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84239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4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另据说董仲舒的 春秋繁零中认为“成均,为五帝之学。”“成均”这个场所是(A)实施乐教之地(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C)实施德育之地(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2 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的教学内容的是(A)礼、乐(B)诗、书(C)射、御(D)书、数3 墨子提出“ 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的思想强调的是(A)主动(B)创造(C)实践(D)量力4 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的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

2、)董仲舒5 主张“学者必有师 ”“学无常师”的学者是(A)王充(B)颜之推(C)韩愈(D)朱熹6 下列选项中,以“ 讲会制度 ”为特点的书院是(A)东林书院(B)漳南书院(C)诂经精舍(D)学海堂7 王夫之认为这是“ 起化之源 ”。下列选项中体现王夫之的这一教育思想的是(A)必恒其教事(B)明人者,先自明(C)正言、正行、正教(D)罕譬而喻8 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留欧学生出发赴欧的时间是(A)1873 年(B) 1875 年(C) 1876 年(D)1877 年9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实施的学制(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一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0 1922 年 3 月,蔡元培在新

3、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不包括(A)教育经费独立(B)教育行政独立(C)教育独立于宗教(D)教育独立于政党11 下列选项中,标志着壬戌学制诞生的是(A)钦定学堂章程(B) 奏定学堂章程(C) 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等(D)学校系统改革案1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战时教育方针下的教育活动的是(A)高校内迁(B)学校国立,予以经费保障(C)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D)将流亡失学、失业青年招至入伍13 下列选项中不是“ 抗大 ”的教学方法的是(A)启发式(B)研究式(C)实验式(D)考试14 下列关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A)村学是乡学的基

4、础组织(B)乡村的组织原则之一是“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C)乡村的组织原则之一是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的教育融合归一(D)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是村学乡学须知15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 勇敢” 的美好德行的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泰戈拉(D)亚里士多德16 希腊化时期得到明显发展的是(A)小学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私人教育17 1697 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主张开办(A)星期日学校(B)工作学校(C)文法学校(D)公学18 美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是

5、 1876 年创办的(A)霍普金斯大学(B)哈佛大学(C)斯坦福大学(D)芝加哥大学19 赫尔巴特认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 的教学 ”反映了(A)教育性教学原则(B)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D)把握教学时机的原则20 规定英国建立地方教育当局,且地方当局有权建立中等学校,并资助文法学校,向进入文法学校的初等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奖学金,同时还要考虑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的法案是(A)巴尔福法案(B) 哈多报告(C) 斯宾斯报告(D)费舍教育法21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的教育改革建议的是(A)加强中学 5 门“ 新基础课” 的教学(B)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C)改进师资的培养(D)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2 “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人的自我生成 或自我创造,或者说教育是发展关于自由选择以及对选择的意义和责任的认识的过程”的教育思潮是(A)永恒主义思潮(B)要素主义思潮(C)存在主义教育思潮(D)现代人文主义思潮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3 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24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三、简答题25 简述夸美纽斯在教学原则方面的主张。必答题26 论述我

7、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4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成均的教学任务。关于成均的教学任务,郑玄认为“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由此可以看出,成均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是独立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的乐教,是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活动。成均可以被视为古代学校的萌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孔子私学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基本教育内

8、容,尤其是诗礼乐的学习尤为孔子所重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于孔子所招的学生主要为成年人,所以“六艺”中的儿童学习的小艺书、数教学不为孔子私学所注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量力”原则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如墨子的几个学生在学习正业外,要求学射。墨子说“不可!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

9、,该减者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在董仲舒看来,德教是立政之本。由此,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即“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认为教化是比刑罚更有效的驾驭人民的手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韩愈的教育主张。韩愈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师说中。“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主张。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0、 本题考查的是书院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是与书院教学、学术活动相联系的学术组织,类似于今天的学术讨论会,但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组织。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会约仪式”中。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夫之的教师思想。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一,“必恒其教事。”他认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即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第二,明人者,先自明。如果教师自己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是“实则昏昏也”,不配,也不能当教师。第三,要正言、正行、正教。

