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84242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颜元的漳南书院中分为六斋,其中含“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的是(A)文事斋(B)艺能斋(C)理学斋(D)帖括斋2 没有设在中国本土,但却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是(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崇信义塾(D)宏艺书塾3 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是(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崇信义塾(D)宏艺书塾4 早期教会学校相当于(A)学前教育(B)小学教育(C)中学教育(D)大学教育5 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是(A)英华书院

2、(B)马礼逊学堂(C)崇信义塾(D)宏艺书塾6 从招生上看,不再免费招收贫寒子弟,而是以高额学费招收新兴资产阶级和富裕家庭子弟。出现这一转变的时期是(A)1842 年后(B) 1850 年后(C) 1860 年后(D)1895 年后7 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B)上海广方言馆(C)广州同文馆(D)台北西学馆8 下列洋务学校中不属于专门技术类的学校是(A)福建电报学堂(B)天津医学堂(C)天津电报学堂(D)福建船政学堂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9 稷下学宫是官学组织。10 论语.子路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

3、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这段话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后行。11 唐代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12 书院是学术研究之所。13 颜元主张培养“ 实德实才 ”。三、简答题14 简述“学在官府 ”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15 简述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16 简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17 简述墨子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18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19 简述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20 简述朱子读书法。21 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必答题22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材料二:发然后禁

4、,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材料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指出这段材料所出自的文献。(2)为材料 1 加标点。(3)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思想。23 论述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24 论述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25 有观点认为书院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9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颜元的“六斋”制度。颜元在漳南书院中分了“六斋”。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课皇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第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6、。1818 年 11 月 11 日,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了英华书院(The Angol Chinese College),并任校监。 1842 年,英国人基于 南京条约霸占香港。1843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839 年 11 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

7、0 一 1880)主持并任教师。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学校在中国的举办。早期(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839 年 11 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

8、朗(1810 一 1880)主持并任教师。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1842 年 11 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1850 年因故停办。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召开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教会学校的地位提升至“基督教教会应把教育列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招生上看,不再免费招收贫寒子弟,而是以高额学费招收新兴资产阶级和富裕家庭子弟。因此

9、,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派的学校。我国的洋务学校分为三类:外国语言文字学校、各种专门技术学校、军事技术(武备)学校。题目中的 4 所学校属于外语类学校,其中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1862 年,上海广方言馆创办于 1863 年,广州同文馆创办于 1864 年,台北西学馆创办于 1888 年。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学堂。洋务学堂的学校分为三类:外国语言文字学校、各种专门技术学校、军事技术学校。其中各种专门技术学校包括:福建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

10、、天津医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属于军事技术学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9 【正确答案】 错误。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由于它设立于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当政时期,历时150 年左右,直到齐被秦所灭时才停办。稷下学宫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经费,因此,具有官学的性质,被称之为官家举办。但它基本上是私学,由私家主持。凡是到齐国来游学的私学大师和聚集在大师周围的弟子,齐王都给他们提供活动经费,听任其在稷下学宫自由讲学。如果私学先生另有抱负,齐王挽留无效,则听其自由,不加限制。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

11、自由的特点。因此,稷下学宫是官学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基本上属于私学。因此,此命题错误。【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私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中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知识点的考查。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稷下学宫的性质,即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基本属于私学。【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正确。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此段论述中包含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孔子的论述看,人口、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人口、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教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三种,即先行、并行、后行。“庶、富、教” 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

12、。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因此,命题正确。【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关系的认识。孔子认为,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正确。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唐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之一。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监。唐代的教育管理模式

13、是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负责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部门对其所办的学校进行对口管理。因此,命题正确。【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唐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特点为:(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化。(5)教育等级性加强。本题着重考查的是第一个特点。【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错误。

14、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构。早期的书院均不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以研究、传播学问和道德践行为宗旨。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鸿学。他们在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不少研究成果也是在讲学的过程中完成并取得社会承认的。清代以前的书院活动主要是讲学、供祀、藏书三方面,到了清代以后,书院对藏书和刊印书籍尤为重视。有的书院还把师生的读书心得,记在日记册上,然后汇编刊印成书。教学、研究和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命题说书院是学术研究之所,窄化了书院的职能,是错误的。【

15、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书院的特点的掌握情况。(1)书院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机构。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2)盛行“讲会 ”制度,提倡百家争鸣。(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5)师生关系融洽。【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正确。 颜元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因此,主张培养“实德实才” 的人才。教育要培养那种积极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人,即教育要培养实用的人才,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经世” 的人才,即各级政府的管理人员,既要懂治国之术,也要了解社会现实,能够为国家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封建官吏,但在才能和道德上

16、都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即“实才实德” 。第二类人才是“ 百职” 人才,就是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能工巧匠。因此,命题正确。【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颜元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晚年曾受聘主讲漳南书院,培养了众多学生,形成了著名的“颜李学派”。他深刻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了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颜元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独放异彩,对我国近代教育也曾产生一定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三、简答题14 【正确答案】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又称之为“学术官守”

17、。“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学在官府 ”具体表现为:(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这也形成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都是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

18、系。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发展,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方面,孔子强调“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与学习的观点。即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不同,才导致个体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上,孔子充分认识到了人性、环境和教育的关系。【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孔子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思想的理解关键是既要把孔子的思想还原至其所生活的历史年代去看其意义,又要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

