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选项在孔子的教师思想体系中属于教人的前提条件的是(A)学而不厌(B)诲人不倦(C)温故知新(D)以身作则2 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思想,反映的是孟子的思想为(A)教育目的(B)教育过程(C)教学思想(D)人性论思想3 孟子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的思想反映的是(A)“四心”思想(B) “人伦” 思想(C) “大丈夫” 思想(D)“深造自得 ”教学思想4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
2、艾者。” 反映的是孟子的(A)深造自得(B)盈科而进(C)教亦多术(D)专心致志5 荀子曾建议秦国“ 力术止,义术行 ”,“节威反文”。这一主张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是(A)礼法并重思想(B)性恶论思想(C) “大儒” 的教育目标(D)闻见知行的思想6 荀子又将儒者加以分类,其中能使“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的是(A)俗儒(B)雅儒(C)大儒(D)硕儒7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说明荀子的学习过程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A)闻见(B)知(C)行(D)解蔽8 提出“虚壹而静 ”这一思想的是(A)论语(B) 墨子(C) 孟子(D)荀子9 提出了“师云亦云 ”的思想的是(A)论语(B) 墨子(C)
3、 孟子(D)荀子1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思想出自(A)论语(B) 墨子(C) 孟子(D)荀子11 提出“博乎道术 ”“辩乎言谈”“厚乎德行” 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标准的人才培养类型是(A)仕(B)兼士、贤士(C)硕儒(D)鸿儒12 提出“察类明故 ”的思维和论辩法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3 在教育方法上提出“ 虽不扣必鸣 ”的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思想强调的是(A)主动(B)创造(C)实践(D)量力15 墨子提出“ 合其志功而观焉 ”强调的是(A)主动(B
4、)创造(C)实践(D)量力16 墨子提出“ 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的思想强调的是(A)主动(B)创造(C)实践(D)量力17 提倡“贵师 ”“道观”“用反”“ 虚静”等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18 “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1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体现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人的关系20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 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预防性原则(B)启发诱导原则(C)及时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1 “学者有
5、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诱导原则(B)长善就失原则(C)及时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2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思想来自于(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3 阐述乐和礼的区别是:“乐也者,动于内者;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4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著作,其中学记侧重讨论大学的教学法,而侧重讨论古代大学之道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5 “喜
6、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师的思想体系。“学而不厌”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自称好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终生好学乐学,创造了终生为师的条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
7、的教育过程思想。孟子将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概括为“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放任、失落。“求其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良知良能”并将其“扩而充之”,发扬光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人伦”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这五种道德规范,后世称为“五伦”。“五伦”在封建社会是重要的伦理概念。孟子重孝悌,尤其重孝,主张君主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因为孟子把政治关系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所以,孟子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
8、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教学思想。孟子强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 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也是一种教诲。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异。故教亦多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强调要“礼”“法”并重,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治政治的实践者。荀子在游学秦国时
9、看到了“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也看到了“秦恃武功轻德教、不能服人心、难以久安”的缺点,故建议秦国“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大儒”的教育目标。荀子将儒者分成三等:俗儒、雅儒、大儒。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对儒家经典仅仅是记诵,不知其用,且善于谄谀当权者,人格低下;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学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讲原则,虽不能知类通达,但决不自欺欺人,能使“千乘之国安”;大儒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从已知推测未知,能自如地处理新问题,能自如地治理好
10、国家,是最理想的人才。在荀子看来,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因为大儒治国即使只凭借“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思想。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一知一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学习过程的最高阶段是“行”。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闻见一知一行”的思想。其中知包括: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第二,苟子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
11、壹而静”。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教师思想。荀子的教师思想包括“师法”和尊师。其中尊师包括: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人性论。墨子提出了“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的比喻。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如素丝的观点,即“人性素丝说”,这一
12、观点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是墨子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一个贡献。总结来说,“人性素丝说”的主张有:第一,人性不是天生的,人性在出生之时如待染的素丝。第二,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有关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墨子的理想社会是“兼相爱”“交相利”。在这一理想下,墨子主张以“兼士”“贤士”为培养目标。“兼士”“贤士”的标准是:“博乎道术”“辩平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思维论辩方面的要求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13、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内容。墨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的教育四个方面。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墨子提出了三表论和察类明故的思维和论辩法,其中“察类明故”是我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墨子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呜”,即主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墨子的观点是“述且
14、作”。“述且作”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墨子学于儒而能自成一家,墨家在科学和逻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创造的结果。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孔子重行,要求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人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但墨子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而实际上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
15、思想。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量力”原则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如墨子的几个学生在学习正业外,要求学射。墨子说“不可!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道家的教育方法思想。从方法论上,道家非常讲究辩证法,提倡“贵师”“道观”“用反”“虚静”等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
16、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家的教育思想。“禁私学”“禁诗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商鞅、韩非都有类似的主张,并最终发展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进而成为法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中既提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论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A【试题
17、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思想。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有:预防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长善就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这条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思想。题目中的这段话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着四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多:贪多务得;寡:求精而所习太少;易:过分自信而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止:自信不强,畏难而止。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克服缺点。难能可贵的是,学记辩证地看待这四种心理倾向
18、,认为这其中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即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乐记的思想。乐记认为乐通伦理,与政通。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因此,乐的目的是教育人,是为社会伦理、政治服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乐记的思想。在乐记中,阐发了“乐”的作用主要有五种,其中乐和礼的区别是其中一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大学的思想,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侧重讨论大学之道,而学记侧重讨论大学的教学法,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著作。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一思想始见于孔子。如孔子主张“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