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84236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2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商代的(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A)金文(B)小篆(C)象形文字(D)甲骨文2 在我国教育史上,被称为“六经” 传人的教育家是 ( )。(A)孟子(B)荀子(C)孔子(D)朱熹3 向汉武帝提出“ 天人三策 ”的是汉代著名学者( ) 。(A)董仲舒(B)叔孙通(C)贾谊(D)陆贾4 礼部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其最高长官是( )。(A)尚书(B)侍郎(C)郎中(D)员外郎5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

2、 )编定的。(A)孔颖达(B)王守仁(C)王安石(D)朱熹6 在教育内容上提倡“ 实学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的教育家是( )。(A)颜元(B)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7 ( )的设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标志和象征性的意义。(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D)安庆军械所8 1898 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 )。(A)北洋西学堂(B)湖南时务学堂(C)京师大学堂(D)南洋公学9 1919 年 10 月,( )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 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的国民教育宗旨。(A)第五次(B)第四次(C)第三次(D)第

3、二次10 ( )国民政府实施以 “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A)抗战期间(B)大革命时期(C)国内战争时期(D)民国初期11 20 世纪 20 年代的“ 活教育 ”实验,是由教育家( )主持的。(A)黄炎培(B)晏阳初(C)梁漱溟(D)陈鹤琴12 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A)智育(B)美育(C)军事教育(D)体育教育13 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提出“人道” 教育思想的是 ( )。(A)西塞罗(B)昆体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 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 ),在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

4、生了重要影响。(A)赫胥黎(B)培根(C)洛克(D)斯宾塞15 1718 世纪德意志各公国设有( ),面向上层子弟,以培养文武官员。这是当时德国教异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个特点。(A)文实中学(B)骑士学院(C)文法中学(D)实科中学16 ( )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A)康德(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17 1919 年,法国“ 新大学同志会 ”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 ( )的主张,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解决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两个问题。(A)生计教育(B)统一学校(C)义务教育(D)平等教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

5、理由。18 唐代中央官学中的“ 六学一馆 ”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玄学、儒学、佛学和广文馆。19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实验纯粹是与共产党争农民,无积极意义可言。20 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21 英国1988 年教育改革法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并未涉及到高等教育的问题。三、简答题22 简述道家的教育思想。23 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请问“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4 简评苏格拉底“ 产婆术 ”。25 列举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26 简论结构主义教育。必答题27 从“人性论 ”的角度比较孟子和苟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2

6、8 述评陈鹤琴“ 活教育” 思想体系。29 简述中世纪阿拉伯的教育形式。30 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2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9 【

7、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8 【正确答案】 错误。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 应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错误

8、。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思想,是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既不同于国民党,也有别于共产党对农村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当时的条件下,注定会成为一场不成功的实践。但是,该实验并非毫无积极意义。他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农村问题,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他对农民的生存状况深表关切,并身体力行来到农村,其精神可嘉;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状况。因此,该实验虽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却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正确。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9、到公元前 5 世纪后期,“智者” 一词被专门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成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出现使得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 ,教育工作已开始职业化。【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错误。尽管1988 年教育改革法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如: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

10、新的规定等。1988 年教育改革法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三、简答题22 【正确答案】 (1)主张“ 绝学”和“愚民”。道家主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有自身运作规律,所以称“自然无为” ,“无为”的反面是“ 人为”。而儒家的教育是最主要的“ 人为”活动,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因此,道家主张“复归于朴”,提出“绝学无忧”的著名命题。与“绝学”对应的社会政策就是“ 愚民”,主张不让民众接触到学术知识,“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 。(2)教循自然。道家并非根本不要教育,而是提倡

11、与传统教育不同特色教育,反对过多的人为说教、干预、引导,主张一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3)“逍遥”的人格理想。在教育目标上,道家追求一种“逍遥”的人格理想,对于自我、功名、利害、是非、生死等无动于衷,达到精神的绝对逍遥。(4)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道家对现实社会和文化持批判态度,在学习上提倡怀疑精神,反对对书本、传统和圣人亦步亦趋。简评:道家认为“ 道法自然 ”,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 为教育的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实际上是持教育有害论

12、,这是极端的、片面的,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1)中学也称旧学,是“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2)西学也称新学,包括“ 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 西艺” 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3)中西学的关系是:“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所以,其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与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13、24 【正确答案】 (1)定义: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即是“产婆术” 。(2)评价: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但是,这种方法是主观片面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

14、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淙教性。人文主义教育

15、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沉浮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 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时臣、绅士等。【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主要观点有:(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16、(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4)提倡“发现学习法”;(5)认为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必答题27 【正确答案】 “ 人性论 ”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 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地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1)孟子的“性善论”有以下要点: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 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荀子的“

17、性恶论 ”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 化性而起伪 ”,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认为人性“不可学,不可事 ”,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 ,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仪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性”和“ 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质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

18、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 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 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理” ,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 “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像大禹一样的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在阐明教育必要性之后,荀子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2

19、)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 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

20、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苟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在长期的儿童教育实践中,陈鹤琴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教育经验,又在陶行知“ 生活教育” 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活教育”理论体系。(1)“活教育”目的论。有感于民族的生存危亡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弊失,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三者从抽象到具体,逐一递进。(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对“ 活教育”

21、课程的概括表述,他批评传统教育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教育资料,学校因与自然、社会隔离而成为“ 知识的牢狱 ”,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 “书呆子”。因此,陈鹤琴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 活教材 ”。(3)“活教育”的教学论。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 “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做”为出发点和核心,确保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获取经验。“活教育”思想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它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不

22、乏启示意义。【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1)昆它布。产生于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当时阿拉伯人模仿犹太人的方式,由粗有学识的人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知识。通常由教师在家中招生授徒。由于游牧生产条件并不迫切需要学习读、写、算知识,就学的人寥寥无几。伊斯兰教兴起以后,昆它布便被用作传播教义之地,仍由私人设置。伊斯兰教徒在各地设清真寺后,清真寺边附设昆它布,从而数量大增。其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传授实用知识变为以诵习古兰经为主,环绕古兰经教授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成为一种以宗

23、教教育为核心的初级学校。(2)宫庭学校和府邸教育。这是对王室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教师由统治者聘任,在宫庭府邸授课。除传授古兰经、圣训、历史、诗歌、语法和辩论术外,还讨论治国之道。在宫庭中定期举办沙龙,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参加,以争鸣的方武争议宗教、哲学、历史等课题,有时统治者也会亲自参加。后来贵族、朝臣和富有人家仿效宫廷,在府邸延聘学者举办学术讨论会,宫庭学校和府邸教育遂成为特权阶级的特殊的教育机构。(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水平均因人而异。从教学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昆它布和宫庭学校之间的中等教育。(4)清真寺:亦称“ 礼拜寺”,是伊斯兰教徒聚会礼

24、拜的圣地,也是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对有一定基础的年长教徒,则授以较高程度的知识。教学中惯常的办法是教师坐于廊下或院中讲课,任人来听,听者环坐成圆形,叫做“教学环” 。教学内容除 古兰经、圣训、法律之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等,属中等教育范围。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宏大的清真寺邀请学者讲学,各地及各国学生寄宿寺内听讲,独立钻研,与高等学校类似。(5)图书馆和大学。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和大学界限不清,同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搜罗书籍、组织翻译、指导阅读、抄写图书和科学研究。当时,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尔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公元

25、 10 世纪时,建立了科尔多瓦大学。【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归纳如下:(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依据“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

26、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4)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5)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反对给学生负担太大,击中时弊。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