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84237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2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选项中不是西周学校“六艺” 教育内容的是( )。(A)射(B)御(C)诗(D)数2 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 )。(A)性善论(B)明人伦(C)盈科而进(D)大丈夫3 太学就其办学性质而言是汉代的一种( )。(A)一般私学(B)高级私学(C)中央官学(D)地方官学4 唐代曾发生过主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冲突事件,议者认为是主考官权位太低所致,故提高了考试的规格和权威性。此后,科举考试一般由礼部的( )主持。(A)侍郎(B)尚书(C)郎中(D)员外郎5 元代都子学

2、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 )。(A)外语学校(B)国文学校(C)艺术学校(D)高等学校6 在早期改良派中,盛世危言的作者是( )。(A)郑观应(B)王韬(C)薛福成(D)马建忠7 ( )年 10 月,学部奏请颁布视学官章程三十三条,改变了清末视学活动无章可循的状况。(A)1905 年(B) 1907 年(C) 1909 年(D)1910 年8 受美国( )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A)职业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9 ( ),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

3、学。(A)国内战争时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初期(D)民国初期10 “生活教育 ”理论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是 ( )。(A)梁漱溟(B)黄炎培(C)晏阳初(D)陶行知11 古巴比伦最早的成形文字是( )。(A)楔形文字(B)象形文字(C)图画文字(D)腓尼基文字12 在古希腊教育内容中,“五项竞技” 包括:赛跑、 ( )、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A)跳跃(B)游泳(C)射箭(D)击剑13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 )学校。(A)教(B)骑士(C)寺庙(D)耶稣会14 北欧宗教改革前人文主义教育者( ),是一位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家,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化

4、。(A)维夫斯(B)伊拉斯谟(C)莫尔(D)温斐林15 1830 年,法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后,发展初等教育成为重要任务,教育部颁布( ),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规定每乡设一小学,教师任教需资格证书。(A)莫雷尔法(B) 基佐法案(C) 国民学校章程(D)费里法案16 1636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洲第一所高等学府( )。(A)哥伦比亚大学(B)耶鲁学院(C)霍普金斯大学(D)哈佛学院17 夸美纽斯认为运用( )原则是教育学的一条“ 金科玉律” 。(A)量力性(B)直观性(C)巩固性(D)循序渐进性18 1918 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 )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

5、是民主观念的原则,中等教育的目标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它奠定了“六三三学制” 和“综合中学”的地位。(A)教育基本法(B)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C) 国防教育法(D)学校教育法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西周时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在四夷” 。20 “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21 陈鹤琴的“ 活教育” 课程论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22 柏拉图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构建了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23 1947 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提出的教育目标,与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教育政策截

6、然不同。三、简答题24 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25 “百日维新 ”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6 简谈亚里士多德有关伦理教育的思想。27 如何理解英国教育的双轨机制?必答题28 分析论述独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影响。29 试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并进行评析。30 试论凯兴斯泰纳的“ 公民教育 ”与“劳作学校理论”。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2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7、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正确答案】 错误。西周时期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的“学在官府”,“学在四夷”的现象出现于春秋时期。【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正确。符合宋朝国子监性质的正确表述。【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错误。陈鹤琴“活教育” 的课程论主张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他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9、2 【正确答案】 正确。柏拉图提出了一个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学校制度体系。少数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之顶端;为数较多的理性不全但意志坚强者,接受不完备的教育,处于塔之中部;而缺乏理性,情欲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则在塔的底层,接受最不充分的初等教育。这个学校制度明显地表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它是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正确。1947 年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 9 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

10、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它被称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它提出的教育目标,与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教育政策截然不同,对战后日本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三、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德教是立政之本。董仲舒把封建道德与封建秩序的来源归结到抽象的人性上,再从人性上升到天命上,使封建道德合理化、神圣化。(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强勉行道”;“明其性情

11、”。【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 百日维新 ”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百日维新 ”过程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举制度;(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

12、育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有如下几种见解:(1)论幸福。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幸福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幸福的获得不能靠机遇,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2)论美德。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3)美德在于实践。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天性无关,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我们应在实践中获得这些德行,

13、美德在于实践。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 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育为升大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 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

14、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人大学作准备。显然,英国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必答题28 【正确答案】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建立察举制度,以儒术取士等。(2)其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学成为教育主体内容;二是确立了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地位。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大大激励了

15、士人学习的积极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动力,更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 独尊儒术 ”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道德是赫尔巴

16、特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论是他的教育学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赫尔巴特提出五种道德观念“ 五道念”,即“内心自由” 的观念、“完善” 的积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尝” 的观念。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 可能的目的 ”,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断更

17、富于灵活性、更加准确和有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然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又称“ 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在他看来,这个目的最为必要,因为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 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 ,这样,才能够“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 ,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有着两重性:一方面,他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分工的日细,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提出了选择的目的,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和新兴资

18、产阶级的愿望,有进步意义。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又使他力求维护德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因而把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 ,暴露了他思想中的保守性。(2)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 的概念。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 ”,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又说:“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

19、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教学是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3)儿童的管理和训育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儿童管理” 和“训育”两方面。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秩序,预防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儿童管理

20、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形成有性格的道德力量和美德。赫尔巴特认为训育可分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有六种基本措施和方法:维持的训育、决定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1)公民教育理论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 ”。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

21、想。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所谓“ 有用的公民 ”应具备三个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2)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 改造成“劳作学校 ”,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 三位一体 ”的。“劳作”在教

22、育学上的定义:第一,是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 ”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团体的伦理化”。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一是把“劳作教学 ”列为独立科目;二是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三是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3)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 19 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映,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对内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精神武器。另一方面,为实现国家教育政策,凯兴斯泰纳将新的教育方法引入到公立学校体系,不仅在德国,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