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84231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 教育的内容?( )(A)射(B)御(C)诗(D)数2 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 )是最高的道德概念。(A)礼(B)仁(C)孝(D)德3 被认为是“ 初学人德之门也 ”,揭示了“古人为学次第”的著作是( )(A)中庸(B) 学记(C) 大学(D)乐记4 学记中的“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指的是 ( )(A)藏息相辅(B)教学相长(C)及时施教(D)长善救失5 论衡是哪位思想家的代表作?( )(A)王充(B)王阳明(

2、C)韩愈(D)董仲舒6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A)明确了学校教育的目的(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使选士与育士结合(D)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7 “开成石经 ”是由哪位皇帝命令篆刻的 ?(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文宗(D)武则天8 北宋第一次兴学期间,胡瑗用于太学的教学制度称为( )(A)苏湖教学法(B)三舍法(C)朱子读书法(D)实学教学法9 以下有关三舍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舍法是我国古代首创的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B)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C)三舍法是我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D)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

3、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10 以下几种教学制度中,不是把学生学业成绩与等级地位相连的是( )(A)积分法(B)三舍法(C)苏湖教学法(D)六等黜陟法11 提倡学校应成为民主议政场所的思想家是( )(A)颜元(B)黄宗羲(C)李贽(D)王夫之1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范围( )(A)政治人才(B)军事人才(C)军工技术人才(D)艺术人才13 科举制正式废除的时间是( )(A)1902 年(B) 1875 年(C) 1905 年(D)1915 年14 宣扬“体用一致 ”的文化教育观的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宗羲15 民国初年,“ 五育并举 ”的方针是由(

4、)提出来的。(A)蔡元培(B)陈独秀(C)李大钊(D)吴玉章16 蔡元培主张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 )(A)养成健全的人格(B)健全中华人民的体魄(C)培养有生产和知识技能的人(D)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17 1928 年在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以 1922 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了( )(A)壬寅学制(B)戊辰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18 陈鹤琴的活教育主要是从( )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A)国立幼稚师范学校(B)晓庄师范学校(C)农民运动讲习所(D)乡村学校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三、简答题20 简述汉武

5、帝“ 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21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的学校管理措施。22 请解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教育方针。23 简述陶行知“ 生活课程论 ”的特点。必答题24 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四、名词解释25 “六等黜陟法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宋代理学家对大学有一个基本估价,认为它是“初学人德之门也”。【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

6、【试题解析】 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

7、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正确答案】 主要从积极方面评价,教会学校促进了中国从传统教育过渡为近代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传递了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扩大了国人的教育视野,如女学、幼稚园等。培养了新式学堂急需的教师。【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三、简答题20 【正确答案】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

8、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 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2)兴办太学。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 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3)建立察举制度。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时期,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其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是科举制度的先导。【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 整饬学风 ”,建立训育制度;实行童子军训练和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

9、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既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所谓“民族的 ”,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排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 ,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所谓“科学的 ”,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

10、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除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所谓“大众的 ”,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它把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互相区别和联系,把普及和提高互相区别和联系,是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主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样的书;主张将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及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知识模

11、块】 中国教育史必答题24 【正确答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编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 仁”“礼”:“仁” 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 “爱人”。他的“ 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积极要求实施“德政” ,缓和阶级矛

12、盾;另外一个是 “忠恕”的观念,这是要求人们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礼” 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 “正名”思想中。“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等于政治

13、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 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孔子承认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中的 “类”是

14、指“ 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 ”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以

15、“六艺” 为教学内容。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做了调整,提出他的“六艺” 的教育,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诗礼乐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缺陷: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和知识技能。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

16、,以实现共同目标。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启发诱导。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二者缺一不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 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学思并重。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

17、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博返约。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学习的知识要广,但知识面广又必须做到有条有理,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 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即各种道德准则的基本精神。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 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道德教育原则。第一,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

18、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乐道”就是要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心而心甘情愿为之奉献。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能经受磨炼,有恒心。第二,克己内省(自省自克)。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为“克己” 。另外,在处理客观的道德准则与主观的道德思想的关系时,他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为内在的自

19、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为内省。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第三,身体力行。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行动。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就可以证实。第四,改过迁善。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改过迁善的过程。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7)关于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

20、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 ”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

21、上的一笔巨大财富。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扬长避短。【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四、名词解释25 【正确答案】 “ 六等黜陟法 ”是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六等黜陟法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来升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该制度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 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