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84247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 10 进位计算法的是( )(A)古印度(B)古巴比伦(C)中国(D)古埃及2 “美德即知识 ”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毕达哥拉斯3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 ),其代表作是( )。(A)奥古斯丁,忏悔录(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亚里士多德,忏悔录(D)但丁,神曲4 西欧世俗教育中的骑士教育,实质上是一种( )(A)贵族特权教育(B)特殊的家庭教育(C)私立

2、学校教育(D)公立学校教育5 加尔文派在教育权的问题上,主张( )(A)教会至高无上,教育由教会负(B)国家应取代教会办教育(C)国家和教会合作办教育(D)教育权既不属于教会也不属于国家6 以下,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维多里诺(B)狄德罗(C)莫尔(D)拉莫斯7 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A)中等教育(B)初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8 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巴西多(B)康德(C)洪堡德(D)赫尔巴特9 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 1786 年的( )(A)大学附属学校章程(B) 国民教育暂行章程(C) 国民学校章程(D)俄罗斯帝国大

3、学章程10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一书中。(A)教育学(B) 论教育(C) 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11 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反封建的程度特别强,其原因是( )(A)出生于小资产阶级新兴时期,受环境影响(B)出生于小生产者家庭,代表下层人民,资产阶级革命意识强(C)受到伏尔泰的启发、教导,投身革命(D)生活经历特别坎坷,所以反社会性很强12 在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当中,“明了” 教学阶段,教师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应用(B)交流(C)综合(D)叙述13 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是( )(A)体育(B)智育(C)德育(D)自然教育14 1929 年大萧条后,

4、进步主义产生分裂,其产物是( )(A)改造主义(B)结构主义(C)实用主义(D)人本主义15 近代法国的改革中,以加强职业教育为目的的是( )(A)哈比改革(B) 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C) 1959 年教育改革法(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16 以下不属于苏联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科夫(C)第斯多惠(D)乌申斯基17 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 )(A)母育学校(B) 人的教育(C) 童年的秘密(D)父母必读18 存在主义最初产生于( )(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二、简答题19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发展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0 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

5、化表现在哪几方面。21 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22 简述 19 世纪初英国慈善教育的意义。23 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必答题24 分析 20 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25 请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三、名词解释26 自然后果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6、 A【试题解析】 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

7、史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二、简答题19 【正确答案】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大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地来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8、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地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不考虑此种情况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西亚、埃及等广大地区。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从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利亚。希腊的初等学校发生蜕变,局限于教授读、写、算等知识性的

9、科目,注重和谐发展和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破坏。中等教育衰微,体育馆被文法学校取代。高等教育发展明显,出现许多新学校。【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最为重要、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10、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这些特点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说积极的部分是占主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从教育实践看,同样是笔财富,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第一,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第二,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第三,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

11、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19 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办理,这对推动当时英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宗教改革以前,英国没有专门的初等教育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子弟,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出现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广泛地使用童工,客观上要求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同时劳动人民为争取自身教育权利的斗争不断增强,英国的初等教育才有了较

12、大发展,许多宗教团体开办了大量的初等学校,包括慈善学校、主日学校和贫民学校。(2)慈善学校是由教会人士开办的。主日学校也称“ 星期日” 学校,是让儿童在每周的星期天去学习,学习内容以读、写、算的简略知识以及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常识为主。这种学校既有助于儿童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达到了减轻社会秩序混乱程度的目的。贫民学校中的儿童除了学习读写算之外,还学习手工劳动技能,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贫苦儿童知识和技能的丰富。(3)19 世纪初,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办理初等教育的情况日益普遍。他们自筹资金、开办学校,给劳动人民子女教授一些初步的文化知识,当时因师资缺乏,还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导生制。导

13、生制的做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 10 人,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 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花费少、招生多,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缺乏和经费紧张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 。总之,19 世纪初的英国慈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受教育人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为以后英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 新教育运动 ”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

14、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1889 年,英国人 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雷迪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了罗什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 。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

15、、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 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19 年,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列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

16、论原则,共 30 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 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 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这 7 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运动传人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 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17、。【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必答题24 【正确答案】 (1)1917 年,美国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简述此法案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1918 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中等教育包括 7 项。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意义。(3)1930 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 大学与中学关系协会” ,研究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并制定了“ 八年研究 ”计划,也称为“三十校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特点与意义。【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

18、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一)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发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 儿童中心主义 ”教育原则。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

19、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 ,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他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2)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

20、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 学校即社会 ”,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

21、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基础。由此他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 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活动教学理论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二)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

22、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 生长” ,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 ”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

23、于教育目的理论自相矛盾的一面。(三)课程与教材。(1)批判传统课程。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 ”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 ,即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2)从做中学。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 ,他把

24、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他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四)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

25、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 ,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

26、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 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 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

27、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 ,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 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三、名词解释26 【正确答案】 教育家卢梭在自然教育思想中提到了自然后果法,并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所谓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经受由于自己的过失招致的后果,而自己纠正错误行为,在儿童发生错误之前并不去提醒儿童,在错误发生后,儿童自然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儿童会自己悔悟,自己改正。【知识模块】 外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