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3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传说中虞舜的原始部落产生的学校萌芽是( )(A)序(B)校(C)庠(D)成均2 被封为“亚圣 ”的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3 “庶、富、教 ”是孔子针对 ( )的关系提出的观点。(A)教育与个人发展(B)教育与法律(C)教育与政治、经济(D)教育与文化传播4 学记中提出了“ 预、时、孙、摩 ”的教学原则,其中, “摩”指的是( )(A)学习观摩(B)启发诱导(C)及时施教(D)模仿揣摩5 以下几位,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与其他几位区别最大的
2、是( )(A)韩愈(B)董仲舒(C)王充(D)孟子6 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负着外交和学习双重任务的是( )(A)留学生(B)学问僧(C)遣唐使(D)观光客7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都是产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文宗(D)武则天8 崇宁兴学时期的( ) 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A)书学(B)美学(C)画学(D)国学9 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不是以讲授为主要功能的?( )(A)白鹿洞书院(B)东林书院(C)应天府书院(D)丽正书院10 “心即理”,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朱熹(B)王守仁(C)颜元(D)黄宗
3、羲11 清朝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留美建议的是( )(A)容闳(B)沈葆桢(C)左宗棠(D)李鸿章12 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 )(A)自由、平等、博爱(B)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C)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3 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宗羲14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进步之处?( )(A)取消毕业奖励出身,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B)增加了师范和实业两个教育系统(C)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了男女同校(D)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
4、能的训练15 没有提倡平民运动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B)陶行知(C)梁漱溟(D)晏阳初16 以下哪一个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将其他学校西迁而成的?( )(A)南开大学(B)北京大学(C)抗大(D)西南联合大学17 陶行知总结了生活教育的六大特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其中?( )(A)行动的(B)生活的(C)大众的(D)普遍的二、简答题18 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9 介绍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20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特点?21 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必答题22 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23 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5、。三、名词解释24 私塾25 学校西迁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3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前三位都属于“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种层次,而孟子主张性善论。【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简答题18 【正确答案】 (1)人性论与教育目的观。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
7、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 气” 构成的,人性 “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2)教育的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鸿儒 ”。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 “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 文人 ”,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 通人” ,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
8、学而已,这是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后才是专经传授的教师。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3)教育内容。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应当“博通百家”,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4)论学习。学知与闻见。谶纬神学迷信“ 圣人” ,认为 “圣人”的知识是先天具有的,有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能力。王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知识是在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的。思考与求是。针对当时人们迷信书本、怙经而提的现象
9、,他认为书中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真理,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思考并到实践中检验。“问难”与“距师” 。他强调治学一定要有“ 问难 ”精神。“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提问者是经过个人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的。“问难” 的对象没有限制,可以是圣贤,因为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每句话都无懈可击。而弟子当时不知“问难” ,后人又盲目附和,使义理不明,损害的正是圣贤之道。“距师” ,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距师” 并不是“拒师”,王充更没有彻底否定孔子等圣贤的意思,他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时独尊儒术及师道尊严盛
10、行的环境下,更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第一次兴学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史称“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 300 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2)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3)振兴太学,将胡瑗的“ 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
11、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第二次兴学: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史称“熙宁兴学”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2)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4)编撰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第三次兴学: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史称“崇宁兴
12、学”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2)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考生再根据成绩升人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3)扩建太学。崇宁元年营建太学之“ 外学”专处外舍生。外舍生经考试合格补入上舍、内舍后,方可正式进人太学。(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崇宁时期的画学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由于天下已普遍设学并实行三舍升级制度
13、,崇宁三年罢科举,士人全部由学校升贡。以后又间行科举,与舍选并行。宣和三年恢复科举旧制,但太学仍保留崇宁定制。【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洋务派为了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宏愿,在中国创办了大批的新式学校,这些新式学校虽然内容和培养的人才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制,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补充而已。(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
14、,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必答题22
15、 【正确答案】 (1)关于教育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 ”,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 士亦有染 ”,所以“染不可不慎也” 。这就是著名的“ 素丝说” 。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2)关于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 兼士 ”。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厚乎德行,辩
16、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 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 ,向社会推行其“兼爱”的主张。(3)关于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以“ 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要求“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一义,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墨家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游说,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 的原则,即从已知推未知,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墨子还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
17、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即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识;“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即在社会实践中检查思想与言论正确与否。墨子通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论证,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同时又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4)关于教育方法。主动。墨子不赞成儒家“ 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 “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这叫“强说人”。创造。孔子主张“述而不作 ”,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
18、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如今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实践。量力。论强力而行。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 的刻苦磨炼精神。另外,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墨家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尤其可贵的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首先提出并实行的,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有价值的遗产。【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教育界逐
19、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他们都以教育实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
20、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实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三、名词解释24 【正确答案】 私塾是民间私人所办的蒙学的统称,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私塾的种类包括家塾、义塾、专馆等。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21、其学生多六岁启蒙。就私塾的教材而言,主要是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根基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一些原有著名大学经过合并组合,使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得以发扬和互补,形成新的特色,如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了的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西北联合大学;还有其他大学迁往西南。所有这些措施,都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前有较大的增长。【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