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84236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这段话最主要反映的是(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C)教育与人口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2 被朱熹称为“ 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 的“学、问、思、辨、行”出自(A)大学(B) 学记(C) 中庸(D)乐记3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何种选拔人才制度的产生(A)察举制(B)荐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取得成功的

2、最重要的原因是(A)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B)各用所长,因材施教(C)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D)刊刻、传播师生研究成果5 下列关于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按照“中体西用 ”的原则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结束了科举考试(C)普遍设立新式学堂(D)计划开设实业学堂6 蔡元培认为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 ,但在中国仍然有提倡的必要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军国民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7 关于“新学制 ”的说法错误的是(A)缩短了中学年限,改 6 年为 4 年(B)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

3、学生的需要(C)六三三学制中的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D)幼儿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8 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A)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B)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生活观(C)青年要敢于政治、投身革命(D)青年要注重文化学习9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伦理学政治学(B) 理想国法律篇(C) 理想国伦理学(D)政治学法律篇10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在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不包括(A)学士(B)硕士(C)博士(D)教授11 为俄国政府拟

4、定了一份俄罗斯大学计划,并提出国家通过“大学区制” 对各级学校进行管理,实施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发展各种技术专门学校的人物是(A)爱尔维修(B)狄德罗(C)拉夏洛泰(D)斯宾塞12 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用于开办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这个法案是(A)莫雷尔法案(B)福斯特法案(C)费合法案(D)费里法案13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的教育家是(A)卢梭(B)裴斯泰洛齐(C)夸美纽斯(D)杜威14 下列选项不是耶稣会学校成功的重要条件的是(A)高水平的师资(B)重视初等教育(C)教学方式独特(D)完备的组织

5、管理15 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考试。这种制度是(A)昆西教学法(B)葛雷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16 在法国的中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主张“以拉丁语、希腊语为核心的文字文学教育应作为法国文化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中等教育是传播这种文化传统精髓的最好场所”的人物是(A)贝哈赫(B)让 .泽(C)费里(D)罗宾斯17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

6、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体现了马卡连柯的(A)集体教育理论(B)纪律教育(C)劳动教育理论(D)同辈影响原则18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产生于(A)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B)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C)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D)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19 强调“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的教育思潮是(A)新行为主义(B)新托马斯主义(C)永恒主义(D)要素主义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0 稷下学宫是官学组织。三、简答题21 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22 简述 1718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高等教育革新的主要特征。必

7、答题23 论述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24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学制保留了壬成学制的框架,请评析这个观点。25 评述昆体良的教学理论。26 论述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对我国教育学的影响。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1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论语.子路中的这段话中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

8、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阐述,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并为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与途径,朱熹曾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重要规定。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举制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隋朝是科举制的创立时期。隋初开始沿用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方式。隋朝的统治者从积极地探索新的选土方式,逐步向着科举制迈进。唐杜佑通典卷一四说:“炀帝始建进士科。”宋朱熹通鉴纲目卷

9、三六载:大业二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隋炀帝大业三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一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这两座书院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用所长,即充分发挥教师学术专长的原则。如孙星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皆心通其义”,就请他在诂经精舍中向学生传授经史、文字、音训以及诸子之学。学海堂不设山长,改设学长,规定“必须八学长各用所长,协力启示

10、”,各人用自己的专长教育学生,但又须齐心协力,“同司课事”。对于学生,则因材施教。如学海堂允许专课生“各因资性所进,自择一书肄业”,各因自己所长,“于学长八人中择师而从”。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专课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这两座书院既进行教学活动,又从事学术研究,注重自学与独立研究。两所书院均组织师生合作编书,书院还出学生的专著,刊刻编辑学生的优秀文章。这些书籍,既是学术研究成果,又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了书院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开展。【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

11、主要内容有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普遍设立新式学堂。还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刊免税等。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军国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在维新变法时期即已经萌芽,以后逐渐发展。鉴于中国近代积弱致侮的事实,部分有志之士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御侮图强。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

12、”,但在中国仍有提倡的必要。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22 年新学制,很有特点: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 7 年为 6 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 4 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 2 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1)延

13、长了中学年限,改 4 年为 6 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 4 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2)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3)在中学开始施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4)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5)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6)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意

14、特种教育。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发表了 300 多篇教育文章,大多是关于青年问题的专论。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也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予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此,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理想国法律篇是柏拉图的著作,主要体现了柏拉图