19、、重要性以及其思想的先进性。【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孔子的道德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仁”和“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孔子所强调的基本道德修养原则。二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孔子坚持“外铄” 和内省相结合的路线。因此,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要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六种方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孔子从仁出发,强调培养人们的“爱人”的情感。主要是推己及人的逻辑路线,启发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是一条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从“礼”出发,强调人必须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行为规范即是“

20、礼”,因此必须接受礼的约束。这是一条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 兼士”“贤士”是墨家私学的培养目标。墨子认为,兼士和贤士必须能够“以自苦为乐 ”,为天下人献身,能够发挥自己的雄辩才能“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兼爱 ”的主张。因此,墨家私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兼士”展开,可以归纳为四方面:(1)政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名。其中兼爱是核心。(2)科学技术教育。(3)文史教育。 (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因此,墨家的教育方

21、法有主动、创造、实践。【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墨家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墨家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科技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的教育方法也独具特色,强调主动、创造、实践。这在先秦时代是很有特色的教育思想。【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非常丰富。其教学原则主要有:(1)未发先豫。(2)及时施教。 (3)循序渐进。 (4)相观而善。(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7)藏息相辅。(8)教学相长。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学记中提出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

22、教学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学记思想尤其是教学思想的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极其丰富,且影响深远,需要考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颜氏家训中。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提出了儿童家庭教育应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主要如下:(1)尽量早教,最好从胎教开始,即使没有胎教,也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进行教育。(2)慈与严结合。家长对子女不能溺爱,对子女的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应威严,应严加督训等。(3)均爱的原则。在多子女家庭,不能因孩子各方面差异而有所偏爱,并进而采用不同的标准来教育不同的子女。(4)

23、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颜之推强调应从小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语言教育。道德教育除强调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应强调从小立定崇高志向,立志做君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颜氏家训中体现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奇葩。【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朱熹一生读书、教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去世后,弟子门人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成为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

24、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朱子读书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著述繁多,学术成就颇丰。朱子读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经验,提出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见解。朱子读书法就读书穷理而言是值得参考的。【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了儿童的个性。(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25、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像对小树苗一样。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给予春风时雨。(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消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习礼” 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 礼仪习惯”,而且也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在其所生活的

26、时代是一朵璀璨的奇葩。对儿童教育思想发达、对儿童教育较为重视的今天也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必答题22 【正确答案】 (1)学记。(2)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3)材料中的教学思想。未发先豫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这句话中。及时施教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中。循序渐进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这句话中。相观而善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相观

27、而善之谓摩”“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句话中。【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学记中教学思想的掌握情况。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极其丰富,且影响深远,需要考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1)汉代:察举制度。汉初官员的选拔补充,主要采取朝廷直接征聘地方社会名流或由地方官把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法,称作“征辟异才” 或“贡举贤良方正”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选拔官吏,不断完善汉

28、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地方组织遭到破坏,致使“乡举里选” 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曹丕即位以后,行“九品官人法”( 即九品中正制)。具体办法是:在郡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材料,并据此做出总的评价。共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评判还比较全面、慎重,但后来,中正官完全被世族把持,品评的结果往往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隋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的制度。隋炀帝大

29、业三年定十科举人,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 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入仕的基本途径。(4)明代“八股取士制”的确立。明开科取士后,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为完善。明代的科举制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破题。第二是承题。第三是起讲。第四是入手。第五是起股。第六是中股。第七是后股。第八是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

30、。所以称八股文。清朝的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只是考试办法比前代更为繁杂。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的科举考试前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尽管唐、宋、明、清科举制的程序、科目、考试方法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选士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有助于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有其历史进步性。科举制对朝鲜、日本、越南都有过较大的影响。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选士制度的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

31、纵向看,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形成是在总结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开创了比较详明、严密的考试取士制度。【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却相对忽视学校的建设,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官学制度。到宋仁宗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只重科举不重学校,是只顾收获不问耕耘。自此以后,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这次兴学的主要内容是: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士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与墨义。 建立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瑗的“ 分斋教学 ”制度。(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间发起,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32、要措施有: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 ”。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三部分,初入学者获得第一、二等者,在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设生成绩优秀者升入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三经为礼诗书)。(3)崇宁兴学。发生在崇宁年间,由蔡京主持发动。其内容为: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扩充太学。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宋初三次兴学运动都不

33、同程度地推动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宋初三次兴学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体现。【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1)书院的特点: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构。清代以前的书院活动是讲学、供祀、藏书三方面。到清代以后,书院对藏书和刊印书籍尤为重要。教学、研究、

34、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盛行“ 讲会”制度,促进了百家争鸣。“讲会” 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教育体制中是没有的。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开了不同宗派宗师一起辩论讲学、共办“讲会” 风气的先河。此后,许多南宋时期著名学者经常登门论战,使江南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明后,随着东林会约的制定,讲会之风大盛。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派别的师生互相讲学和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

35、的精神。如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如明代的湛若水和王守仁的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如朱熹为了指导学生读书,专门制定了读书法。师生关系融洽。(2)书院中的 “讲会”制度、教学上的门户开放的措施都体现了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所以说,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对我国今天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书院产生的原因、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最初属于私学的性质,无论在教育管理形式上,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方面都具有和官学不同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