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842323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宋代由( ) 主管地方教育。(A)学政(B)提举学事司(C)地方官员(D)教谕2 下列不属于北宋“ 三次兴学 ”的领导者的是( )。(A)司马光(B)范仲淹(C)王安石(D)蔡京3 “三年大比 ”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固定制度形成于( )。(A)唐太宗(B)宋神宗(C)明太祖(D)武则天4 “书院”最早产生于( ) 。(A)唐代(B)隋代(C)汉代(D)宋代5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 )。(A)王守仁(B)陆九渊(C)颜元(D)朱熹6 古代社学最早产生于( )

2、。(A)宋代(B)清代(C)明代(D)元代7 急就篇的作者是( )。(A)王应麟(B)朱熹(C)史游(D)周兴嗣8 中国古代所指的“ 蒙学”教育阶段是( )。(A)815 岁(B) 612 岁(C) 712 岁(D)615 岁9 国子学积分法始于( ) 。(A)宋代(B)唐代(C)元代(D)明代10 ( )时期,科举考试一律使用“ 八股文”文体。(A)宋代(B)明代(C)元代(D)清代11 对中国古代书院讲会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是( )。(A)太极书院(B)岳麓书院(C)白鹿洞书院(D)东林书院12 阮元创设的学海堂位于( )。(A)江苏(B)浙江(C)湖北(D)广东13 诂经精舍所属的

3、性质是( )。(A)以讲求理学为主(B)以学习制艺为主(C)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D)以学习“ 经世致用” 之学为主14 唐代书院的主要功能是( )。(A)讲学(B)议政(C)祭祀(D)藏书15 “苏湖教学法 ”是由( )发明。(A)胡瑗(B)范仲淹(C)王安石(D)朱熹16 监生历事制度是( ) 时期的创新。(A)明朝(B)隋朝(C)唐朝(D)清朝17 明清时期,民间普遍设置的蒙学教育机构( )。(A)学堂(B)书院(C)书馆(D)私塾18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史籀篇(B) 急就篇(C) 三字经(D)千字文19 宋代第二次兴学是( ),主持和推进者是 ( ) 。(A

4、)庆历兴学 范仲淹(B)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C)庆历兴学 王安石(D)崇宁兴学 蔡京20 六等黜陟法是( ) 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A)宋(B)元(C)明(D)清21 下列不属于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一项是( )。(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随人分限所及(D)六经皆史22 北宋“熙宁兴学 ”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行三经新义。所谓“ 三经 ”是指诗书和( )。(A)礼仪(B) 周礼(C) 礼记(D)大戴礼记23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须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A)孟轲、王守仁(B)盂轲、朱熹(C)荀况、王守仁(D)荀况

5、、朱熹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4 从内容来看,北宋的“二次兴学” 都以废除科举为重要改革措施。25 胡瑗所创的分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史斋和艺能斋。三、简答题26 简述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方法。27 从教学内容来看,朱熹所谓的小学与大学各指哪些方面?28 简要概括“ 朱子读书法 ”的主要思想。必答题29 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0 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宋代教育制度

6、的史实。伴随着北宋地方学校教育传播范围由点到面的扩大,崇宁二年(1103)在地方诸路创制提举学事司专职负责地方的教育管理与教育传播,这是中国古代教育传播史上设立最早的专管州县教育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宋史.职官志七:“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崇宁二年(1103)置,宣和三年(1121)罢。”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三次兴学的有关内容,考查的角度为三次兴学的主要领导者。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

7、兴学。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洪武十七年(1384),明王朝正式确立“三年大比”的制度,即每隔三年举行整个一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称“秋闱”;每逢丑、辰、未、戌年的春季,举行会试,称“春闱”。乡试八月举行,会试二月举行,乡、会试都是在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举行第三场。廷试于三月初一日举行。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书院的发展历史。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

8、始于唐朝。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白鹿洞书院的史实。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或白鹿洞书院学规,是淳熙六年(1179)朱熹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时为书院生员订立的学规。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以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一一作了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社学的知识内容。社学创立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制 50 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因

9、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急就篇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 63字为一章,共 32 章。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蒙学”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一般将 8 至 15 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也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积分法”

10、的识记情况。“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情况。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它在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称为“永制”的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书院的内容,要求考生在众多书院中选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院,既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也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明朝

11、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者,莫过于东林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程度,考生只需记住有关内容就行。阮元于道光四年(1824)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诂经精舍的理解情况。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既进行教学活动,又从事学术研究。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刊刻了许多书籍,这些书籍,既是学术研

12、究成果,又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了书院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书院的识记、理解情况。“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的主要功用是藏书。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的考点为“苏湖教学法”。“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时,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

