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A)理想国(B) 论演说家的教育(C) 爱弥尔(D)大教学论2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夸美纽斯3 某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考上了外地某重点大学,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放弃去外地读书,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这种“高分低能” 现象说明(A)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B)教育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C)教育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
2、性功能(D)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哪一历史阶段的教育特点(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5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文盲可以从事手工业劳动:利用蒸汽机进行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电气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中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现代利用核技术、电子技术等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具有高中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这表明(A)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才培养规格(B)科学技术影响人才培养规格(C)文化传统影响人才培养规格(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人才培养目标6 主张“环境决定论 ”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洛克(B)卢梭(C)华生
3、(D)斯宾塞7 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中,支持“内发论” 观点的是(A)“白板说 ”(B)性善论(C)环境决定论(D)行为主义心理学8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是(A)卢梭(B)杜威(C)裴斯泰洛齐(D)涂尔干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D)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10 规定“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的文件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
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1 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指的是(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12 关于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B)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基础(C)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D)培养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13 强调精选材料,教给学生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模式是(A)程序教学模式(B)范例教学
5、模式(C)发现教学模式(D)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4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下列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学不躐等(B)不陵节而施谓孙(C)温故而知新(D)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15 人们常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A)示范性(B)连续性(C)长期性(D)创造性16 下列不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主要方法的是(A)观察(B)竞赛(C)考查(D)考试17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 ,这体现了(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B)平行教育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18 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
6、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19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A)知识取向模式(B)实践取向模式(C)生态取向模式(D)自我更新取向模式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0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教育。21 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三、简答题22 简述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23 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24 简述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25 简述集体教育模
7、式的主要观点。26 简述教师的作用。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也包含一些教育思想,但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哲学、政治学等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D【试
8、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开篇就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因此,正确答案为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二条“教育的结构与功能”,旨在通过实例,考查考生对教育功能类型的掌握程度。默顿根据教育作用方向的不同,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则是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
9、是损害性功能。默顿还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是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五条“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古代社会,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分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其真实写照
10、。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第二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手工业劳动、蒸汽机生产、电气生产
11、等需要的人才层次的不同体现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规格。选项 B 是重要干扰项,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对象,使人们增进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科学技术还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把握程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种主要的错误观点,分别是“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高尔顿,
1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洛克虽然提出了“白板说”,但他旨在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没有把环境置到决定性的地位。卢梭虽然重视环境,但他强调的是通过选择和设置好的环境,让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自然主义教育。斯宾塞则是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未来生活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各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动因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
13、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在的环境和行为训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属于外铄论。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4、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等。杜威则倡导教育无目的论。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国 1995 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
15、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程度。200l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因此,正确答案为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二条“课程类型”,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是
16、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科课程则是学科课程的另一种名称。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但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因此,正确答案为D
17、。【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三条“课程编制”,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者关系的把握程度。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i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从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四条“
18、教学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把握程度。强调教给学生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是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瓦根舍因;程序教学模式强调小步子教学和及时反馈;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并采用发现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主张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性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五条“教学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系统性教学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情况。系统性原则也叫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
19、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并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选项 A、 B、D 出自学记,均符合系统性原则。选项 C 出自论语,强调的是及时复习。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七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中小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根据教学对象和
20、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九条“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学业成就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搜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考查和考试。因此,正确答案为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四条“德育原则”,旨在
21、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主要思想,这句话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七条“德育模式”,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集体教育模式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判断问题,着眼于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社会学习模式则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
22、习对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体谅模式则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十部分“教师与学生”之第一条“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以相对稳定的专业内容、专业发展途径和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理论依据、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内容、专业发展途径与策略等要素。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类取向:一是知识取向,主张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正规的培训是基本策略;二是实践一反思取向
23、,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在于通过“实践”促使教师“反思”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主要方法有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教育叙事、教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三是生态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全然依靠教师自己孤军奋战,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同伴互助”或“教师文化”,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0 【正确答案】 错误。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
24、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态度。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反种族歧视、反
25、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致力于倡导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即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
26、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22 【正确答案】 (1)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发展任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7、;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是新文件,需要考生注意。【知识模块】
28、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1)课程改革本身:如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目标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学区。(3)学校。如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4)外部环境。【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忽视每一种因素中的具体因素。【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4
29、)教学原则的确立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教学原则的定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集体教育模式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来的。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而集体教育是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集体主义者,而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集体教育。所以,马卡连柯将集体理论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模式的具体观点有:(1)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的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他认为教师应该以
30、集体作为教育的对象,让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发展。(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要时时为集体制定奋斗的目标,让集体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集体成员为了目标而前进。(3)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4)纪律教育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没有纪律就没法进行劳动教育。(5)该模式提出了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也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集体教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全面总结了苏联多年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集体教育模式。考生在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时还需要
31、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以及对集体教育模式的评价。【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社会作用和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师肩负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引导作用;(2)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此问题要从教师的社会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