 庶民” 教育是因为民众之苦和蕴藏于民众中的无限智能。(3)教育的实用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教育成为共识。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从而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 ,这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

16、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4)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学校引进了数理化生地之类学科,并不表示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社会在讲究科学,重要的是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社会各项事业,渗入教育,改善人民的态度和观念。【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必答题23 【正确答案】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作为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颜元具有启蒙思想家所共有的特点,即对传统教育进行猛烈地抨击。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揭露传统教

17、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无半点治事的实用之处。其二,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他认为“利” 和“义”两者并非决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 是“义”的基础,“ 正义”“明道”的目的就是 “谋利”和“计功”。同时,“ 利”也不能离开 “义”,而且“ 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其三,抨击八股取士制度。(2)“实德实才” 的教育目标。批判了传统教育的陈腐、虚无之后,颜元相应地提出了自己对合理教育的看法。他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因而,他在“九字安

18、天下”的方针中,把 “举人才 ”列为首位。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在他看来,“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颜元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具体主张。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颜元的这种主张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体现出颜元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同时,他提出的“ 实才实德之士 ”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

19、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3)“实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经世致用 ”之才,那么教育应当如何做呢 ?对此,颜元强调“实行” 教学法,这是颜元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 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颜元所说的“ 习行” ,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 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

20、,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的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 中,无疑具有进步意义。(4)“实学”教育内容。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仅仅靠改变方法自然是不够的,从教育内容上注入新的思想才是最为根本的变革。为了使人们学到的知识有实际的用途,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倡把以“六艺” 为中心的 “三事“六府”“三物“ 作为教育内容。(5)颜元的“六斋”教学。在当时的学校,实学的教育主张是很难推广的。为了实践实学的教育,晚年,颜元曾按自己的教育思想

21、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实行“分斋教学” ,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容的最明确、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漳南书院之所以暂设“ 理学斋 ”和“帖括斋”,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实际,等时机到了则关闭这两斋。因此,颜元“真学”“实学“ 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在

22、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 教育。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以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学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人们重视。综上所述,颜元是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士,提倡培养“实德实才” 之士,冲破了封建理学的桎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倡“实行” 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中国古代教学法上的手足解放运动,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否定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儒学教育,设立文武兼备、广博实用的教学内容,使教育有了新的生机;

23、设漳南书院,将实学教育付诸实践,为中国古代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引领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颜元的这一系列创举,无疑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四、名词解释24 【正确答案】 “ 素丝说 ”是墨子提出的观点,他以染丝为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他用“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 来比喻 “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明显进步。【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郡国学就是两汉设立的地方官学。始创于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兴学”,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学习进修,后回蜀郡为官或者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第二,通过学校举行的“ 乡饮酒 ”“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D2863-2012e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测量支持塑料蜡烛式燃烧的最低需氧浓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2863-2012e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测量支持塑料蜡烛式燃烧的最低需氧浓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2863-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测量支持塑料蜡烛式燃烧的最低需氧浓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2863-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测量支持塑料蜡烛式燃烧的最低需氧浓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2863-201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测量支持塑料蜡烛式燃烧最低需氧浓度的标准试验方法(氧指数)》.pdf ASTM D2863-201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测量支持塑料蜡烛式燃烧最低需氧浓度的标准试验方法(氧指数)》.pdf
  • ASTM D2863-2017a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支持塑料蜡烛状燃烧的最小氧浓度测量的标准试验方法(氧指数)》.pdf ASTM D2863-2017a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inimum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Support Candle-Like Combustion of Plastics (Oxygen Index)《支持塑料蜡烛状燃烧的最小氧浓度测量的标准试验方法(氧指数)》.pdf
  • ASTM D2864-2007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相关标准术语》.pdf ASTM D2864-2007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相关标准术语》.pdf
  • ASTM D2864-2009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相关标准术语》.pdf ASTM D2864-2009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相关标准术语》.pdf
  • ASTM D2864-2010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与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相关的标准术语》.pdf ASTM D2864-2010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与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相关的标准术语》.pdf
  • ASTM D2864-2010e1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 《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的相关标准术语》.pdf ASTM D2864-2010e1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 《电绝缘液体和气体的相关标准术语》.pdf
  • ASTM D2864-2017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有关电气绝缘液体和气体的标准术语》.pdf ASTM D2864-2017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Insulating Liquids and Gases《有关电气绝缘液体和气体的标准术语》.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