13、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的考点为“监生历事”。监生历事制度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宋代以后,私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前代高层次、学术水平较高的精舍、经馆等。逐步为书院所代替,而程度较低的蒙学教育,差不多均为私学所承担。古私学在宋元明清几代呈现了明显的蒙学化倾向。因此,本题选 D。【

14、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理解程度。史籀篇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三次兴学的有关内容。北宋的三次兴学及其推进者分别是:第一次兴学,庆历兴学,范仲淹;第二次兴学,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第三次兴学,崇宁兴学,蔡京。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六等黜陟法的有关内容。六等黜陟法是清朝时期

15、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管理挂钩,有助于调动生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整体了解状况。王守仁自称阳明子,史称阳明先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

16、学派”。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他还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史”的教学内容。对儿童教育也有自己的见解。“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他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主持和推进,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太学,扩大太学规模,创立“三舍法”。整顿地方官学。设置诸路学官,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现象,加强地方教育管理,并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每所学校给田 40 顷以充学粮,使地方官学有了显著发展

17、。改革科举制度。在考试方法上,下令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的形式,仅试以经义、策、论;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修改,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重新训释,并颁发给太学和地方官学,作为统一的教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经义科的主要内容。设置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颁定 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考试内容。其中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荀况、朱熹为外铄论的代表,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4 【正确答案】 这一

18、表述是错误的。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其涉及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是要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在熙宁、元丰兴学中,王安石主持编撰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统一教材。在前两次兴学运动中,并没有将废除科举作为改革的内容,而只是在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中,才规定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这一表述不正确。分斋教学制度确实是胡瑗教学实践的一项主要成果,但其所分设的两斋的名称并非是经史斋和艺能斋,而是经义斋和治事斋。经史斋和艺能斋则是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时所设置的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和帖括斋等六斋中的两斋。【知识模块】 中国

19、教育史三、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冗礼、遁举、童子等。其中秀才、明经、进十、明法、明宁、明算为常设科目。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没科目。制科以招收非常之才。应制科考试的人,可以是及第得官之人或中过常科的人,也可以是出身清白的平民百姓。制科考试,由皂帝亲自主持,“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科举考试还包括武举。武举始十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应试武举的考生和明经、进上的乡贡一样由各州举送,

20、不过武举是由兵部主考,考试的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等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2)考试方法: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 200 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帖经,是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主要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查的。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较为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生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策问,相对较为高深,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具体办法是设题指事,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

21、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的好方法。诗赋,命题创作诗词,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 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 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来二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8 岁至 15 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

22、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 ,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 ,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明其事为主的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人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15 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 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 教事” 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明其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大学教材主要是 四书和五经 。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

23、贤之学的门户,人人都必须学好四书,而进一步学习五经是专门研究的事。所以,四书的地位实际超过了五经。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8 【正确

24、答案】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 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2)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如何“精思” 呢?朱熹提出来“无疑一有疑一解疑” 的过程。这罩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虚心涵泳。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所谓“虚心” ,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

25、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 ,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4)切己体察。朱熹强凋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 的读书方法。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5)着紧用力。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6)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

26、:“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 ,学业不断长进。【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必答题29 【正确答案】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 1300 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科举制度在庸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步骤是:乡试一省试一吏部复试。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

27、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 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又重视利用科举。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学校不断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权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在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皆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成,关系相当密切。从统治集团的立场来看,学校与科举,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工具。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

28、,学校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为了充实国家官员队伍,所以科举考试就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制度。而要为参加科举创造条件,必先入学校学习知识。科举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高社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民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民众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必办之后,势必考虑民众的愿望,以适应社会政治需要为方向,所以教育学生必然以育才应举为正道,以登科做官为荣耀。特别是各级政府所办的官学,无不以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为教育目标。科举

29、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学校既已成为科举的附庸,被迫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科举考试有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知识要求,学校必定要安排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科举考试不考的,也就不教不学,科技实用知识根本不接触,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式。科举考试采用帖经、口试等方法,学校加以仿造就有试读与试讲,试读要求读熟能背诵,试讲要求理解能陈述。特别是学生完成学业要出学参加科举考试之时,照例要举行毕业考试,“ 其试法皆依考功 ”,完全按照科举考试考明经、进士的办法实行三场考试,明经试帖经、口义、时务策三项,进士试帖经、杂文、时务策三项,这是资格考试,也是模拟考试,是参与正式科举考试之前的实际演练。【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1)教育管理的加强:国子监的设立;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部门对口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制度。(2)规范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设置形式多样化。(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中印文化教育交流;中日文化教育交流。(5)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6)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