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0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84261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0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0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0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0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0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0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势教育派(D)实质教育派2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这一口号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夸美纽斯(D)亚里士多德3 我国最早使用“ 教育” 一词的是 ( )(A)孔子(B)许慎(C)朱熹(D)孟子4 ( )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A)大学(B) 论语(C) 中庸(D)学记5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

2、筑(D)文化传统6 下列属于筛选假设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迈克尔史潘斯(B)舒尔茨(C)亚当斯密(D)马歇尔7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8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智力是( )(A)晶体智力(B)流体智力(C)普遍智力(D)专门智力9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说明体育具有( )(A)思想性(B)技能性(C)娱乐性(D)竞技性10 “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句话出自 ( )(A)涂尔干(B)柏拉图(

3、C)凯兴斯泰纳(D)夸美纽斯11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教育性12 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的是( )(A)布鲁纳(B)克伯屈(C)赞科夫(D)怀特海13 后现代主义的“4R”课程指的是( )(A)读、写、算、记(B)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C)有趣性、循环性、实用性、开放性(D)丰富性、实用性、灵活性、整合性14 1951 年提出“ 范例教学 ”主张的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瓦根舍因(D)布卢姆15 在 17 世纪,对班级授

4、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捷克教育家是( )(A)尼德兰(B)夸美纽斯(C)斯图谟(D)福禄培尔16 下面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高速度原则(D)高难度原则17 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B)榜样法(C)谈话法(D)讨论法18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B)各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19 一个学生因上课迟到而被教师拒之教室外,教师的这一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受教育权(B)名

5、誉权(C)隐私权(D)申诉权二、简答题20 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1 简述各类学校系统都包括哪些。22 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23 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24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必答题25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三、名词解释26 德育途径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0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

6、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生产力是根本原因。【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

7、原理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简答题20 【正确答案】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更为根本的因素。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了人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人的发展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影响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导致其影响也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既定的方向持续

8、、系统地产生影响。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能动的、积极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1)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普通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征。(2)师范教育系统,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及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等。(3)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高等职业

9、技术学院或大学等。(4)成人教育系统,主要包括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两个部分。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指成人中专,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网络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1)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有助于教学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正因如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位置。(2)综合课程,即“ 统

10、合课程”,是指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克服了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可以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

11、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被动地学习,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复杂性。首先,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

12、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3)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4)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5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含义。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

13、全面发展,就其基本的意义而言,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劳动发展中考察人的发展问题,认为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人类的生产劳动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性质以及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下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条件出发,论证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马克

14、思认为,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的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因此,自由时间同劳动时间一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 真正的自由王国 ”。概括而言,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就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成为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也不是人性的自我发展。人的发展是被整个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

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是从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考察从 16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末人的片面发展的情况,同样也考察了 18 世纪后期农民和手工工厂的工人被吸收到大工业以后,是怎样改变了他们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的情况。正是从大工业对人的规定性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直接针对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提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劳动的分工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它对生产力和科学

16、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人的片面发展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由于劳动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机械运动,加之工人又被长期固定在某一操作上,因而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指出过:“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生产力由工厂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客观要求。“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从而承认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因为大工业的本性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过程的

17、不断完善和更新,需要劳动者不断掌握和学习科学技术,通晓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这就必然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与现代生命攸关的问题提了出来。现代大工业生产不仅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而且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大工业生产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者通过学习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整个生产系统成为可能;其次,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使劳动者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成为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可以看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18、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如何来实现这一理想呢?唯一的方法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不是机械的教育与劳动的相加。它内涵丰富,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等等。(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学上的重要意义。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发展历史归结为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确

19、定了“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在人的发展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的指导。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全面发展学说所揭示的人的发展方向,不是个别人的美好理想、空洞的期望、道德的说教,而是一种建立在生产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发展方向不仅符合人类的利益,而且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合理性是与它的必然性相一致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名词解释26 【正确答案】 德育途径包括直接的道德教育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比如,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都是学校间接的德育途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