11、王夫之认为这是“起化之源”,即重视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罕譬而喻”是学记中对教师语言的论述。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批留欧学生的派遣时间。留欧学生的派遣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1873 年,沈葆桢上奏折建议派前学堂优秀学生“赴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派后学堂优秀学生“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致胜之理”。但因日本 1874 年侵犯中国台湾而搁置。1875 年,趁法国工程师回国为船政学堂购买设备时,沈葆桢派遣 5 人同行,其中 3 人回国,2 人留在法国学习。这成为留欧学生的先导。

12、1876 年,李鸿章选派 7 名年轻军官赴德国学习陆军。1877 年,李鸿章奏请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朝廷照准执行。1877 年 3 月 31 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留欧学生出发赴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的学制。1904年 1 月 13 日(农历癸卯年十一月廿六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蔡元

13、培的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1922 年 3 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蔡元培阐发了教育与政党、教会的区别,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时教育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下的教育教育活动。具体有:(1)高校内迁。 (2)学校国立,保障部分学校正常办学。(3)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安置、培训流亡失学、失业青年。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

14、育史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大”的教学方法。抗大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注意相互联系)、研究式、实验式、“活”的考试。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乡农学包括村学、乡学。从教育行政上看,乡学是村学的教育上层机构,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其组织原则有:(1)“政教养卫合一 ”“以教统政”。(2) 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的教育“融合归一”。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是识字、唱歌。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亚里士多

15、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但初级学校发生蜕变,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被取消,美育也逐渐被削弱,小学教育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注重和谐发展与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中等教育同样面临着衰微的境地,原有的中等

16、教育机构体育馆被文法学校所取代。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雄辩术学校外,出现了芝诺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学校以及伊壁鸠鲁开办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学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697 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计划。洛克在计划中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 14 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以便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更多的利润。工作学校中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养成宗教意识的互动和从事纺织品制作等方面的手工业劳动。工作学校实际上

17、就是贫穷儿童的收容所,职业分配机关或童工工场,与他的绅士教育主张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 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美国开始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1876 年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它不仅给以后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1885 年)和芝加哥大学(1889 年)等提供了模式,而且对一些原来的传统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使他们从古典主义传统的昏睡中觉醒过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赫尔巴特从揭示智

18、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对教育性教学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师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品德才越好。这一原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他把教学当成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为无条件的同步运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巴尔福法案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902 年,

19、英国通过了巴尔福法案。该法案要求建立地方教育当局,而且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建立中等学校,并资助文法学校,向进入文法学校的初等毕业生提供奖学金,同时还考虑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教育改革。1983 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对美国教育提出了改革建议:(1)加

20、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2)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3)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就业前应达到的教育专业训练标准,使他们既有从教的倾向,又具备从教的能力。(4)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的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的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

21、的方法;主张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3 【正确答案】 错误。黄炎培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他奠定了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黄炎培对职业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因此,命题说法错误。【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职业的本质和对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

22、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为个人谋生之手段,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目的。【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错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是 1968 年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的。这部法律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在法国的教育法案中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的是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由法国议会 1975 年通过。为加强职业教育,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对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因此,此命题错误。【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

23、法案)和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切忌将各法案的内容混淆。【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三、简答题25 【正确答案】 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是其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学原则可归纳为:(1)直观性原则。(2) 巩固性原则。(3)量力性原则。(4)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学思想是夸美纽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教学原则的主张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意义重大,使教育理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教育思想的解放以重大的启示。【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必答题26 【正确答案】 (1)汉代:察举制度。

24、汉初官员的选拔补充,主要采取朝廷直接征聘地方社会名流或由地方官把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法,称作“征辟异才” 或“贡举贤良方正”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选拔官吏,不断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地方组织遭到破坏,致使“乡举里选” 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曹丕即位以后,行“九品官人法”( 即九品中正制)。具体办法是:在郡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材料,并据此作出总的评价。共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

25、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评判还比较全面、慎重,但后来,中正官完全被世族把持,品评的结果往往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隋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的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 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入仕的基本途径。(4)明代“八股取士制”的确立。明开科取士后,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为完善。明代的科举制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

26、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破题。第二是承题。第三是起讲。第四是入手。第五是起股。第六是中股。第七是后股。第八是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称八股文。清朝的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只是考试办法比前代更为繁杂。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的科举考试前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尽管唐、宋、明、清科举制的程序、科目、考试方法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选士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有助于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有其历史进步性。科举制对朝鲜、日本、越南都有过较大的影响。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选士制度的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纵向看,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形成是在总结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开创了比较详明、严密的考试取士制度。【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