15、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伦理学政治学中。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世纪大学已经有了学位制度。学生学习 37 年,修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及格便可以获得“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学士”学位起源要比硕士和博士晚,时间约在 13 世纪,起初只是一种获得教授证书的候补者的资格,意味着取得了进一步学习的资格,后来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称低于“硕士”水平的学位。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狄德罗是爱尔维修同时代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恩格斯说他

16、是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他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教会人员不得在新学校中担任职务,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中学和大学应当向一切人开放。1755 年,狄德罗为俄国政府拟定了一份俄罗斯大学计划,提出了国家通过“大学区制”对各级学校进行管理、实施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发展各种技术专门学校等建议。虽然这份反映资产阶级发展要求的计划被认为过于激进而未被采用,但法国大革命中的改革方案、拿破仑的教育改革、19世纪俄国教育改革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狄德罗的思想影响。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17、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福斯特法案和费合法案是英国的教育法案。费里法案是法国的教育法案。莫雷尔法案是美国的教育法案。1862 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开办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大多数州都将赠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

18、家。在 1800 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他首次明确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求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等。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耶稣会的学校、组织管理、教学方式等。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

19、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 19191945 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教育官员期间,从事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的教育实验。华虚朋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考试。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A【试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国的中学课程改革。19 世纪末,法国的中学形成了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并行、以古典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使得许多没有学过古典课程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引发了社会不满。为解决这一问题,1898 年,法国成立了“里博委员会”,研究中等教育和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研究报告。1902 年,法国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中学课程前四年有两种选择方案,一种是古典课程,一种是现代课程。这次改革强调了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的传统和实用价值,确立了法国中学的基本模式。1923 年,保守的雷昂贝哈赫出任法国教育部长,又一次进行改革,使古典学科占主导地位的浪潮达到了顶点。他认为,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并列的做法是一

21、个“有悖于真正文化意识的错误”,主张以拉丁语、希腊语为核心的文字文学教育应作为法国文化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中等教育则是传播这种文化传统精髓的最好场所。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纪律首先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教育的结果,当纪律形成后才成为教育的手段。那么,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纪律教育?马卡连柯主张,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他明确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纪律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许体罚。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A【

22、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终身教育思潮。“终身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1956 年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上。1965 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做了题为“终身教育”的总结报告。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终身教育”走向世界的开始。1972 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富尔主持撰写了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的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加涅,其中以斯金纳的影响最大。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有:(1)教育就是塑造行

23、为;(2)程序教学;(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4)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0 【正确答案】 错误。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由于它设立于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当政时期,历时150 年左右,直到齐被秦所灭时才停办。稷下学宫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经费,因此,具有官学的性质,被称之为官家举办。但它基本上是私学,由私家主持。凡是到齐国来游学的私学大师和聚集在大师周围的弟子,齐王都给他们提供活动经费,听任其在稷下学宫自由讲学。如果私学先生另有抱负,齐王挽留

24、无效,则听其自由,不加限制。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因此,稷下学宫是官学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基本上属于私学。因此,此命题错误。【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私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中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知识点的考查。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稷下学宫的性质,即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基本属于私学。【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根据“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的方针,干部教育也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重心。干部教育主要有干部在职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大形式。(1)干部在职教育。苏区的在职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

25、干部学校实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由于根据地变动大,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在职教育、以随营学校、教导队、短训班的形式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为了培养革命根据地急需的各种干部,苏区先后开办了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主要有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等。在各抗日根据地也有大量的干部学校。著名的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其中,抗大最有特色:抗大于 1936 年创办。总校先后办了 8 期,同时还先后在解放区办了 12 所分校。抗大在九年的时间里培养了 20 多万名干部,这些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领导和骨干的作用。抗大的任务是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

26、和政治领导干部。毛泽东给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后又题词“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作为抗大的校训。抗大的课程主要有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日语等)。抗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和“少而精”的原则,因为抗大的学制短,一般只培训半年。【试题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是一场规模宏大的革命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从事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干部教育,一直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重心。其学制短、培训辐射面广、培训课程实用,对革命根据地干部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知识模块】 中外教

27、育史22 【正确答案】 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精神中的自由、民主以及对理性、对真理的追求也深入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由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一科研型转变。具体有:(1)课程的科学化倾向。部分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悄悄进入大学圣殿,尤其在深受加尔文教派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体现最为明显。(2)教学型向教学一科研型转变。随着现代哲学和科学进入大学,改变了以往以神学为主导的大学教育状况,并促成了相关研究机构的出现和发展,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大学由教学型转变为教学一科研型。(3)大学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早期的大学是自发形成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教会、王权和城市认识到它的价值,因此,开始加入

28、到对大学管理权的争夺中。在此过程中,大学形成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强化了其独立的地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如美国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各国各具特色的教授治校制度,为现代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基础。(4)学术自由风气萌动。大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教学和研究空间,促进了学术自由精神的形成,保障了大学进行知识的探索。【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 17 一 18 世纪高等教育的变革。自然科学引入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增强了大学的科研功能,出现了一批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这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考生需要掌握的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

29、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必答题23 【正确答案】 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却相对忽视学校的建设,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官学制度。到宋仁宗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只重科举不重学校,是只顾收获不问耕耘。自此以后,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这次兴学的主要内容是: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士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与墨义。建立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瑗的“ 分斋教学”制度。(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间发起,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措施有: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 ”。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三部分,初入学者

30、获得第一、二等者,在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设生成绩优秀者升入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改革教育内容,新编 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三经为礼诗书)。(3)崇宁兴学。发生在崇宁年间,由蔡京主持发动。其内容为: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合,扩充太学。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宋初三次兴学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宋初三次兴学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

31、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体现。【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1)1922 年新学制的学制系统是:小学六年,中等教育分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各 3 年。1922 年新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并不盲从美制。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施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正如陶行知所说:它是“应时而生的制度” ,是“颇有独到之处 ”的。(2)1922 年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根据学龄儿

32、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 7 年为 6 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 4 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 2 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延长了中学年限,改 4 年为 6 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 4 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中学分咸初、高中

33、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在中学开始施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意特种教育。(3)这个学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来经过 1928 年、1932 年、1940 年多次修补,除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基本沿用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重

34、建教育,1922 年学制这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系统总体框架被采纳。在新中国成立 60 余年的历史阶段里,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所改变,但总体最终仍然保留了 1922 年学制系统的总体框架。(4)目前我国亟须研究制定新的学制:一国的学制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它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学制需要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如今的儿童已经和 60 年或 90 年前的儿童有很大的区别。今天的儿童发育比半个世纪前要早,如我们现在的入学起始年龄已经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7 岁调整为 6 岁。90 年前、 60 年前,我国文盲众多,当时的学制一方面要考虑教育的普及,又要培养

35、专门人才。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学习化社会。我国要走入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是必由之路,新的学制应该反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 1922 年学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我国目前学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较恰当的历史观。【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1)昆体良的教学理论昆体良在教学理论的许多方面提出的精辟的见解,对几百年的罗马帝国和文艺复兴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他认为需要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昆体良的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因其思想尚未推

36、行到学校教学中,所以,我们不能说他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只能说是萌芽。专业教育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昆体良指出,教师应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问的好处有:鉴别学生的能力:课堂提问防止学生漫不经心;可以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这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学习和休息交替。昆体良提出应让学生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意见,而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对学生有耐心;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因材施教。(2)评价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既是对自己长期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古罗马教育理论和

37、教育实践的梳理,是古罗马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劳逸结合思想,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刻见解,对教学理论的这些真知灼见,对后世欧洲中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战争原因,雄辩术原理一度失传,1416 年被发现后才被流行于世。后世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昆体良教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昆体良的教学思想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朵奇葩。考生需要注意其教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给予客观的评价。【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1)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凯洛夫是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教育界最有影响的一位

38、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开始形成的。教学论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讨论了教学过程问题,以及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I 生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凯洛夫提出的五项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习教材,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技巧,以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凯洛夫教育学的价值、影响:凯洛夫的 教育学建构了较完整的 “

39、教学论”体系,代表了苏联教育理论建设的一个阶段。他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对苏联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是苏联特定历史时代的实践经验。他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全面、系统地反映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3)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他未能根据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是仍然坚持30 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从而使他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滞后性和封闭性,缺少创造性。另外,他的严重不足还表现在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不够辩证。(4)对中国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

40、学建构了较完整的“教学论” 体系,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的重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初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凯洛夫的主要思想是全面、系统地反映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未能根据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从而给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凯洛夫教育学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地看待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需要考生具有很强的前沿意识和对前沿文献的阅读,才能将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得鞭辟入里。考生可以从贡献与局

41、限两个方面作出回答:(1)贡献。凯洛夫教育学 在阐述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基本原理方面作出了贡献。教学论是凯洛夫教育学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探讨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论体系。教养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教育学强调教学计划应授予学生基本知识,教学大纲应体现出教学的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教科书应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方面的见解。(2)不足。凯洛夫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历史遗产和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以及对待苏联二三十年代教育经验的取舍,完全是以联共中央所颁布的各项决定的基本观点为准绳的。为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还牵强附会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苏联 20 世纪 20 年代教育改革的经验也未能吸收。【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